如果只有一匹,那麼,變回野馬的它也許會自由地度過短暫的剩餘時光。今天,世界上的野馬有很大一部分是迴歸自然的家養馬,它們有被馴養的祖先,作為家馬的後代,它們走失、逃跑或被故意放歸野外,並留在野外生存和繁殖。當遠離人類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動物的行為模式會恢復到野生的行為模式。
如果它能找到伴侶,也許會組建一個家庭,進而發展壯大。和人一樣,雖然也有能獨自生活的極端個例,但總得來說,野馬需要成群結隊地生活。
野馬群通常由一匹佔優勢的母馬--“女皇”帶領的小母馬--“公主”組成,也會有額外的母馬--“後宮”以及它們的小馬駒。通常只有一匹種馬,但偶爾也會有少數不太佔優勢的雄性留在群中。
哈哈,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甄嬛傳》的後宮味道。但這只是一個小群體,野外的馬“群”經常會是共享同一領土的幾個小群體共同組成。年輕的雄性小馬成年後會被趕出出生的小群並加入其他小群,等待著自己的成長,並挑戰年長的雄性以獲得地位。
在一個理想化的封閉的生態系統中(比如今天大多數野馬生活的保護區),為了保持遺傳多樣性,馬群的最小規模至少需要150-200只。
這幾百只野馬,會組成有趣的多層次社會結構。在一個多層次的社會中,個人被組織成穩定的群體,與其他群體建立關係,形成更高層次的組織,儼然一個小小的王國。這種現象已經在靈長類和鯨魚等動物身上進行了研究。
日、美的兩所大學,聯合了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馬群觀察區。他們使用無人機,進行精確地觀察和記錄,用照片確認了三點:小群合併,形成更高層次的“群體”;單身群體處於群體的邊緣;女皇和後宮數量多的小群體,會佔據馬群的中心位置(安全、資源豐富的位置)。
科研小組興奮地發表了他們的資料和研究,然而,國外的網友相當不買賬:
“這不就是我家放牧的馬群麼?這還用研究?”
“這在研究在美國野馬身上已經有很多年了,寫下的第一份資料來自牛仔。然而,更早的資料可能是由美洲土著人收集的。”
“研究的挺好的,但結果我們早就知道了。”
[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