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感謝作者
班固“西都賦”向人誇耀皇室貴族娛遊作樂的奢華,“揄文竿,出比目”也顯示了皇家釣魚竿竿體雕飾的精美,在令人歎羨之餘 難免要問“揄文竿,出比目”說的是淡水釣魚 還是海水釣魚?
“於是後宮乘輚輅,登龍舟。張鳳蓋,建華旗。祛黼帷,鏡清流。靡微風,澹淡浮。棹女謳,鼓吹震,聲激越,謍厲天,鳥群翔,魚窺淵。招白鷳,下雙鵠。揄文竿,出比目。撫鴻罿,御矰繳,方舟並騖,俯仰極樂。。。”(1)
“兩都賦”是漢賦代表,極盡排比誇張之能事。
班固雖然借鑑了司馬相如“上林賦”那些洋洋灑灑有關魚類的描述,但“揄文竿,出比目”,把西漢的羅列魚類,昇華為東漢的釣魚;不但釣魚而且還是後宮佳麗們用裝飾華美的釣魚竿, 釣出了底棲的比目魚;不僅僅釣魚,還撒網捕魚,絲繩飛繳射魚;由觀魚到釣魚,網魚,射魚,無疑更上一層樓。
傳統觀點認為班固描繪的是海釣。因為比目魚是海魚,海魚只能海釣。可是“西都賦”明明寫的是東漢西都長安。陝西哪兒有海?難不成皇家為了釣魚到海邊去了?
也有人說這是文人寫賦,難免誇張,當不得真。詩詞歌賦渲染誇張都是正常的,但也不能隨心所欲 捕風捉影 空穴來風。 當時沒有的東西,難道就可以信口開河隨便編神話?
出現在詩詞歌賦中的比目魚,除了象徵比喻愛情的以外,還確實有生活於淡水中,因而被古人垂釣上來的----說明那時在淡水中能釣到或捕捉到比目魚。
左思泰始八年(公元272)前後,因妹妹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其成名作“吳都賦”就是在洛陽向人誇耀江南吳越。 “子獨未聞大吳之巨麗乎? 且有吳之開國也,造自太伯,宣於延陵……其荒陬譎詭,則有龍穴內蒸,雲雨所儲。陵鯉若獸,浮石若桴。雙則比目,片則王餘。窮陸飲木,極瀋水居。泉室潛織而卷綃,淵客慷慨而泣珠。開北戶以向日,齊南冥於幽都。”(3)
左思是看不起司馬相如 班固他們沒見到就憑想象寫作的。所以作”三都賦”“譏相如、揚雄、班固、張衡所賦 不出長安而假稱盧橘、玉樹、比目、海若以為潤色。”所以左思自己寫比目魚,肯定對比目魚有足夠的認知。
左思“江南有比目魚”的說法能在現代魚類專家的著述中得到證實。
權威解讀說,比目魚有些種類,比如華鮃、江鰈、窄體舌鰨、褐斑 三線舌鰨等,也和三文魚,大馬哈魚這些海洋廻流魚類一樣,每年3----10月進入江河淡水區生活。這一類比目魚至今還在珠江佛山段 ,甌江青田段及麗水段,錢塘江富陽,桐廬段等出沒。(5) 令人稱奇的是,與左思同時期的潘尼,在“三月三日洛水作詩”中也寫了比目魚、而且比目魚出現在春遊過程中。
晷運無窮已。時逝焉可追。斗酒足為歡。臨川胡獨悲。
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聊為三日遊。方駕結龍旗。
廊廟多豪俊。都邑有豔姿。朱軒蔭蘭皋。翠幙映洛湄。
臨岸濯素手。涉水搴輕衣。沉鉤出比目。舉弋落雙飛。
羽觴乘波進。素卵隨流歸。(6)
滎陽中牟人潘尼(約公元250~約311年)是潘岳的侄兒,與潘岳俱以文章知名。潘尼沒去過江南海邊,活動範圍都在中原。這首“三月三日洛水詩”描繪的顯然是中原景色。
“百草英蕤,朱軒蘭皋,翠幙洛湄”,都是岸邊的實際景色。“臨岸濯手,涉水搴衣,羽觴波進,素卵隨流,”也是才子佳人的遊戲。正如詩名“三月三日洛水詩”題目標明的,這首詩是寫洛水邊三日春遊的實際情景。按照古人的習慣,就是現場發揮,應景寫實。觀眾聽眾也都是親臨其境的參與者,信口開河,胡編亂造甚至可能要被拍磚的。
“沉鉤出比目”純粹是發生在內地洛水邊“三月三桃花杏花開滿山”時節,官場集體春遊的事兒。明顯是有所本的紀實詩作。
無獨有偶,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進士石孝友的詞中也有比目魚活躍於淡水的證據,雖然出場人物少,但景緻具體:
新荷小小。比目魚兒翻翠藻。
小小新荷。點破清光景趣多。
青青半卷。一寸芳心渾未展。
待得圓時。罩定鴛鴦一對兒。
---“減字木蘭花.贈何藻”
詞中“翠藻”,“新荷”這些帶有明顯淡水植物特徵的詞顯然是順手拈來的寫實。
上述足以證明,淡水裡確實有比目魚活動。班固的“揄文竿,出比目”不是漫天隨筆 信口開河,而是內陸淡水確實能釣到比目魚。所以南宋羅願才會說“此皆有實事,並非假稱,至如比目魚,乃易得之物。管子稱古盛時東海致之,安知漢之盛時不常致而有也?”(7)
參考目錄:
(1)《西都賦》
(3)《三都賦.吳都賦》
(5)《中華花布鮃》1958年.王以康
(6)《初學記.四.古今歲時雜詠十六》潘尼 “三月三日洛水詩”
(7)《爾雅翼.比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