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已接近尾聲,縱觀全年對於我們養殖戶而言不管是養雞、養豬,還是水禽養殖,無不被今年低迷的行情挫傷地叫苦不迭。不僅糧價持續處於高位,甚至連油脂、維生素和其他新增劑原料均出現大幅度上漲。全價飼料在這一年裡出現了多輪上調,養殖戶僅飼料成本就比去年平均成本增加30%以上,大型養豬企業多數是從種豬繁育的中上游產業鏈就開始佈局,實現公司+基地+農戶的立體產業鏈,再到“產-供-銷”一條龍模式,甚至涉足飼料、新增劑、疫苗、獸藥等生產和銷售的全產業。這宛然是一場資本的較量,當行業處於下行週期時,資金鍊便成為企業能否活下去的關鍵。對於普通養殖戶而言,在資金、資訊、資源、成本控制和疾病防控等方面都不具備優勢,抗風險能力也相對較低。當市場產能供應過剩時,產能去化週期越久,“寒冬”持續就會越久,對普通養殖戶的損傷也就越大。以下是我們對市場的分析:
眾所周知,我國人口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8%,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第一大經濟體,第一大豬肉消費國。除此之外,如今我國也是全球第一大畜產國。雖然我們的總產量大,但缺少產業綜合實力的優勢,更沒有控制養殖成本的優勢。比如荷蘭是最大的牛肉和小牛肉出口國、第二大禽肉出口國(僅次於波蘭)和第四大肉類出口大國(僅次於西班牙、德國和丹麥)。丹麥成為了目前世界上豬肉出口第一國。在2021年,巴西、德國和美國成為我國肉類主要的三大進口國。然而,由於國內豬肉和禽肉的供給也出現過剩,進口總量相對於2020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人口基數和經濟增速都足以表明我國有很強的肉類消費能力。在政策利好和強大的資本介入下,我國的養殖業發展迅猛,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便呈現出供給充足的狀態。由於種豬產能持續擴張,今年的生豬產能嚴重過剩,逐漸演變成了史無前例的鉅虧。今年第二季度以來,全球大部分肉類輸出國的產能均出現產能過剩,只有深度去產能才會更快地逆轉養殖業的頹勢。
圖片來自網路
在“豬週期”的下行階段,控制成本的優勢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然我國在糧食產量位列全球第一,但人口基數大,人均耕地面積不大,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糧食出口大國。我國的玉米產量僅次於美國,人口總量居全球第一,畜牧業產量也是全球第一,糧食需求巨大,從產糧結構和產量而言,水稻供應量據全球之首,但對優質玉米、大豆存在相當大的需求,更加依賴從美國、巴西、烏克蘭、阿根廷等國家進口。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糧食成了確保一方太平的硬通貨,全球糧價創歷史新高,或許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搶糧”大戰,既是維持經濟平穩執行的一場戰役,也是畜牧業的成本之戰。
今年養殖業的飼料成本持續處於高位,對養殖戶來說是高成本、高風險,出欄行情又持續低迷。從表面看是市場消費疲軟,存欄過剩,使養殖戶出現了連續虧損,而實則是經濟下行,消費下滑,行業內具有良好融資條件的龍頭企業在不斷降成本、“搶地盤”、擴產能,普通的養殖戶卻在有限的資金條件下不斷的增加成本、“啃老本”,持續虧損,養殖戶的信心和資金在這兩年均受到嚴重消耗,最終只能縮減產能。在產業鏈下游的養殖戶生存邏輯就是:越賺錢越投入,越虧損就越膽小;而成本越低就越願意嘗試,成本越高就越擔憂!資本遊戲規則也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持續低迷的行情遭遇持續的高糧價、高飼料成本,其實是把雙刃利劍,讓國內養殖行業嚴重受挫,但也會加速行業“洗牌”,更深度地去產能,同時也是在淘汰低下的生產力,龍頭企業的市場地位也將提升。我們可以斷言,未來養殖業的門檻只會越來越高,普通小養殖戶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養殖戶最終會被一次次的急轉彎“甩下車”。
理論上講,隨著今年第四季度能繁母豬產能的持續下降,我國再進一步縮減肉類進口,養殖業便會很快迎來“春天”,這也是養殖龍頭企業和養殖戶們最期盼的。雖然策略看似簡單,很容易就能讓整個養殖業“破冰”,但是國家的調控施策是盤“大棋”,“菜籃子”關乎民生,須從穩定物價水平、去化過剩產能、提高產業競爭力等方面經行綜合施策,才能在美元大量放水、全球經濟出現負增長的大環境下,避免我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