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如今的生活中,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我們都看到了很多有錢人,他們出入開著幾百萬的豪車,然後吃的住的用的都價格不菲,頓時讓我們羨慕不已,不過據說可能有很多這樣的人,並不值得我們羨慕,因為豪車、奢侈消費的背後,他們揹負了我們普通人難以想象的貸款,可能無數人每天追在背後,指指點點,甚至戳著脊樑骨要債,從這個層面來說,可能能讓我們這些普通的打工人找到一點安慰吧。
說到普通人的生活,我覺得農民工就佔了很大的比重,就拿農村來說吧,按照國家公佈的2020年中國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資料顯示,2020年農村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7131元,扣除錢幣本身編制等因素的話,大概比2019年增長了不到4%。當然了,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資料會表示懷疑,因為有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一個月就能賺8000,這一萬七的資料怎麼來的呢?不是顯得自己很無能嘛?
這樣想其實就錯了,農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大家的一個平均狀態,放在一個家庭當中同樣適用,就像前邊說到的,如果說一個農民很有能力,一個月穩定收入8000左右,那他是不是隻有一個人呢?如果不是,那家庭當中的其他成員呢?但凡有一個成員一個月賺不到8000,那麼整個家庭平均下來的話,肯定是要低於這個數值。再加上家庭當中有老弱病殘,他們不能賺錢,但是也需要花錢,所以評價下來是這個數值,我覺得還是很中肯的。
可能是農村家庭很多時候錢不夠用吧,在農村借錢這事兒發生的機率其實很高,回想起曾經的80年代,農村基本上人人家裡都很窮,甚至有些農民打一天工才能賺到2到3元錢,可那時候,農民並不小氣,只要村子裡有人確實遇到了難事兒,想找其他人借點錢,基本上都可以借到。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可農民卻發現情況變了,現在的情況是什麼呢?平時鄉里鄉親,見面打招呼什麼的都挺正常,可一旦談到借錢,基本上沒戲,農村為何會變得談錢變臉呢?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黏性降低,信用背書降低是首要原因。
之前大家都住在一個村子裡,祖上幾輩人可能都生活在一起,所以說這種信任背書是植根於一個家族,一個村子內部的體系的,借了錢的人也會覺得欠了別人的巨大人情,所以會盡量的想辦法,早點把錢湊夠,然後早點的進行歸還。如今這種背書正在減弱,村子裡的人七零八落,全國哪裡都有,平時基本上沒有聯絡,村子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黏性降低,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大家的信任背書降低到了一定程度。這個時候,礙於面子,見面打了招呼正常打,但是談到借錢,馬上恢復理智。
借的時候好話說盡,還的時候“跪求”無果,不敢借了。
前邊也說到了,其實借錢給別人應急,於情於理,這都是十分偉大的事兒,算得上雪中送炭了,可近年來頻發的一個現象,卻讓人十分的無語,那便是借錢的時候,幾乎是好話說盡,信誓旦旦,甚至賭咒發誓什麼時候可以還上,結果到了還錢的時候,馬上變了態度,不管怎麼催要,就是沒有,哪怕有時候別人真的是也有難處,真的是也有急用,就是不給。在這種情況下,農民都產生了一種默契,“我不想著找人借,但是別人也別來坑我”,如此之下,自然不敢借了。
其實農村和城市不一樣,村子就那麼多人,就那麼大,而且一個村自己本身多少都有點血緣關係,所以如果真是借了別人的錢,能還我覺得還是早點還上,哪怕是自己受點累,吃點苦,也總比拖著好,如果這樣的情況繼續出點,以後農民大概都不敢把錢借出去了。你們村裡出現過借錢不還的現象嗎?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