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確認公佈了全國31個全產業鏈重點鏈,浙江生豬赫然入列。論年存出欄量,浙江難有優勢,但以全產業鏈計算,浙江生豬全產業鏈價值超1700億元,是名副其實的生豬產值強省。記者發現,在新一輪的轉型升級中,數字化成為浙江畜牧業的新旗幟。
近幾年,大資料、物聯網、雲計算等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正加速傳統畜牧業蝶變。現代牧場的科技化、智慧化、精細化,令人耳目一新。在浙江,除了這些技術變革之外,數字化帶給畜牧業的更大意義在於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
如何看待浙江畜牧業的“數字化浪潮”?全省上下又是如何來答題的?對於廣大主體而言,數字化究竟給他們帶來了什麼?歲末年終,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場串戶,嘗試解析這場數字改革背後的奧秘與版圖。
談起畜牧業,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仍是:臭氣熏天、汙水橫流,唯恐避之不及。但這幾年,到浙江走一圈,恍惚間常會懷疑,這究竟是養殖場,還是旅遊區。現在,人們又有新感受:智慧耳標、智慧控制、數字大屏……滿滿的科技感,讓人刮目相看。
“浙江畜牧業的數字化改革,並非一蹴而就,這股風也不是一夜之間刮來的。”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獸醫處處長黃立誠坦言,這與近年來浙江轉變生產方式,發展規模養殖、生態養殖,推進美麗牧場建設密不可分。經過多年轉型升級,目前,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場2800家以上,佔全省存欄的83.6%。其中,萬頭以上豬場就超200家。“沒有規模化程度的顯著提升,數字技術也很難有用武之地。”
“這些大型豬場本身投入大、起點高,對於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精密智控能力、健全流通追溯體系等都有著強烈需求,因此特別注重與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省畜牧農機中心主任陳良偉告訴記者,近些年,浙江專門把數字化納入“六化”,以此為主方向推進生豬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陳良偉看來,高質量發展同樣離不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一方面,要把數字化廣泛應用於畜禽飼養、疫病防控等環節,這些更多是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做引導;而另一方面,則要加強與監管數字化的協同聯動,形成即時感知、科學決策、主動服務、高效執行、智慧監管的新型治理形態和治理模式。”
2017年,浙江提出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由此,數字化轉型加快步伐。透過線上辦事平臺“浙裡辦”,全省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網上可辦。接下來,如何深化?今年年初,浙江召開全省數字化改革大會,開啟迭代深化新階段,著眼於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撬動經濟社會全方位數字化變革。
“從深化改革的高度來看,數字化不僅是科技賦能、效率提升,更是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全方位、系統性變革,這與過去一般意義的資訊化完全不同。畜牧數字化,就是一場以資料流引領最佳化業務流、推進制度重塑的重大改革。”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通林說。
對此,以“生豬一件事”為突破口,按照“業務全穿透、主體全上線、地圖全覆蓋、風險全管控、服務全整合、一碼全貫通”的全生命週期管理服務理念,今年,浙江開始了“浙農牧”應用的創新打造。
走進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駕駛艙”,一塊碩大的螢幕上,各種數字滾動更新。“這裡既是戰略指揮中心,也是大資料分析中心,囊括了從養殖、屠宰、加工、物流,再到門店等全鏈條的數字資訊。”手舉一枚硬幣大小的耳標,該中心總監陳貞向記者介紹,“就相當於健康管家,能實時記錄每頭豬的體溫、運動等資訊,也實現了全過程可追溯。”
現在,像“青蓮食品”這些大資料不僅用於內部智控,也連線到省級的數字畜牧應用系統,為全省產能與市場調控以及源頭與終端的預警提供科學依據。目前,“浙農牧”註冊使用者超過3萬戶,賦碼覆蓋全省所有規模豬場和生豬屠宰企業,日均示碼1.2萬餘次。
那麼,如何系統性重塑?浙江首先從重大需求入手,梳理出包括重大任務落實、重大風險防範、高頻事項、主體服務等在內的22項清單,再根據這些需求重構業務流和資料流,開發上下貫通、橫向相聯、量化閉環的“多跨場景”。與之同步的則是找到改革突破口,透過制度重塑,來打通堵點和斷點。
目前,浙江已形成養殖、防疫、檢疫、調運、屠宰、無害化處理等8個核心場景。對於每個場景,標配設定“主體畫像+核心指標+服務場景+風險預警”等子應用,實現全環節業務流和資料流的閉環管理。
以養殖環節為例,突出“一個場”理念,以畜禽養殖程式碼為身份標識,實時獲取存出欄、能繁母豬存欄、免疫監測等基本資訊,形成“主體畫像”,在養殖地圖中呈現。同樣具體到防疫環節,突出“一支苗”全程管理,實時分析呈現口蹄疫等強制免疫苗採購指導、免疫進度等。
黃立誠告訴記者,這些場景的背後,是資料的自動採集、智慧分析以及跨部門多層級資料共享、業務協同和一體貫通。“比如跨部門協同,共歸集了8家部門的27個數據項。業務共享上,構建一體化資料倉,對接交換形成海量資料,再與市縣統分結合、上下貫穿、一體推進。”
黃立誠進一步解釋,所謂“統”,即場景應用由全省“一盤棋”謀劃設計,統建省、市、縣三級駕駛艙,一則保證資料和業務的貫穿,二來防止多頭開發、重複建設;所謂“分”,則是在省級統籌下,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先行先試,疊加開發特色應用,實現一地創新、全省共享。
記者瞭解到,為了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浙江已明確25項具體改革事項,邊推進邊總結邊提升,再把改革實踐固化為制度規範,推動螺旋式上升。以檢疫無紙化出證為例,透過與省市場監管局推進的肉類經營主體應用“浙食鏈”貫通,實現動物產品屠宰準出與市場準入的無縫對接,今年9月中旬試點以來,已向“浙食鏈”推送140多萬單。
眾所周知,養殖場數字化投入動輒幾百上千萬元,對於不少主體而言,屬於一筆不小開支。那麼,到底數字化給他們帶來了什麼?“浙農牧”又是否好用管用?這是記者採訪中提得最多的兩個問題。
“‘浙農牧’早在設計時,就充分考慮到使用者感受。對於他們而言,使用便捷很關鍵,簡單說就是‘一碼知安全’,用紅、黃、綠三色顯示評估結果,就如同健康碼。”陳良偉告訴記者,背後其實就是十個方面安全風險資料的整合,“這樣一來,風險管控就從被動應對,轉向事前防範、精準干預。”
此外,養殖主體還能透過這一平臺,將各種服務“一網打盡”。目前,浙江已整合生產管理、主體畫像、政策諮詢、產銷對接、價格行情等服務。而最大便捷就在於檢疫出證的“零跑次”,檢疫和屠宰場工作人員可掌上完成檢疫受理、檢疫出證、掃碼查驗等操作。
在金華市,今年還試點“金豬安”應用,打通農業農村部門、保險公司、養殖主體、無害化處理廠資料,實現生豬保險審批線上全貫通。至此,養殖戶既可透過手機給生豬投保,也可隨時申請病死豬理賠,最快1個工作日就能收到賠償款。
除了能夠實時掌握風險,獲得各類服務之外,在金華大堰河農牧場老闆金新振看來,數字化的更大意義在於與品牌化的螺旋互進。十年前,當很多同行還在追求產量與規模時,他已開始潛心轉型數字化,前後投入了數百萬元,用於智慧耳標和育肥豬智慧分欄系統的研發。
“2018年暴發非洲豬瘟以來,我的養殖場就從未出現一例病例,這就是精密智控帶來的成果。只有養殖健康了,肉品才能高質量。如何讓消費者相信,數字就是很好的背書。”金新振說,今年以來,儘管大宗豬肉價格上下波動,但他的“金豬府”品牌肉價始終保持穩定。
同樣的狀況也體現在桐鄉市的“華騰牧業”。“每一塊肉品,只要一掃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清晰掌握前世今生。數字化儘管投入大,但透過品牌化溢價能夠變現,同時也讓高品質有資料支撐,兩者相得益彰。”浙江華騰數字化管控中心負責人姚雪飛說。
目前,“浙農牧”中養殖、防疫、檢疫、屠宰等多個子場景均已上線。作為數字牧場的迭代版,“產業大腦+未來牧場”也拉開了大幕。王通林告訴記者,“我們的願望是,透過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實現數字引領、六畜興旺,讓中小養殖戶共享數字化改革成果,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優質蛋,喝上安全奶。”
唐豪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蔣文龍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