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事關國家安全、發展全域性、人民財產安全,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2020年12月31日,廣東全省完成64家農信社全面改制組建農商行任務,完成改制的農商行數量,相當於過去10年總家數的兩倍,累計化解農合機構風險包袱超過千億元,是廣東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關鍵一戰。
在2020年廣東金融創新獎的評選中,廣東農信全面改建農商行改制化險獲一等獎表彰。透過改制工作,廣東探索出一條農合機構改制化險的新路子,創造出一批全國首創改革經驗。同時,改制讓廣東農合機構煥發新活力。資料顯示,廣東農信以全省銀行業15%的貸款佔比,提供了全省60%的扶貧小額信貸、60%的農戶授信、50%的普惠型涉農貸款。展望未來,“十四五”時期廣東農信將投入超1萬億元信貸資金,為廣東鄉村振興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貢獻農信力量。
打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不用去銀行、不用抵押、不用擔保,透過手機就可以獲得貸款?”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村民陳育生,對能輕鬆獲得貸款充滿懷疑。直到一筆3萬多元的貸款到賬,他發出感慨:“以前貸款都是我們求著銀行,現在銀行把服務送到家門口來了。”談起澄海農商銀行工作人員上門建檔、辦理業務時的耐心,陳育生連連豎起大拇指。
這是今年省農信聯社在全省10個縣(區)開展“農村金融(普惠)戶戶通”工程給村民們帶來的真切感受,也是改制後的廣東農合機構正在煥發新活力的一個生動註腳。
1951年,新中國成立後廣東省第一家農村信用社在臺山縣成立。此後,農信社伴隨廣東農村、金融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省級農村信用社、廣東最大的銀行機構,也是廣東服務“三農”、支援區域協調發展的金融主力軍。
但與此同時,廣東農信社改制起步相對較晚,步子較慢。2017年9月末,廣東仍有64家農信社未改製為農商行,佔全省農合機構總數的2/3。廣東農合機構的發展情況與廣東經濟強省、金融大省的地位極不匹配,甚至成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重點領域。
農信社改制成為廣東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關鍵一戰。2017年8月,省委、省政府啟動以全面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化解風險為目標的農信改制攻堅改革。
這一度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全省看,2017年9月末,農合機構面臨巨大的改制資金缺口。同時,改制面臨新舊難題交織、各方矛盾錯綜複雜的局面。
面對艱鉅的改制任務,省委、省政府高位部署,各部門形成合力。2017年11月15日,全面加快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工作動員大會召開,廣東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省深化農合機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門和農合機構對照目標任務,全力以赴加快改制組建步伐。
在高層推動和統一部署下,全省層面形成一股改革力量。各地市均由市政府“一把手”掛帥擔任本市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將農信社改制確定為“一號工程”。
以時間倒逼進度,廣東圍繞農信社改制展開了一場高風險機構殲滅戰。攻堅之下,廣東農信社改制組建農商行跑出了“廣東速度”——2018年全年組建58家農商行,單年組建數量為近五年全國之最;2020年底全面完成改制組建農商行的艱鉅任務。
打擊逃廢債重塑信用體系
注資注智注制煥發新活力
農信社改制農商行是系統工程,改制機構需要滿足包括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不良貸款率以及股權結構等監管指標。其中,清收壓降不良貸款、改善不良貸款指標,是改制前置條件,也是打贏改革攻堅戰的重中之重。
改制的3年間,圍繞不良資產清收的打擊逃廢債風暴在廣東各地打響。改制期間,各地市累計出動公檢法人員超過2000人次,公安部門透過拘留、逮捕、通緝等手段,形成威懾力;法院開通綠色通道,對案件“快立、快審、快執”;檢察院提前介入,加快案件審理,對部分案件當天審理、當天逮捕。
伴隨農信社改制,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曝光、公檢法聯合打擊逃廢債,對金融失信行為形成高壓的社會監督氛圍;各農合機構向百姓講解貸款逾期不還的嚴重危害,宣傳個人徵信重要性,在全社會營造了欠貸還錢、有借必還、誠實守信的輿論氛圍,改善了區域金融生態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輪改制中,為從根本上解決歷史包袱、機制體制和內部管理等問題,一個重要經驗是發揮農信“大系統”優勢——以優質農商行對改制機構進行“注資、注智、注制”的定向幫扶。
資料顯示,在本輪64家農信社改制中,共有42家農信社獲得優質農商行的幫扶,定向幫扶方式極大地推進了改革的程序。資料顯示,優質農商行累計投入資金近267億元,並帶動其他投資者投入資金超187億元,成為本輪改革的重要力量。
除了注入資金,優質農商行幫助改制機構從“正負零”開始重新構建內部控制、業務流程、風險管理、合規建設、客戶分類、網點規劃等制度。在本輪改制中,優質農商行向改制機構派駐管理團隊及高管,不僅為幫扶機構實現股權總量和結構最佳化,還引入市場化理念和做法。
江門農商銀行走進江門市新會區柑場,舉辦陳皮金融優惠直播活動。受訪者供圖
農合機構雖經多輪改革,但至今仍難以跳出每隔十多年需要外部幫扶一輪的“風險週期率”。在金融主管部門看來,根本原因就在於轉換經營機制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而在本輪改革中,廣東優質農商行不僅對改制機構戰略入股,而且同步注入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幫助改制機構真正建立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
伴隨著改制的推進,農合機構卸下沉重包袱,地方金融主力軍地位更加凸顯。資料顯示,透過改制,廣東農信持續向好發展,各項指標均居全省銀行業首位。其中,總資產從2.8萬億元增長到3.9萬億元,各項存款從2.2萬億元增長到3.1萬億元,各項貸款從1.2萬億元增長到2.1萬億元。
改制後的農商行,改制不改向,充分發揮支農支小主力軍作用。近三年,涉農貸款從4130億元增長到5547億元,小微企業貸款從6367億元增長到9837億元。
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打通農村金融“毛細血管”
發揮省農信聯社“小法人、大系統”體制機制優勢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是廣東完成農合機構改制化險的重要經驗。站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省農信聯社將繼續充分發揮5400多個網點、1.9億個客戶賬號的規模優勢,充分發揚上述體制機制優勢及優良傳統,將廣東金融“毛細血管”與全省各縣區、各鄉村和千千萬萬家庭連線在一起。
筆者從省農信聯社獲悉,今年以來,作為服務“三農”的農村金融主力軍,省農信聯社積極響應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省農信系統上下統一思想,發揮為農服務生力軍作用,大力推進金融支農,最佳化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不斷拓展服務鄉村振興的廣度、深度和力度。廣東農信以全省銀行業15%的貸款佔比,提供了全省60%的扶貧小額信貸、60%的農戶授信、50%的普惠型涉農貸款,“十四五”時期將投入信貸資金超1萬億元,為廣東鄉村振興工作走在全國前列貢獻農信力量。
據悉,省農信聯社以金融人才下鄉為動力,在汕頭澄海率先開展農村金融(普惠)戶戶通試點,並將擴大到全省10個縣(區),全力構建“村村通政務+戶戶通金融”的鄉村服務格局。目前,已在7857個行政村(居)投放政務服務一體機7857臺;其中澄海區已投放232臺,實現鎮(街道)、行政村(居)100%覆蓋。
同時,省農信聯社堅持“線上+線下”同步發力,研發推出“廣東農村金融(普惠)戶戶通”App,建立“鄉村金融特派員”隊伍,計劃2年內選派2萬名金融特派員進駐全省各行政村,擔當黨建共建聯絡人、金融知識宣講人、金融服務推廣人等角色,以金融人才進村入戶帶動金融服務全面覆蓋,實現戶戶通金融。目前,全省農商行已向村(居)派駐鄉村金融特派員8839名。
同時,省農信聯社以推動信用村鎮建設為切入點,創新“主動授信、無感授信”等模式,開展整村授信、一村一授信,提升金融服務質效,聚焦支援鄉村振興。截至9月末,已建設信用村5831個,信用鄉鎮310個,建立農戶信用評級檔案288萬戶。
在助力鄉村振興上,省農信聯社堅持因地制宜,圍繞農村產業興旺持續加大信貸投放,堅持金融支援產業,產業興農,順應產業規律,把資金、人才等高水平要素資源匯入鄉村,為涉農產業注入強大的產業發展動能。
下一步,省農信聯社將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完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組織架構和工作機制,堅守“姓農、姓土、姓小”定位,發揮“人緣、地緣、親緣”優勢,堅持圍繞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加強對萬企興萬村、基本農田復墾、農產品冷鏈建設、中央廚房建設等方面的金融支援,努力在金融支援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為廣東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創造新價值、作出新貢獻。
一線案例
來了金融特派員 村民信用值萬金
走進前美村黨群服務中心,一塊3月份掛上的“信用村”牌子,讓全村信用良好的492戶村民擁有了一個“隨身錢袋”——透過信用村評定和整村授信,信譽良好的村民們可以免抵押、免擔保直接獲得最高8萬元的信用貸款,貸款利率低至4.8%。
今年以來,省農信聯社部署在汕頭澄海率先開展農村金融(普惠)戶戶通試點,並將擴大到全省10個縣(區),全力構建“村村通政務+戶戶通金融”的鄉村服務格局。
在試點的澄海區前美村,筆者看到,金融服務到村裡的同時,村裡也迎來了金融特派員。為了打通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最後一公里”,首家試點的澄海農商銀行在各村成立“信用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並派駐金融特派員111名。
徵信不完善和抵押擔保措施不健全是阻礙農村金融發展的關鍵因素。在“農村金融(普惠)戶戶通”工程試點開展過程中,農戶、個體工商戶可以批次獲得貸款的關鍵,正是破除了上述痛點,透過大範圍建檔,解決了農村金融、縣域金融單個客戶成本過高的痛點。同時,為了破解農戶、縣域個體戶在原有的銀行普惠金融信貸產品中找不到相適應產品的問題,農商行以場景貸、供應鏈貸、園區貸、真豬貸、風貌貸五個方向推進信貸產品的研發,推出一系列普惠類信貸產品。
融資不再只看抵押物,讓原來被攔在銀行之外的農戶、個體工商戶有了獲得資金支援的機會。前美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陳銳民告訴筆者,一個可對比的資料是,試點之前,該村只有6戶農戶每戶獲得3萬元信用貸。而今,該村預授信農戶達到640戶,獲得貸款審批492戶,並且已經有156戶透過這一方式申請到貸款。在試點推進過程中,“有信有貸、多信多貸、無信不貸”信用觀念在農村得到有效傳播。
省農信聯社以金融人才下鄉為動力,在汕頭澄海率先開展農村金融(普惠)戶戶通試點。 受訪者供圖
隨著試點的推行,村民更大的感受是銀行服務鄉村市場的態度變了。“以前貸款都是我們求著銀行,現在銀行把服務送到家門口來了。”回憶起澄海農商銀行相關工作人員上門建檔、辦理業務時的耐心,前美村村民陳育生連連豎起大拇指。
從找上門到送上門,服務姿態轉變的背後,是澄海農商銀行內部的一次自我轉型,也是改制後以“農村金融(普惠)戶戶通”工程試點為契機,探索更符合堅守支農支小定位、走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路徑的一次新嘗試。
“一開始很多同事對下鄉營銷感到抗拒,甚至不知道如何和村民溝通。”澄海農商行隆都支行行長蟻樹廣說,隨著試點的推行,員工業務能力得到全面鍛鍊,從放不開到擼起袖子幹起來。
“90後”員工黃銅哲的轉變具有代表性。試點啟動前,他每天5點半準時下班,工作地點也只侷限在鎮上的網點。現在,下鄉跑戶成為他的主要工作。5個月時間裡,他跑遍各村落,一連開拓了50多個客戶。
澄海農商行董事長楊開遺告訴筆者,一線客戶經理改變了傳統的坐等客戶上門的習慣,主動上門瞭解客戶情況,打造了一支在區域具有品牌美譽度的勤勞金融先鋒隊伍。
此外,筆者觀察發現,在“農村金融(普惠)戶戶通”工程試點過程中,數字化金融手段成為試點銀行迅速推動“戶戶通”試點大面積鋪開的關鍵。省農信聯社以“農村金融(普惠)戶戶通”工程引領縣域農商行發展數字化金融,以澄海農商銀行為例,該行率先試用省農信聯社設計開發的“戶戶通”App,這成為試點落地推行過程中強化政銀合作關係的關鍵加分項。
數讀創新成果
透過改制,廣東農信持續向好發展,各項指標均居全省銀行業首位:
●業務規模穩步增長。總資產從2.8萬億元增長到3.9萬億元,各項存款從2.2萬億元增長到3.1萬億元,各項貸款從1.2萬億元增長到2.1萬億元
●支農支小主力軍作用充分發揮。涉農貸款從4130億元增長到5547億元,小微企業貸款從6367億元增長到9837億元
●抗風險能力有效提升。不良貸款率逐年下降,資本充足率上升了1.7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上升了45.6個百分點
●股權結構不斷最佳化。股本總額從710.5億股增長至901.6億股。其中,法人股佔比由51.7%提升至56.8%,國有股佔比由7.3%提升至12.2%
●服務能力保持領先。納稅金額從110億元增長到133億元,營業網點近5400家,開立各類賬戶1.9億戶
【撰文】陳穎
【海報】鍾浩明
【作者】 陳穎;鍾浩明
289財經熱點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