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向敵視新中國的美國恢復了中美之間正常的外交關係,中美各級領導互相開展交流訪問。頻頻展開合作的中美兩國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可以說中美一有動作,第一時間就能成為各方記者報道的焦點。在兩國的軍事領域,美國同我國簽訂了很多檔案,向我國出售了大量武器和技術,我國的國防實力也迅速增長。那麼,美國究竟向我國出售了哪些武器?這些武器又為我國軍事力量的發展帶來了什麼影響?本期內容帶您慢慢了解中美軍事交流的那些故事。
中美建交,兩國關係恢復正常化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敵視共產主義。在中國,美國插手中國內政,全力扶植蔣介石的國民黨執掌中國政權。不過,中國共產黨並沒給美國人這樣的機會,用三年時間領導中國人民打敗了蔣介石和國民黨反動派,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也實現了當家作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中國大陸也獲得瞭解放,不甘心失敗的美國人開始封鎖和孤立新中國,美軍派出第七艦隊橫在臺灣海峽,阻擋解放軍渡海解放臺灣。不僅如此,1950年9月,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悍然入侵朝鮮半島,干涉朝鮮內政,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美軍的轟炸機還越過國境,轟炸我國的邊疆地區,嚴重危害了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本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初衷,我們組建了抗美援朝志願軍赴朝鮮參戰,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志願軍將美軍打退回三八線以南,無奈的美國人於1953年7月27日簽訂停戰協議,中朝兩國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此後美國更是加大對華封鎖的力度,和其盟友一道敵視新中國。
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和蘇聯的關係產生了裂痕,此時的美國在美蘇爭霸中漸漸處於劣勢,一些美方高層人物也在長達二十年的對華封鎖中反思自己的外交政策。美國人很清楚,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1954年6月下旬,周總理訪問印度、緬甸時提倡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很多國家認可,成為處理不同社會和政治制度國家關係的基本準則,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一些美國政要開始著手鬆動對華關係,探求和中國合作的可能性。
1967年,尼克松在文章《越南後的亞洲》中提到:“不應該把中國排斥在國際大家庭之中。”尼克松上任不久後,也同白宮政府官員談到和中方接觸的可能性,尼克松也決議停止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在臺灣海峽巡邏。1970年1月,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第一次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來稱呼中國。中國方面也注意到了這點,中國也希望同美國和解,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1970年,毛主席邀請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作家斯諾先生訪華,參加中國的國慶節,在和斯諾先生暢談時,毛主席表示歡迎尼克松總統訪華,這就表現出了中國同美國交往的誠意。1971年,毛主席同意美國乒乓球隊訪華,透過乒乓球這一體育專案,打開了隔絕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門,這就是著名的“小球轉動大球”——“乒乓外交”。
在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先是1971年7月,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秘密訪問中國,周總理和基辛格進行了會談,這為中美關係打開了一個新的篇章。1972年2月1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個“死對頭”終於握起手來,尼克松也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這也推動了中國和一大批國家關係的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正式生效,中美關係也正式恢復了正常化。可以說,中美建交不僅提高了兩個國家的戰略地位,也促使兩個國家開展貿易、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交流。
中美建交,推進中美軍事交流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以後,1月28日鄧公就啟程對美國展開國事訪問,這次訪問也被稱作“破冰之旅”,隨著兩國高層互相訪問,中美之間的聯絡也日益緊密起來,兩國的軍事發展也進入了高速軌道。1980年1月5日,美國國防部長布朗率領美國軍事代表團乘坐波音707專機到達北京首都機場,展開為期9天的訪華行程,中央軍委秘書長耿飈陪同布朗展開會談,雙方會談的範圍很廣,包括阿富汗形勢、中南半島局勢等熱點問題,還討論了世界在戰略和武器方面最新發展情況。
兩天後,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和著名火箭專家錢學森會見了布朗,雙方進行了友好交談,布朗表示,美國準備考慮將有軍事使用能力的技術轉讓給中國,兩國已經指定擴大雙方軍事往來的計劃,這也標誌了中美兩國開啟了正式的軍事交流。
1982年8月17日,中美兩國簽訂《八·一七公報》,存在兩國軍事交流的障礙被一掃而空。一年之後,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受邀訪華,溫伯格明確表示,自己前往中國是推動雙方軍事發展最有效的方式。此後,我國國防部長張愛萍和溫伯格加強了合作。1984年6月13日,中美簽訂軍事技術合作協議,在協議裡,我們和美國簽訂了三個合作專案,分別是:反坦克導彈的生產、大口徑火炮彈藥的製造和開發F-8截擊機的電子控制系統,我們開始接受美國對華武器和技術銷售。
在這段時間裡,美國是中美軍事交流的主導者,很多先進武器的出售都是美國先提起的,這和美國人的驕傲自大有很大關係。一些我們看起來很重要的技術和武器,美國卻並不介意賣給我們,美國人依仗自身的強大,在和我們的交流中帶有極強的優越感。美國人認為,中國的武器是落後於西方的,二十多年的對華封鎖讓中國很難在沒有對外交流的情況下獲得突破,美國出售給中國的武器可以提升中國的國防實力,中國也的卻需要這些武器和技術,但他們不認為中國能在研發技術上獲得突破,只能一直依賴美國。
1984至1989年,中美軍方主要領導人進行了數十次相互訪問,雙方相互參觀了彼此的軍事基地,我軍的軍官也曾進入到美國的幾艘航母進行參觀研究。1986年,溫伯格再次來到中國,通過幾日會晤,中美又增加了幾項軍事交易,如火炮導火線升級、改造航空電子控制系統等,這給我們國家的國防建設和航空建設帶來了不少幫助。
購買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研發
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透過商業渠道和政府渠道對我國武器銷售和技術轉讓方面進行了很多筆交易,這些交易也讓我國的軍事實力在短時間獲得很大提升。我國不是一個熱衷於武力擴張的國家,在我們的採購訂單裡,優先選擇的是防禦性武器,鞏固自身國防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得知中國的需求後,美國的很多軍火商也很喜歡開發中國這個新市場,花大價錢在美國政府辦理軍火貿易許可,可以說,當時的中國採購的美國武器中,商業渠道佔了很大比重。
如著名的S-70C直升機、LM2500燃油渦輪發動機、C10“大力神”運輸機、黑鷹直升機等等。這些武器確實很好,尤其是黑鷹直升機,中國一下子購買了600萬美元的民用型黑鷹直升機24架,再加上培訓人員的費用和更換零部件,總共花費了大概1.5億美元。擁有黑鷹直升機的我們,可以在新疆、西藏的高原地區展開工作,尤其是在長期封閉、不通公路的藏南墨脫縣,黑鷹直升機也擔負起運輸物資、邊境巡防的作用。到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18架黑鷹直升機仍然參與到救災中。
我國在購買先進技術和武器時,也有著自己的考量,有句老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美國並不是一個有好心腸的國家,指望他真心援助你是不現實的,我國也不可能永久受制於人。所以,我們購買的不只是“魚”,更重要的是“漁”這個方法和未來自己開發的能力。所以,我們永遠不會依賴於對方的成品武器和技術,更要著眼於自己的研發。在2006年10月底的珠海航展上,中國航空工業公司的展臺上赫然出現了10噸級通用運輸直升機的模型。
原來,中國在黑影直升機的基礎上,著手研發自己的通用直升機:“直-20”。2013年12月23日,“直-20”通用直升機迎來了首飛,與黑鷹直升機相比,直-20採用五槳葉結構,具有很好的機動性和控制性,直-20在機身和尾梁連線處,有著明顯的過渡結構,這也是對機艙運輸效能的最佳化。未來的“直-20”可以“上山下海”,適用於各軍種,平時可以向偏遠的高原地區運輸物資、前方偵察和執行救災任務,戰時則極大提高我軍作戰部隊的突擊能力,也讓中國空軍實力上升了好幾個臺階。
美國人還是低估了我國的科研能力,本以為中國獲得了先進武器後能夠受制於美國,被迫成為美國的永久客戶。沒想到中國的技術人員能從這些武器和技術當中,收穫寶貴的經驗,並應用於自己的核心武器開發。要知道我國在建國初期,就能夠從“一窮二白”的落後狀態,迅速研製出中國第一臺機床、第一輛汽車、第一輛拖拉機。而後集中全國的科研力量,製造出自己的噴氣式戰鬥機、榴彈炮。
1964年,中國製造出的第一顆原子彈在西部地區爆炸,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在酒泉發生升空,在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下,中國科研實力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美國對華出售武器和技術,又主張敵對中國,現在看來是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