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水滸傳》本來叫《忠義水滸傳》的。只不過後來,也不知人們是為了圖方便,叫著順口,還是發現了有啥問題,逐漸地“忠義”兩字,便被剝離開來,只留下了“水滸傳”這三個字。
這樣一變,蠻好的。畢竟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到底有多少人,會認可宋江式的忠義呢?應該沒有多少吧。既然這樣,還談啥忠義,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是啥!所以,不掛忠義招牌的水滸江湖,才更有江湖味!
比如武松,初入江湖時,在柴進府遇到宋江後就被迷倒,儼然成了宋江的小弟。但當武松差點被江湖淹死後,再遇宋江時明顯就變了,更加擁有自我意識,拒絕了宋江式的忠義洗腦。
宋江讓武松到了二龍山後,“攛掇著魯智深和楊志一起招安”。武松非但沒做,反而後來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宋江招安。所以也難怪公孫勝的師傅羅真人,給水滸江湖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忠心者少,義氣者稀。
有些梁山好漢,雖乍眼看去,彷彿很講忠義,但實則卻如宋江的所作所為一樣,是經不起推敲的,最典型的便是吳用。而另一些好漢,雖堪稱忠義,卻為忠義兩字,不得不付出慘重代價,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石秀。
所謂自古財色考驗人。《水滸傳》便有不少這種例子。最著名的是潘金蓮,由於跟西門慶勾搭成奸,而毒殺了武大郎。武松為了替兄長報仇,這才怒而反擊,由此讓武松徹底走入江湖。
但《水滸傳》厲害就厲害在,潘金蓮這裡,畫上句號還沒多久呢,潘巧雲便出現了,又唱出了一幕跟石秀的“叔嫂打擂”。只不過武松跟武大郎是親兄弟,而楊雄跟石秀卻是結義兄弟。這其實就註定了,石秀在處理潘巧雲和楊雄的事情上,底氣明顯不如武松那麼足。
但同時,又由於楊雄也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非“三寸丁谷樹皮”的武大郎可比,這就又使得,石秀可以不必如武松那樣,為哥哥操碎了心,故而處理難度要小。
但不論怎樣,有一條卻是最顯而易見的,武松介入是被逼無奈,而石秀卻顯然是主動作為。這自然就產生了一個疑問,如果石秀沒有主動介入,那麼潘巧雲會讓楊雄變成第二個武大郎嗎?
筆者認為,想要徹底搞明白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分析。
其一:動機問題
潘巧雲是跟和尚裴如海勾搭在一起的。對比潘金蓮跟西門慶,顯然潘巧雲在動機上,就讓人有點看不懂了。潘金蓮好懂,武大郎根本配不上她,所以潘金蓮是奔著跟西門慶成雙配對而去。
可潘巧云為啥,莫非想讓裴如海還俗?很抱歉,翻遍水滸原著,也找不到相關證據,哪怕是間接旁證都沒有。所以可以肯定,潘巧雲貪圖的應是一時之歡罷了。如她曾對裴如海說:“我家的老公個月到有二十來日當牢上宿。”
這其實就證明了無論潘巧雲還是裴如海,都不敢把楊雄當成武大郎看待。也就是說,兩人都不敢害死楊雄。畢竟,裴如海當時已經混成了有身份的僧人了。這是由其動機決定的。
再說明白些就是,由於楊雄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是個超級工作狂,冷落了家庭導致的。且就算是潘巧雲和裴如海動了歹心,恐怕也不敢輕易向楊雄動手。
因為楊雄是衙門裡的人,跟本地縣令的關係非常好。因此他才能從河南跑到薊州當“節級”併兼任劊子手,走得便是縣令這條門路。
其二、身份問題
潘巧雲是二婚,之前曾嫁給過一個押司,可惜給死了,這才又再嫁給楊雄!雖然宋朝時對女性改嫁比較寬容。但問題是,若她再害死楊雄會是什麼結果呢?年紀輕輕,就倆老公去世了,別說古代,就是現代,也會有流言蜚語吧。
故而,潘巧雲的這個身份,也就註定了她不會把楊雄變成第二個武大郎。除非她願意跟裴如海逃離家鄉。可就算如此,裴如海會這樣做嗎?前面說過了,裴如海已經混成了一個體面的僧人了,不需996,不必遭人白眼和擠兌,走到哪都受人尊重,他會捨得丟棄如今這種優越的身份,轉而還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說來說去潘巧雲和裴如海,都屬於那種閒極生事情況。若裴如海也跟楊雄一樣,為了生活,為了前程,天天996,如同死在單位裡一般,他哪可能還有這等閒心?
所以,一個人若太閒得無事了,真不是啥好兆頭!因為這種閒,是建立在別人“負重前行”的基礎上,可往往他們卻還不自知。這其實就註定了,潘巧雲和裴如海,都是自私之人,兩個自私之人的苟合,就又註定了不會長久。因此,他倆想害死楊雄,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絕不可能了!
如今,既然排除了潘巧雲或裴如海,會把楊雄變成第二個武大郎的可能,那麼以石秀的聰慧,他為何還要主動介入。《水滸傳》曾給出過一個解釋:哥哥如此豪傑!討了這個婦人!倒被這婆娘瞞過了,做成這等勾當!
也就是說石秀主動介入,是因敬重楊雄是條好漢,把他當兄弟了!而最初也僅僅是提醒道:“哥哥每日出來,只顧承當官府,不知背後之事。這嫂嫂不是良人,兄弟已看在眼裡多遍了,且未敢說。今日見得仔細,忍不住來尋哥哥。”
可奈何,此刻潘巧雲卻反打一耙,言稱是石秀對她有非分之想,結果楊雄卻信了潘巧雲的話,對石秀態度大變。這才引得石秀決定徹底介入——實則此刻的石秀,也等於如武松一樣,已經是被逼無奈了,不同點是,他更多的是為自己洗脫冤情。
畢竟,都是江湖中人,若石秀不吭不響地就走,他的名聲就全毀了。還如何在江湖中立足呢?所以石秀必須要洗脫這不白之冤!
於是事情,就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脫離了原有軌道,直至最後徹底失控,楊雄和石秀怒殺潘巧雲後,合夥去了梁山。
武松和石秀,梁山上難得的兩位忠義好漢,雖都經受住了財色考驗,卻也都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無論被迫還是主動。這大概就是為何說“忠心者少,義氣者稀”的原因吧,因其稀缺,才更顯珍貴。
同時,這大概也是為何,人們都普遍鄙視宋江的原因所在,一個把忠義當成籌碼,以此來換取自己榮華富貴的人,豈配得上忠義兩字?最終被毒死,便是絕妙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