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發生在百年前民國學界紅學研究的“索引”與“考證”,紅迷朋友們自然會聯想起名聞遐邇的“蔡胡之爭”。 筆者以為,就蔡元培的《石頭記索隱》與胡適《紅樓夢考證》的觀點來講,兩人的主要分岐表現於兩點:一是此書的作者、成書及問世時間的不同;二是故事的對應不同——蔡元培認為這是一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清康熙朝政治小說”。“作者持民族主義甚摯”,“而尤於漢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而胡適則認為這是一部描寫曹雪芹家事的自傳體小說。
先來分析第一個問題:關於此書作者的考證。蔡元培認為“為親見高、徐、餘、姜諸人者所草,後經曹雪芹增刪,或亦許插入曹家故事,要未可以全書屬之曹氏也”——意思是說:此書是由圍繞康熙身邊的“高、徐、餘、姜諸人”(對應書中賈政“夢坡齋”中的清客)集體創作,後由曹雪芹增刪潤色完成,曹雪芹只是一個編纂者而非作者本人……這裡的“高”即指浙江餘姚的高士其(康熙近臣,《明史》篡修官、《大清一統志》副總裁官);“徐”指的是崑山的徐乾學,字玉峰先生(康熙九年的探花,顧炎武的長甥,《明史》總裁官,《大清一統志》副總裁);“餘”指湖北大冶的餘國柱(順治九年進士,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姜”指浙江慈溪的姜宸英(康熙十九年以布衣被薦入明史館任篡修官。曾跟從徐乾學到洞庭山修纂《大清一統志》)。所以,他認為此書的成書年代應該在康熙年間;而胡適則認為此書的作者是曹寅之孫“曹雪芹”。並推測他生存的年代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間(推測而已,史料無存)。 書中的甄、賈二寶玉對應的是“曹雪芹”,甄、賈兩府有當年江寧織造府曹家的影子。成書年代應該在乾隆十九年前。
明白了這些,再來看第二個問題:那麼,就此書的故事對應來講,到底是蔡元培認定的“清康熙朝政治小說”呢,還是胡適認為的“曹雪芹”的自傳體小說呢? 百年以來可謂見仁見智 。 有一點肯定的是:由於胡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領軍地位,一直以來,大多數人的看法傾向於後者…… 可筆者以為:兩人均有可取的一面,亦均有所偏頗。 因為正如在《紅樓夢》第五回中賈寶玉夢遊太虛境時警幻仙姑所說:“此即迷津也。 深有萬丈,遙亙千里……”其博大精深首先表現在作品有正反兩讀的功用,即正讀是小說,寫的生逢末世的賈氏國公之家的毀滅;反讀是明清更替“野史”——從中又可讀出康熙朝的政治動盪以及曹家被抄的影子。可絕非寫的只是康熙一朝,或曹氏一家。正因如此,其主題表現也有兩層,即:從小說一面講,是透過寶、黛、釵之間的愛情及婚姻悲劇寫了國公之家的毀滅;而從“野史”一面,表現的則是對秦有帝制以來的歷朝歷代——主要是明清更替之際漢權與遊牧政權更替的腥風血雨(包含康、雍交替前後愛新覺羅氏皇族爭權的內鬥)的抨擊。
因此,從書中的“玉”可讀出與漢權的一層對應;從“金”又可讀出與後金等遊牧政權的對應——而書中的“懷金悼玉”表面上看指的是賈寶玉對薛、林二人的懷念與悼念,其中卻又隱喻著作者既同情清朝又悼念亡明之意。 因此,才有蔡元培先生推測的作者為圍繞康熙身邊的“高、徐、餘、姜”等東南籍漢族文人之說。 因為這些人既與南明遺民(如黃宗羲、顧炎武等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對亡明的漢族政權有著深深的懷戀,又不得不面對現實,在日趨穩定的清朝統治下考取了功名,為康熙所用…… 因此才有蔡先生的“而尤於漢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句,故而推測作者“為親見高、徐、餘、姜諸人者所草”。 筆者以為:這種猜測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 只是不贊成他的為集體創作的觀點。 因為眾所周知:清朝為異族統治。其統治者為了撲滅反清復明的烈火,並從潛意識中清除漢族士人的排外意識,可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所以,自清初的順治至乾隆數朝,“文字獄”普遍存在。僅康熙一朝最著名的就有“明史案”與“南山集案”的發生。而《石頭記》中既有明顯的反帝制思想隱喻其中,作者自然不可能明目張膽地搞集體創作。 更何況“高、徐、餘、姜諸人”多為康熙早年的漢臣,並未經歷康熙晚年的“廢太子”事件,而大觀園裡的賈寶玉與康熙的廢太子胤礽的一層對應又顯而易見。 所以,筆者以為:作者一定是康熙南書房中寵信的晚於“高、徐、餘、姜諸人”的東南籍漢人所寫。而此人很大可能就是浙江海寧籍的文人查慎行。 因為此人於康熙四十二年入朝,不但生於文學世家,是餘姚明遺民黃宗羲的學生,與顧炎武外甥徐乾學為忘年交,並且參與過他的《大清一統志》的編纂,年輕時還在納蘭府擔任過明珠次子,納蘭性德二弟揆敘的老師,且親身經歷了康熙朝“廢太子”的政治動盪,並於第二次廢太子後離開朝廷。考證起來:他還與曹寅一起參與過《佩文韻府》的編纂與印刷工作,彼此之間不可能不熟悉。 更加重要的是其家族與和曹家一樣於雍正初年曾遭遇過被抄之災。不同的只是:曹家並無人員傷亡,而查慎行的三弟查嗣庭全家卻因一場“科場案”死得死、亡得亡,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
而從成書及問世的時間上看,筆者也贊成蔡先生的觀點:此書原稿應該是完成於康、雍時代,並由其後代——很可能是查慎行孫岐昌借“曹雪芹”之名增刪、潤色完成並問世。 因此,此書應是一部融家、國悲劇於一體,包括“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政治小說和“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