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從華夏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與人們產生聯絡,從最初的水源地使用到農田的灌溉引水,再到後來文明的發展,黃河成為了中國人民的母親河。
黃河孕育著這個古老的華夏文明,至今仍生生不息地奔湧著,黃河也是一部國家史,它見證了中國歷史社會的變遷。每朝每代都會有對黃河的治理與改善,古老的故事有“大禹治水”,讓人們見識了古人的智慧,也有文人寫出:“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樣的經典名句。
黃河雖然帶來了文明發展的機會,但黃河氾濫的問題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完全解決。黃河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它的變化也時刻引起著人們的注意。
認識黃河
黃河的發源地在青藏高原,河流流經9個省份最後匯入渤海,全長有5464公里。黃河流經中段經過黃土高原地帶,由於河水湍急兇猛會沖刷走大量的泥沙,豐富的含沙量也讓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最多的河流。如此巨量的河沙也會給生活在下游的居民帶來一些影響,由河水帶來的泥沙會形成衝擊平原,對於種植來說非常有利,但同時這些平原多是泥沙組成,也容易面臨著水土流失的問題。
在中國歷史的早期,便有部族文化在黃河流域進行社會發展。令人比較熟知的就有黃帝、堯舜這些先帝,由他們的發展創造出了早期的黃河文明,農業發展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得到快速提升,同樣也包括文化藝術、城邦、階級的產生。
到了夏商後,黃河文明的發展開始聚集在了河流的中下游地區,也被人們稱作中原,在河洛地區形成河洛文化。進入封建王朝後,黃河文明的發展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遷和文化的快速發展,河洛地區成為長久以來都保持著黃河文明的領導地位,中華文明在這個時期得到了非常高的提升。
但黃河的不定期的洪水氾濫給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民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和困難,再加上黃河流經的區域廣,氣候變化大;黃河長期治理下也經常改道,很難將河水用作農業灌溉。黃河在雨季也容易形成洪水,如何治理黃河一直以來都是每個朝代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高出地面的平地
要說一個人滔滔不絕地說話,如同奔湧的水流能說會辯,那以“口若懸河”這個詞來形容最好不過了。黃河雖然不會說話,但每年的泥沙量卻如同詞語描述一般,隨著大量的水流沖刷,所帶來的是驚人的含沙量。
在黃河的下游段,河床平坦寬闊,河水變得較為平緩,受到河水沖刷帶下來的泥沙開始在下游部分大量的堆積,河床位置被不斷地抬高,水位也相應的被提升。相較於河岸外的平原,已經高出數米,最高的河段高出地面十米。
在河南開封,河水進入平原後,大量泥沙的堆積,使開封黃河河床段每年都有提升,逐漸累積,現在開封市地區的河床最高能達到10米,而兩邊的河岸也隨著抬升的河床每年增高河堤,成為了著名的“開封懸河”。難道國家從來沒有清理泥沙嗎?
從歷史上來說,黃河並不是一開始就為這樣。在過去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黃河發生過大大小的各種決口問題和改道。
南宋時期,為了阻止金兵南下,開封守將劉充為阻止金兵決定掘開黃河,成為了黃河長期氾濫的開始。到了明代後期,為了滿足水上貨運的需求,保證運河的暢通,穩定黃河河床,同時保證運河在徐州以北不受黃河決口和改道的影響,又要讓黃河的泥沙不能淤積起來,阻礙漕運,便逐漸開始形成黃河早期的運輸治理方案。
到了清咸豐五年,黃河又經歷了一次大改道,改道後的黃河變為東北走向,藉助大清河流入渤海。上世紀40年代末,對黃河下游的堤壩進行了多次的加固和加高,雖然沒有再出現大的問題,但堆積的泥沙已經有了上百億噸,河床也被抬高,成為了一種安全隱患。
不同於黃河,長江同樣作為有著大流量水域的江流,卻沒有表現得像黃河這樣兇猛,很大程度在於長江本身沿岸植被豐富,對土壤起著非常好的鞏固作用,水流也相對平緩,而且從流徑路線來說,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對黃河來說也是重要的泥沙攜帶源。
泥沙堆積
要明白黃河的泥沙堆積,首先要明白河流的作用。河水在流經的途中,對周圍地區都有削高補低的作用,河水本身具有動能,能夠在流動過程中形成侵蝕、搬運、堆積的作用。
從河流的上游開始,流水勢能最大,能夠對沿河的河岸造成侵蝕作用,如果河岸更多是由泥沙組成則會更加容易被沖刷走。進入到河流中段部分,河流流動相對平穩,主要以搬運為主,這期間便會攜帶著大量衝上遊沖刷下來的泥沙物質,在趨於平緩的河流下游形成堆積,河床便會隨著下游泥沙的淤積而抬高。
黃河的泥沙如果只是簡單地衝刷攜帶,可能並不會這麼多,黃河泥沙量非常多的原因還有一點在於它的泥沙來源。黃河流域大部分屬於黃土高原,高原上的黃土為乾燥鬆軟的堆積物,土體疏鬆。每年9月雨季的集中降水會讓黃土土體迅速分散、崩解,形成洪澇、滑坡、泥石流。黃河在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同時還會沖刷區域的泥土和河岸,帶來大量的泥沙物質。
黃河上游治理的水土流失問題就顯得尤為關鍵,對此我國往期的治理問題上就開始了植被種植,封山育林的措施。受自然氣候的影響,高原年積溫偏低,三江源植被以高山草被為主要植物。
由於過度放牧,區域的草地載畜量已經失衡。牧草的生長週期時間短但產量低;同時雜草的侵害讓牧草更加難以生存發育,雜草變多,對營養的需求的增大,齧齒類動物的增加也使得對草原的破壞加劇,大大的消耗了原有的牧草,齧齒動物的生活習性透過對地表結構的破壞,加劇了土壤退化與流失。
黃河上游的水工程縮減了黃河的流徑量,在治理黃河的水流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和作用,對黃河流域的水資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也能起到一定的平衡,維護下游的生態安全。
治理河沙並不容易
黃河泥沙每年有上億噸的增長量,如果僅僅依靠人工挖掘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輸送上面也是一個大型工程問題,如果挖掘出的沙土不能夠使用,放置泥沙也是另外一種堆積。歷史上多次對黃河改道的經歷上也從側面說明,對黃河改道能夠解決一時的問題,但真正的根源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在以往非常長的一個時期內,黃河下游的治理策略主要集中在河域治水的主要內容,一般選擇寬河地區削減河水的勢能,透過堤壩修建,堤壩之間能夠有足夠寬闊的面積容納洪水和泥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讓河床增長的速度放緩。另外一種則是加強對泥沙輸入的效率,提高河道把泥沙輸入大海的能力,減少淤堵。
但以往的方法都是在儘可能減緩泥沙的堆積速度,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黃河沖積所帶來的泥沙堆積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如今的黃河已成為懸河,河床也越來越高,潛在的威脅也逐步增加。如果河岸的堤壩一旦出現事故,便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大量的泥沙會堆積在周圍造成生態影響。
挖掘泥沙進行黃河治理的問題顯然是不現實的,有了前人的經驗借鑑和現代化的治理手段,黃河泥沙堆積問題從另外一個方面進行治理,已經有了初步的效果。
黃土高原土地本身並不是特別貧瘠,有充足的氮磷化合物能夠供植物生長,真正難以綠化的原因在於土質的鬆軟和氣候問題導致的黃土區域的風沙變化和降雨帶來的土壤塌陷。透過灌叢草地的種植,對坡面的梯田進行修築、植樹,對溝谷地區加強了治理,減少產沙量,大面積的綠化能夠有效改善泥沙量的增長情況。
水庫大壩的修建在河流的蓄水和防洪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透過水庫的蓄水對水流進行控制,在流水較少時進行放水,實現水流平衡。
經過多年來國家對黃河泥沙的治理,已經有了一些成效,治理黃河也已經進入到了關鍵階段。水土流失依舊是需要處理的大問題,以前修築的淤壩開始老化而且建設不足,早期在黃河治理的建設上也有設施不配套,缺少洩洪設施,如今已經很難滿足防洪保土的要求了。
黃河上游的高原植被依然存在壓力,退耕還林的方案長遠來看能夠很好地緩解水土流失的問題,但是上游地區存在許多靠農林發展的農業,這些地帶普遍經濟落後,生產力不足,在缺少農田的情況下顯得力不從心。高原地區的降水全年不足,林木生長緩慢,大部分種植樹木並不具備經濟性,退耕地帶在補助期滿前也很難獲取充足的經濟收益和支援。
結語
黃河作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在很長的歷史中直至今天都有著對生產生活的重要發展作用,黃河泥沙堆積的問題未來來看也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處於長期治理的狀態。國家政府也在積極地進行整治。
作為我國重要的水源地,黃河下游的引灌面積已經達到上億畝,依靠水利建設的電力設施,也為華北、西北地區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合理的規劃和開發相信在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建設中,黃河的治理一定能夠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