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漢市江岸區長春街小學用“沉浸式”的方式學習黨史,又透過身臨其境的表演完成彙報展示的做法,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這種更直觀、更生動、更接地氣的“思政課”,實現了將紅色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跨界融合,不僅讓更多的“學習者”熟悉歷史、重溫歷史,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激發了“授課者”新的思考,主動擔負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把“思政課”講得越來越好。
“沉浸式”思政課摒棄了“我講你聽”的單向輸出形式,以貼近學生生活的創新方式讓歷史事件“活”起來,學生和老師“動”起來,大家身臨其境,沉浸其中,參與進去,加深對黨史的理解,主動傳承革命精神,擔負時代使命。譬如,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詠燕工作室成立“微影片”社會實踐教學團隊,把思政課的內容合理融入到同學們喜歡的歌曲中進行傳唱。採用流行音樂“唱響革命理論”,創作了“毛概有點甜”“建黨百年夢我們遇見你”“復興中國”等近二十首歌曲,形成了“思政課有點甜”的專輯。學生在課堂互動、主題晚會、課外實踐等系列活動中,在悠揚的旋律裡,輕鬆愉快地接受革命精神薰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種子就這樣在學生心裡生根。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授課者從學生的演繹中獲得啟發,愈發積極深入研究“思政課”的“溫度”和“甜度”,把“思政課”講到學生心坎兒上,讓道理真正入腦入心,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當好青少年的思想引路人。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高階教師陳明青,針對學生的體驗式“思政課”學習反饋,積極創新,不斷探索,將“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會議”“搬”進課堂,引導學生在扮演“代表”和“委員”身份、履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職責中,全面理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授課者遵循“有共情才能共鳴” ,不把“硬梆梆”的政策、理論直接“扔”給學生,而是採用體驗式教學,拉近“政策”“理論”和學生“生活”的距離,引導學生透過切身體會感受“思政課”的“溫度”。教師在學生的沉浸式“履職”、無聲無息成長中體驗思政課教學的“甜度”。沉浸式思政課實現了師生的“雙向成長”。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上好“思政課”的目的,不僅要培養一代代中華兒女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苦幹實幹、敢闖敢幹的豪情壯志,更要爭當接續奮鬥、知難不畏難、遇險敢涉險、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民族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要主動把愛國情、強國志和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沉浸式思政課有效激發了師生的“齊心協力”“同心奮鬥”豪情,躊躇滿志地踏上了“第二個百年”新徵程。譬如,貴州師範學院開展“沉浸式”黨史學習,採用“四層次”宣講,物件化、分眾化、立體化、互動式學習,引導全校師生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凝聚起全校師生幹事創業的磅礴力量,握住時代的接力棒。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如何針對青少年的身心特點,用心探索易於接受、普遍歡迎、引起情感共鳴的“思政課”,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是每個“思政課”教師終身思考和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