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映的電影《峰爆》表現的是中鐵建修築的隧道所在縣城,發生的自然災害的故事。
它的主角是鐵道兵戰士及它的傳承者中鐵建的技術人員,它的劇情圍繞兩代鐵道兵在災難中的故事展開。
由於災難片的可視性,就使這一鮮為人知的幕後群體走上前臺,被人們所關注。
因鐵道兵是附屬兵種,所以在以往的戰爭片中都不是主角,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即使專門表現的鐵道兵的紀錄片,收視率也很低。包括今天給我們建造了高速路、高鐵等現代交通設施的中鐵建的建設者,依然默默無聞,更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們與鐵道兵之間的關係。
《峰爆》的高明在於,它用人們對災難片的關注度,關注了這個神秘的群體;又用鐵道兵的父親與中鐵建的兒子這一對父子關係,刻畫了兩代鐵道兵之間的精神傳承。
它不僅增強了災難片的內涵,也弘揚了鐵道兵精神,使《峰爆》成為把災難與主旋律結合起來的一部正能量大片。
1.貢獻巨大又鮮為人知的鐵道兵。
那麼,讓我們認識一下當代人陌生乃至遺忘的鐵道兵吧。
鐵道兵誕生於遼瀋戰役,最初命名為鐵道縱隊,為東北的快速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幾十萬東北野戰軍能在數天內從長春運往錦州,靠的就是鐵道兵建設和維護的鋼鐵運輸線。我們在電視劇《大決戰》看到的林彪及東野首長穩坐在火車上,行進自如,從容地部署錦州戰役。這一切的幕後,都是鐵道兵戰士的默默奉獻。
到了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改名為鐵道兵兵團的兵力已擴充套件到30萬人,技術也更加成熟,有力地保障了全國的迅速解放。
當時鐵道兵的口號是:“野戰軍打到哪裡,我們就把鐵路修到哪裡。”他們先後搶修了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北地區的15條鐵路幹線,鋪築鐵路線1600餘公里,修復橋涵970餘座,確保了我軍鐵路運輸的通暢及安全,有力地支援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作戰行動。
抗美援朝戰爭中,鐵道兵進一步發揮他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
他們在朝鮮北部1300公里的鐵路線上,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空襲破壞展開了機智頑強地反轟炸鬥爭,做到隨炸隨修,隨修隨通,建成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我們從電影《金剛川》和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中,都看到了鐵道兵作為配角的不屈形象。
解放後,在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新中國,鐵路成為國家復甦的關鍵,已成為一個兵種的鐵道兵擔負起更為艱鉅的任務。他們逢山打洞,遇河架橋,用落後的裝置在祖國的東南西北建起了鷹廈、包蘭、成昆、襄渝、京通、青藏、南疆等52條鐵路,使中國的鐵路交通四通八達,縱橫交錯。
這些鐵路線都處在地質條件十分惡劣的環境,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嚴重影響著施工進度和人的生命安全。
毫不誇張地說,每一條鐵路都灑下鐵道兵的鮮血,都留下大批烈士和傷殘人員,僅穿越大西南的成昆鐵路就犧牲1300人,故有“一公里一忠魂”之說。
當年的施工裝置極其簡陋,隧道掘進全靠人持風槍、大錘和鋼釺,耗損體力,佈滿風險。一個2000米左右的隧道需要上萬人三年多的艱苦勞作,一條近千公里的襄渝鐵路就上馬了百萬大軍,連不足18歲的青年學生也在那個特殊年代作為“學兵”出戰了。
而今天在同樣的地理條件下掘進18公里的隧道僅用300人,耗時1365天,聯合鑿岩機包攬一切,安全科學,無任何人員死亡。
兩相比較,可想當年鐵路建設者付出的是何等艱辛巨大的勞動。
隨著1982年的大裁軍,鐵道兵兵種撤銷,全員劃歸鐵道部,成立中國鐵路建設總公司(簡稱“中鐵建”)。
但是,軍魂不散!中鐵建傳承鐵道兵精神,在新時代的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更為壯烈的大戲。
40多年來,中國大多數的高速路由他們修建,大多數的鐵路由他們鋪就,多個城市的地鐵由他們完成。尤其在近幾年,他們憑藉高超的技術和先進的裝置,給華夏大地鋪滿高鐵,把中國帶入快速發展的高鐵時代,給老百姓帶來了方便和快捷。
然而,他們始終在繁榮和獻花的背後,不為人們所知,許多人更不知道他們是鐵道兵精神的傳承者。
2.《峰爆》把默默無聞的新老鐵道兵推向前臺。
可喜的是,電影《峰爆》的創作者記得他們,創作靈感來自他們,故事和人物就是活生生的他們。
電影一開始的隧道透水,不僅是中鐵建施工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他們在災難面前臨危不懼和迎難而上,也是鐵道兵精神的具體體現。
電影獨具匠心地設計了洪贇兵和洪冀舟一對父子,父親是老鐵道兵,兒子是中鐵建的工程師。
對於父親洪贇兵的經歷沒有多少交代,但從他的年齡和行為,我們能想到他參加了無數條鐵路的建設,經受了無數次艱難險阻,看到過不少戰友的犧牲。也知道他常年不回家,甚至在愛人被淹死時,他都沒有回來,對兒子的照顧得更少。
所以,洪贇兵在災難發生時,鐵道兵的本能就使他第一時間救人,並習慣性地爬到最危險的地方,挽救那些倖存者。他甚至忘了自己的年齡,爬高上低,下河探路。
與兒子見面後,父親既有憐子的愛意,又有常年不見的陌生。在兒子戳到他不顧家的痛處時,他又有幾分頓悟和愧疚。
於是就有了在關鍵時刻,他甘做人梯,讓兒子踩著他的肩頭完成任務,他無憾地墜入深淵。
兒子洪冀舟是中鐵建的工程師,從職業的選擇上自然是受了父親的影響,他在隧道透水時搶救資料、冒險上山收集資料,又是父親性格的遺傳。
父子倆共同探路、攀巖、一直到最後兒子獨自完成炸山任務,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電影所要傳達的主題:傳承鐵道兵精神。
還有丁雅珺、盧小靳及中鐵建工程部的群像,都是電影所設計的鐵道兵精神的傳承者。
在一個與石頭與風險打交道的世界裡,作為女性的丁雅珺幾乎男性化了。她說話底氣十足,做事幹脆利索,在動員工人炸燬隧道時的那番演講,比男爺們都慷慨激昂。尤其是她迎著風雨搶救洪冀舟那一幕,更像一個久經沙場的將軍。
盧小靳看似膽小,但在災難來臨時,她衝進教室救孩子的勇敢、在孩子飢寒交迫時引導孩子唱歌的威武形象,彷彿讓我們看到了鐵道兵女兵的颯爽英姿。
包括那些戲不多的群像,一舉一動都流露出鐵道兵的做派。一個技術人員提出炸燬隧道而保縣城的建議,展示出鐵道兵甘於犧牲的光榮傳統;一個老工人從開始不接受炸隧道到最後帶頭執行任務,彰顯著鐵道兵始終如一的大局觀。
更讓人振奮的是,電影還用《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作為片尾曲。
這首誕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歌,用它昂揚的詞曲感染了多少奮戰在冰天雪地和酷暑烈日下的鐵道兵戰士,使他們用簡陋的裝置創造了人間奇蹟,奠基了今日中國強大的基礎。
也許這首歌不合時宜,但它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是一個群體的共情,自然也是今天所需要的正能量。
僅從這點來看,就說明《峰爆》編導者的良知與用心。
3.《峰爆》獲得了人心與口碑,足以!
慶幸的是,這種創作良知引發了極大的社會效應。
點映時,口碑良好,貓眼評分高達9.5分,為同期上映電影最高,上映三天來,票房位居第一,前景也較樂觀。
觀眾被災難的場景所震撼,被豐富的劇情所吸引,被演員玩命式的演藝所感動,也被鐵道兵的精神所感染。
尤其是當年的鐵道兵和今天的中鐵建戰士,更因電影《峰爆》而生髮了強烈的共鳴。
在電影《峰爆》的首映式上,經歷過隧道塌方、煤礦透水、森林火災、抗洪搶險等10餘次救援行動的中鐵建工人胡東坡說:
影片把災難事故發生和搶險救援聯絡在一起,幾乎身臨其境。看到那些救援場面,就好像我所經歷的那樣,我覺得這部電影把新老鐵道兵迎難而上、不怕犧牲的精神充分展現出來了。
參與過成昆線修築的老鐵道兵張新成說:
這部片子真的看得我心潮澎湃,我感觸最深的片段是透水事故,因為當年我經歷過那樣可怕的時刻,我的戰友當時就一個人穿著雨衣雨褲埋在塌方里了,再也沒能出來。
曾參與襄渝鐵路等國家戰備工程建設陳樹林,對退伍鐵道兵老洪這一形象十分認同:
老洪不顧一切、跳下地陷坑救人的情節演得太像了,與我們的經歷一模一樣,十分真實。
最巧的是,老鐵道兵陳元生和兒子陳誠與影片中的老洪和小洪極為相似。陳元生當年因搶工期錯過了兒子的出生,鐵道兵建制撤銷後,陳元生投身國家基建,平均兩年才回家探親一次,父子倆常年缺乏交流、留下心結,直到兒子也進入基建行業,才開始理解父親的不易。
所以,陳元生對《峰爆》的感受更深:
大家通常會用震撼來形容這部電影,但我的角度不同,我更能體會到影片裡從老鐵道兵到中鐵建員工的精神傳承。
現在流行票房決定一部電影的命運,但能留下來的經典電影主要靠口碑與人心所向。
《峰爆》正是如此,他尊重市場規律,但又不是一味地的市場化和商業化,而是在商業的元素下堅守社會價值和人性輝光,把人們忽視的建設者推向前臺,把弘揚和傳承鐵道兵精神作為主題。
所以,它就能贏得人心,給人振奮,也給演藝界帶來一股清流。
無論《峰爆》的票房前景如何,能有目前的社會效應,能得到新老鐵道兵的認可,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