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堡看過了,古街到過了,古祠拜訪了,那下面就該去尋找古橋了。根據景點簡圖指示,古橋就在舊宇堂的後邊山澗上,出了舊宇堂便往右後方走去。哪知道,這不尋不知道,一尋“嚇一跳”,就在舊宇堂的後邊,居然出現了這樣的古宅老院。天哪,這不就是迷你型的土堡嗎?一座普通的古舊民居,居然還能儲存得如此完整,這有點太不可思議了。
這濟陽村真是寶(堡)貝多多啊!這讓我真是有點邁不動步了。
看到這樣一座儲存完好的土堡型民居,真是讓我感到十二分的意外!
既然大門開著,哪有不進去“造訪”的理由?光看正廳門上那精美絕倫的木雕,就足以說明老屋主人家當年的家世背景了。這哪裡是一戶普通民居,完全是一戶豪宅大院。
就憑這儲存完整的這扇木雕大門,其價值就高了去了。
再仔細看看,整座宅院的木結構基本儲存完好,院子裡堆了好多的木料,看樣子是正在準備修復。
從這褪色的字跡中,隱約可以辨認出,該宅名為“陽中堂”,可見當年這座豪宅的主人所處的地位,一般村民家敢叫“陽中堂”嗎?
現在花氣力修復這座宅子,真是善莫大焉。
不管目前它的歸屬是誰(公與私),從保護文物和保護古建的角度修復它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之前看的鳳陽堡是一座純防禦型的大型土堡,而這個宅邸則是居住加防禦的一座豪宅。濟陽鄉能修復這座老屋,則為“靈動濟陽”又增添了一個很有歷史價值的人文“景點”。
希望下次再有機會去濟陽時,能看到一個修復完成後的古宅。
就在迷你土堡老宅對面的一面牆上,繪有一幅實豐涂姓始祖遷徙線路圖,不知這圖是啥時候畫的,但看上去還是蠻清晰的。
在前往紫雲橋的途中,又“偶遇”了一座祠堂,叫做龍榜堂,不知是不是因為當年某家後代登了龍榜而建。
走過龍榜堂,終於看到了我心心念唸的紫雲橋。關於紫雲橋的來歷,前面在塗清波大哥那裡已經聽過了民間傳說,現在才是見到真身了。查資料得知:紫雲橋建於明憲宗成化年間(1468年)竣工,至今已有548年。乾隆二年(1737年)四月重修,以落成之日,適有恩詔,故名紫雲橋。
在網上看到一張圖片,可以以圖說明紫雲橋之由來。
我這張圖則不能“顧名思義”般去“定義”紫雲橋之來歷。
資料介紹:“橋內石龜抵入,逆水而上”,金龜守水口,寓意增丁聚財,這便是橋下那隻石龜。
如今這座始建於宋代的古橋,重新煥發了光彩,成為濟陽一大景觀。
站在這裡,我心裡在想,當年涂姓始祖是坐在哪裡打盹的呢?嘿嘿。
據說民國18年,朱德率領紅四軍二、三縱隊3000多人,在當時任福建省保安第四旅副旅長、省閩南鹽運視察專員、省保安處副處長塗友情的保護下,從屏山經此橋進永春福鼎村(今永春橫口鄉)。歷史翻過了新的一頁,如今,這座廊橋已經成了“靈動濟陽”的亮點之一。翻修後的紫雲橋,“舊貌換新顏”。
復建的紫雲橋,不僅有橋的功能,還有廟的作用。在浙閩一帶,廊橋作為廟宇很是常見,所以,廊橋也是一種多功能橋樑。
南方的山區,屬於多雨地帶,建造廊橋,一來為通行,二來為避雨,再就是祭祀之用。歷來都說修橋鋪路是善舉,由此可見一斑。
“靈動濟陽”景區的建立,把紫雲橋一帶開發成了紫雲山公園,園內有幾百年留下來的成片古樹名木,是三明市十大最美鄉村風水林之一。其間,不僅有紫雲虹橋,神龜戲水,送子觀音,還有紫雲飛瀑、美女紡車、瑤臺、生死相戀、情人橋、愛情天梯等充滿愛情的元素景點,可謂是“紫雲情長”,“愛情之山”。當然,這些都是為了打造景點而為之,我自然懂得。但我不是一位“遊客”,而是一個行者,所以,對這些愛情元素當不會在意,自然天成和有著人文元素的內容才是我所關注的內容。
這個高落差的流水,應該就是紫雲飛瀑。因為時值冬季,水量較小,不是那麼“驚心動魄”,但能有此自然之景,已然不錯。
沒帶三腳架的我,為了拍攝這個瀑布,也是費了不少勁呢。
為了打造旅遊環境,山澗上建了一個玻璃觀景臺,也被叫做“瑤臺”。位於古樹之中的“瑤臺”,可以說是一個特殊的景觀,但從總的環境來看,這屬於景區開發的“敗筆”,因為它失去了“天然”這樣一個最重要的要素。
紫雲山景區現在已經成形,沿著山路走裡邊還有不少“景點”,但我沒有充足的時間再進一步走進山裡,便沿著山路原路返回村中。
濟陽村,不僅有土堡,還有老屋祠堂和古橋,紫雲山中那條秀美的山澗,形成了一個獨有的風景林區,整個濟陽村如同一幅美麗的鄉村田園風情畫,有著其獨有的韻味。本來的計劃是拍完土堡就回大田的,沒想到今天又遊覽了一個比東坂村還要漂亮的古村落,我要為這個美麗又有魅力的古村落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