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半仙
“我恨不得天天運動會。”
開啟社交平臺,藝人運動員在《超新星運動會》中的成績和片段,被觀眾們不斷討論和傳播,併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管櫟衛冕男子射箭冠軍的瞬間,INTO1贊多奪得街舞比賽時的大招......這些精彩表現被鏡頭捕捉下來,成為他們競技精神和運動魅力的最好詮釋。
作為一檔體育和綜藝結合的賽事節目,《超新星運動會》每一屆的決賽都採用專業賽事水準的直播方式,與國際大賽標準接軌的同時,也要充分保證節目的可看性。
或許這些聽起來有些太“官方”,那我們就先講一段題外話。
今年東京奧運會開始前,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招募全球精英團隊,來參與各項賽事的轉播,年輕的騰訊線上影片演播技術團隊第一次參與到這個國際隊伍裡提供轉播技術服務,就直接問鼎頂級專案:游泳。游泳和田徑一樣,都是奧運A類賽事,規模大,需求多,責任非同尋常,騰訊線上影片演播技術團隊也是國內唯一的一家在東京奧運會上製作A類賽事的團隊。
騰訊線上影片演播技術團隊應用技術高階工程師彭帥提到這一點時,還有些小驕傲:“以前參與訊號製作的團隊,都是全球頂級的廣電轉播公司和各個國家級電視臺,不是空有裝置就能被邀請參與的,騰訊的演播技術團隊是第一個來自網路影片平臺的奧運訊號製作團隊,這需要深厚的技術實力和經驗積累。”
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樣一個豪華班底,在東京奧運會結束後,就開始投入《超新星運動會》籌備之中。並且技術團隊為《超新星運動會》前前後後投入的核心人員有十幾個。曾開到東京街頭的騰訊轉播車,這一次來到了成都。
雖然轉播過世界頂級賽事,但團隊來到《超新星運動會》並不是為了炫技,一切技術創新的目的,都是為了更燃更熱血的節目呈現。
往常隱藏在幕後的演播技術團隊,是今天這個故事的主角。
技術不只是輸出資訊,還能讓運動員表達情緒
學藝術出身的技術工程師彭帥,有一顆細膩的心,正是因為開放和換位思考的能力,才能夠共情許多藝人和觀眾,理解和洞悉他們對這樣一檔體娛節目的期待。
在《超新星運動會》50m短跑決賽裡,參賽藝人運動員甘望星和米卡賽況焦灼,兩人成績只相差0.14s,在鏡頭之中幾乎轉瞬即逝。按照過往的呈現手法,觀眾只能看到最後衝刺時的慢動作回放,無法更細緻的感知速度變化。
但技術團隊在這裡使用了動畫形式進行解讀,用顏色“冷熱”溫度進行區分,使觀眾感知運動員從起跑到衝刺時的速度。在動畫裡,甘望星從賽道中段就有領先優勢,直至最終衝線。
相比較50m短跑,《超新星運動會》在這一屆新加入的速度攀巖專案在賽事呈現上難度更大,大部分觀眾對這個專案都不太熟悉,加之攀巖時選手都是背對著鏡頭,更難清晰感知運動員的動作和發力節奏。
針對這一問題,技術團隊使用4K超高畫質拍攝建模技術,製作了整體賽道和每一個巖點的模型,“我們在整個賽道的動畫裡,把手點、腳點都標註出來,讓專業的解讀資訊圖形化,讓普通觀眾更容易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超新星運動會》的攀巖賽事解讀,也是東京奧運會首次加入攀巖專案時,所選擇的賽事解讀方式,不誇張的說,《超新星運動會》所採用的直播技術和專業標準,走在了國際轉播技術前沿。
這也是為什麼觀眾每一年都能被《超新星》所感染,並且每一年都會感覺到比上一年更好看的原因。
傳播學有一個經典理論叫做“媒介即人的延伸”,放在賽事轉播中更好理解,那就是一切媒介技術都在幫助觀眾延伸感知力,努力創造身臨其境的效果。
在這一點的基礎上,《超新星運動會》還有些特殊之處,那就是這不是一檔單純的體育比賽,“超新星也是一個節目,一個秀。藝人們同場競技,表達的是年輕人熱血爭勝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在彭帥的理解中,藝人想讓觀眾看到他們經過了嚴肅認真的訓練,在聚光燈下努力拼搏。而節目受眾,也希望能夠直觀感受到藝人運動員的訓練過程,和不負努力的競技結果。
此次衛冕男子射箭冠軍的選手管櫟,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過自己為了拿下冠軍,私下努力訓練了2個月。而守在螢幕前看幾十個小時直播的觀眾們,也希望看到運動員最好的表現,被鏡頭清晰的傳遞出來。
在對話之中,對藝人和受眾需求的共情,以及深厚的技術積累所帶來的底氣,讓騰訊演播技術團隊不斷尋求技術上的突破,來更好地呈現賽事。
還是回到50m短跑專案的熱區動畫呈現上,想要精準捕捉運動員速度變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專業比賽不像日常訓練,運動員身上不能佩戴任何儀器,我們只能透過對運動畫面的智慧處理,將運動員的速度轉化成影象資料。”
在此過程中,技術團隊運用了目標檢測、迴歸模型、畫素-空間建模等技術,持續獲取運動員瞬時速度,並在渲染引擎中將數字轉化為階梯色階熱區效果。
為此技術團隊提前了一個半月進行動畫形式的構思,還在動畫裡將整個場館進行了1:1還原,這些都是為了讓觀眾更細緻地感受運動員的狀態。
而速度攀巖專案的解讀方式被騰訊的演播技術團隊從國際賽事借鑑但同時更年輕化、更直觀地用在了《超新星運動會》中。
仔細留心比賽的觀眾會發現,有些巖點模型的上部會呈現出白色,這也是技術團隊的小巧思。
“運動員在攀爬過程中為了增加手部摩擦,會在手上打一些鎂粉,我們為了讓巖點更真實,把鎂粉的細節和顏色都進行了還原,讓你看的時候就覺得像真實的巖點。”
更往深推進一層,包括彭帥在內的技術團隊,希望能把自己在轉播車裡實時感受的運動員的每一次情緒起伏,傳達給每一位節目受眾,能夠在技術的支援下穿越螢幕,與運動員們達成情緒共振。
於是有了《超新星運動會》吉祥物Mr.One的“表情包效果”,在射擊、跑步等賽事專案裡,根據選手的不同成績,Mr.One會有相對應的表情狀態和動畫效果。
舉個例子,女子10米光電手槍的決賽中,每當於貞打出8環以上的成績,畫框左下角的Mr.One虛擬形象就會從平舉手射擊的動作,轉為高舉手喝彩,螢幕中也會出現“漂亮”的花字。
“我們希望參加比賽的藝人能以運動員和競技者的身份,來表達他自己的一些情緒,這種資料聯動角色動畫的模式,是超新星中獨有的運用,對我們來說視覺包裝不僅僅是輔助資訊輸出,也具備表情和情緒的傳達。”彭帥對娛樂資本論說道。
對技術團隊而言,包括50m動畫、攀巖建模、Mr.One表情包等技術創新,都是為了更好地向觀眾解讀賽事,這些效果的達成,建立在技術團隊對複雜賽事資料的處理能力上。
不同於其他大型賽事,一般技術團隊只需要負責幾個專案的訊號製作。彭帥團隊要面臨的是《超新星運動會》15個大項23個小項的資料體量,不但每個賽事的規則和邏輯不同,單項賽事也會因為賽程調整帶來規則變化。
每一年,技術團隊都會為直播形成200多個不同階段不同賽事型別的資料介面,在比賽前的2-3天驗證資料的邏輯、可靠性和包裝動畫的效果。
以10米光電手槍為例,運動員在決賽前的每次比賽都有10次擊發的機會,每一次射擊的結果都會實時出現在螢幕上,還會有Mr.One表情包隨即響應。
“這完全是和實時資料做繫結的,不只是射擊,50m短跑比賽裡,當發令槍響的一瞬間,Mr.One才會在動畫裡開始跑動,當第一位選手衝到終點時,Mr.One會反饋勝利的表情和動作。”
因為是第一次在《超新星運動會》中做表情包繫結的嘗試,前期設計時,彭帥考慮到播出安全,還準備了應急措施,預備當資料出現問題的時候進行人工干預手段。
不過在實際直播中,預案並沒有被啟用,“因為我們完美地把整個資料和動畫聯動起來了。”
藝人拿手機進場,直播賽事鏡頭外的故事
一場場精彩比賽就是《超新星運動會》的全部內容嗎?
是,也不是。因為在比賽之外,還有大量的空隙時間需要填充。把時間拉回到預賽+決賽的連續四天直播之前,《超新星運動會》向外界公佈賽程安排時,就有許多節目觀眾準備好了打一場硬仗,將其稱為“軍訓式追比賽日程”。
但緊隨其後的評價,就是“捨不得超新星”。
因為在他們守在螢幕前看直播的過程裡,除了比賽專案中運動員們的拼搏歷程,《超新星運動會》在這一屆裡首次加入的移動機位,由藝人在比賽間隙手持移動裝置直播,讓觀眾看到了藝人之間更多的互動,發掘出了原先他們不知道的小故事。
就像當米卡和高卿塵作為海外隊成員在腰旗橄欖球賽場上搏殺時,場邊與他們同為INTO1成員的贊多、周柯宇一直在努力加油,還會對鏡頭做一些搞怪的動作,讓觀眾體會到INTO1的團魂。
移動機位裡藏著的小細節,使使用者觀看直播的過程,變成了不斷髮現驚喜的過程,即便自己關注的藝人沒有專案,有可能出現的移動機會畫面,也會促使他們不斷看下去。這就是移動機位給《超新星運動會》帶來的節目豐富度提升。
不過話說回來,在一場體育直播裡插入移動機位可不簡單,要面臨多重複雜的問題。比如怎麼樣安排和掌控藝人,怎麼設計直播流程和實際管理。
當然,最根本的限制還是在技術上。在鏡頭拍不到的角落裡,為了保證畫面的穩定傳輸,每一個攝像機都連著一根長長的線接到轉播車中。
在這種狀況下,如果加入移動機位,就會產生格式不同的網路流訊號,技術團隊將面臨藉助介面轉換裝置進行轉換的過程,在流程、節點、監控上都非常繁瑣。
“往屆超新星為了兼顧製作成本,其實會對系統規模和機位排程的靈活性有一些犧牲,節目的豐富度和可看性也會有一定的折扣。”
但想《超新星運動會》觀眾之所想,為節目保持更強的觀眾粘性,始終是彭帥和技術團隊的目標。
所以這一屆,當“輕體量雲製作系統“投入《超新星運動會》使用時,移動機位的技術創意馬上有了實現的機會。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輕體量的雲製作系統。對賽事轉播而言,原先無論技術團隊要做多大規模的節目,都離不開專業的切換臺、調音臺、包裝系統、VCR系統等裝置支援,而這些裝置的運輸、搭建、除錯和人員管理的成本都很高。
而云製作系統是讓這些專業裝置進行雲端部署,不需要硬體裝置,只要有網路和接入端,技術團隊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製作。
就像是把調音臺變成了手機裡的調音軟體。在雲製作系統的基礎上,移動機位的訊號處理變得簡單、快捷、可實現。
不過想要達成好的移動機位直播效果,技術成立只是基礎。技術團隊需要通盤考慮藝人、導播對移動機位的接受度和熟悉度。
“對藝人和導演來說,移動機位的使用越簡單越好,甚至拿到手裡不需要進行任何複雜的操作,馬上就能學會。”彭帥的想法有點像產品經理,“為此,我們自研了一套軟體系統。”
不只是簡單的直播操作,彭帥和技術團隊的考慮是方方面面的,甚至照顧到了嘉賓和導演的溝通。
此前藝人在直播中接收導演指令,往往還需要一個額外的裝置或者人員提醒,但在技術團隊自研的軟體裡,將收音和通話兩套系統進行拆分,明星在出境直播解說的過程中,能夠聽到導演對他單獨進行的賽程和時間流程上的一些提醒。
一切都是為了使用更方便,從而達成更好的直播狀態。
操作越簡單,藝人的狀態就越放鬆,越自然,也越能迸發出更多的效果和火花。
在男子短道速滑追逐賽的間隙,吳海和趙讓帶著移動機位來到比賽場地,正巧碰見了選手姚琛和何昶希,四個人之間相熟的感覺,使得姚琛和在媒體直播間正襟危坐的狀態完全不同,也更敢表達自己在彎道時“不敢壓速”的心態。
其實滿足移動機位需求的雲製作系統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它不受空間的限制,嚴格意義上,技術團隊在北京也能夠完成這些訊號的製作和轉播,但考慮到首次投入使用的安全性,還是將工位設在了當地。
或許下一屆《超新星運動會》,技術團隊就可以實現異地轉播。
伴隨《超新星運動會》一起成長
在對話的過程中,彭帥不止一次向娛樂資本論強調一件事,那就是技術永遠是為內容而服務的。伴隨著每一年《超新星運動會》希望給使用者傳遞的新感覺,技術團隊和內容團隊都在為此共同努力。
或許追了《超新星運動會》四年的觀眾對此更有體會。每年開幕式都是《超新星》精神傳遞的集中體現,去年動漫人物魏無羨的開場,展現了Z世代使用者的年輕氣息。
而今年,《超新星運動會》希望更加純粹、迴歸運動本身。所以我們會看到11個專案的代表運動員登場,伴隨著這項運動裡標誌性的動作,一個個AR icon陸續升空,拉開決賽的序幕。
為了完整專案運動動作的全貌,今年在開場動畫效果上進行了升級,將原先的傳統AE序列特效改為使用UE4引擎設計,使得拍攝畫面不再被侷限在一個景別中,更能展現現場賽事區域的全貌。
“我們希望開場AR秀是輔助賽事人員,輔助運動專案呈現的,相比較往年其實弱化了AR的衝擊力,更強調專業和運動本身。”彭帥說道。
包括開場秀在內,前文提到的50m短跑動畫、攀巖模型、移動機位等等的技術創新,目的始終是幫助《超新星運動會》並打造出綜藝行業獨一無二的賽事節目。
所以回到技術創新之前,彭帥和技術團隊最首要的任務,永遠是深度理解《超新星運動會》的節目理念,尤其是它專業賽事和綜藝節目相結合的特徵。
“超新星的基因,就是綜藝和體育的有機結合,”在彭帥看來,這恰恰與國際體育趨勢相符合,“你能感覺到,全世界的體育電視人都在思考,如何在體育競技中展示人的情感,如何將體育節目做的更年輕化,潮流化,並且兼顧長短影片的傳播。”
從客觀視角來看,《超新星運動會》已經成為其中的一個案例,供國內和國際的體育以及綜藝團隊所參考。
功夫都在戲外。
《超新星運動會》的呈現效果,來自技術團隊的多年探索:“所有內容創新都離不開新技術的引進,我們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將行業裡的頂級賽事、秀和技術內容進行一一驗證。”就像此次將東京奧運會的攀巖專案解讀方式升級並巧妙地用到《超新星運動會》中。
所以每一年觀眾都能看到《超新星運動會》的技術創新。比如第一屆《超新星運動會》中的綜合賽事類資料的整合開發、第二屆中的影象跟蹤技術實現AR顯示、第三屆中的主副系統框架和選手心率實時同步,再到如今第四屆的多個呈現。
和內容製作團隊一樣,演播技術團隊也在伴隨《超新星運動會》一起成長。
“我們是一年一年為技術做升級,而不是每年都更新重來。”這使得《超新星運動會》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內容上,都保持了IP的延續性。
換句話說,每一年的《超新星運動會》對技術團隊都是一次練兵。
因為能被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邀請參與奧運會訊號製作的團隊,往往在一兩年前就開始被考察。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會對團隊進行技術標準和理念的驗證,就像彭帥說的,不是有裝置誰都能去。
而《超新星運動會》綜合型賽事的體量,廣受社會各界關注的曝光度,和對節目綜藝性可看性的要求,都促使技術團隊不斷自我革新,與世界最前沿的賽事轉播接軌。
現在回想起第一屆誕生的場景,市場上還有與其競爭的同類型節目,但走到的第四屆的只有《超新星運動會》,並且並沒有步入綜N代影響力式微的老路。
這說明《超新星運動會》作為體娛節目IP在市場中具備稀缺性,也說明節目內容始終贏得了使用者的喜愛。
放在更宏觀的視角里,彭帥說:“把體育與綜藝結合,用演播技術的更新和進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體育運動,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這或許是技術創新作用的最佳詮釋。
如今《超新星運動會》轉播工作結束,團隊將帶著不斷積累升級的轉播技術經驗,奔赴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