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南方,人們以大米為主食,將大米煮成粥,是其傳統的早餐。現代社會發展快,飲食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上了年紀的人,早晨起來仍喜歡吃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粥記》:“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明代有位齊和尚說僧人愛吃粥:“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涸。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
大文豪蘇東坡也不乏讚美之辭:“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嗝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
李時珍說:“古方有用……粳、粟、粱米作粥,治病甚多。”
那麼,粥治什麼病?粥到底有哪些保健醫療作用呢?
1.補虛解表
《傷寒論》是中醫的經典著作。張仲景治療太陽中風用桂枝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服藥後“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太陽中風即風寒感冒表虛證,虛弱之人感冒後不能耐受發汗解表藥,而用桂枝湯合熱粥扶正補虛,調和營衛,其中桂枝湯的作用是調和營衛,則用粥來補虛是不言而喻的了。
2.補虛和胃
有些中藥可用來攻病,但毒性很大,可引起脘腹部疼痛不適,噁心嘔吐,腹瀉,甚至虛脫,粥可用來調和胃氣,緩解消化道反應,例如:
懸飲,“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張仲景用十棗湯。十棗湯含有蕪花、甘遂、大戟等劇毒藥,“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張仲景說得很明白,用劇毒藥攻病後,用粥來調養。宋代楊士瀛在《直指方》中指出:“破癖須用蕪花,行水後便養胃可也。”
許叔微在《普濟本事方》中認為,用甘遂攻逐二便後,“吃白粥二三日為妙”。
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說在大戟攻逐“水氣腫脹”後,“以粥補之”。
清代醫家趙學敏《串雅外編》主要記載的是民間醫療經驗。其中用輕粉、巴豆、硫黃敷臍治療鼓脹。這些毒藥可謂虎狼之劑,所以強調“待至二五度(即腹瀉二至五次),除去藥,溫粥補之”。
3.解毒止瀉
使用毒藥是不得已而為之。使用毒藥要懂得毒性,懂得中毒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必須掌握解藥,解藥是解毒藥的簡稱。粥居然是有些毒藥的解藥。例如:
《傷寒論》認為寒實結胸,無熱證者可用白散。白散由巴豆、桔梗、貝母三藥組成。巴豆含大毒,用量要嚴格控制,“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仍有一些病人中毒,表現為洩瀉不止,解毒的對策為“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滇南本草》記載的是雲南地區的民間醫療經驗。其中有用狼毒治療水腫。狼毒是毒性很大的中草藥,每次只能服五分。如狼毒中毒,“瀉不止,冷粥補之”。這裡的“補”字有誤,應改為“解”字。
用粥作有些毒藥的解藥,效果是否可靠?請不必懷疑,近年我有這方面的親身經驗。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請關注公眾號 藥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