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評價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行為,雖然許多消費者覺得麻煩或是不方便,但在商家“好評返現”的蠅頭小利誘惑下,部分使用者們仍然樂於參與其中。本文從好評返現的亂象為例,剖析平臺流量造假背後的原因與源頭。呼籲各大平臺加強管控和治理,引導健康、真實的營銷方式,依靠實力與信用長久續存。推薦品牌營銷方向的小夥伴閱讀。
評價,或許是在網購平臺購物、本地生活消費,都能碰見的一種現象。
但大多數使用者覺得麻煩、或是不方便,便沒有對消費進行評價,而面對商家的“蠅頭小利”、返現、或是贈送等等,不少使用者還是忍不住對此進行好評。
日前,淘寶宣佈將對《淘寶網評價規範》的相關條款進行變更,將禁止賣家以好評返現等方式,引導買家進行“好評”。
訊息一出,也引發不少網友評論:“某多多幾乎每個商品都有吧”,“開啟快遞包裝,裡面都有一張返現卡宣傳,好評曬圖就返現,有人管嗎?”
之所以淘寶會對相關條款進行變更,原因在於國家層面針對此進行專項活動。12月23日,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打擊流量造假、黑公關、網路水軍”專項行動。
對此,小紅書似乎有“先見之明”,早早地開啟了第一波行動。日前,“小紅書封禁29個涉嫌虛假營銷的品牌”話題登上熱搜。
如今,清朗行動下,網際網路流量似乎要回歸理性了。
一、花樣頻出的人氣、流量
流量造假、好評返現亂象的背後,涉及的平臺似乎可以歸結為四類。
- 第一類,以“電商三巨頭”為首的電商平臺,最為常見的就是在拼多多、淘寶、京東等平臺購物的快遞中,商家會附贈一些返現卡,型別大多數是好評返現,或是好評+曬圖返現金額增加;
- 第二類則是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影片平臺,這類平臺則更符合“流量造假”,平臺上很多掛機使用者,透過關注為博主、或直播PK中增加流量;
- 第三類,就是之前提到的小紅書、微博等社群平臺,透過釋出虛假內容、虛假營銷或是透過操縱小號,以自動批次轉發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刷出驚人的轉發量,嚴重影響使用者的信任和體驗;
- 第四類,與第一類更為貼近大眾生活,以美團、餓了麼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這類平臺中的外賣商家及商戶多是以好評返現,或是好評贈送禮品的方式,換取使用者的好評。
事實上,這種流量造假、好評返現的亂象屢見不鮮,公眾對此早已見怪不怪。只要十幾塊錢就可以買到1000流量,或者只要幾塊錢就可以獲得好評,這樣的事情,讓人覺得這個資料到底有多少真實性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但這種流量生意似乎也保持了“微妙”的利益關係,掛機使用者、刷量平臺、需求方三者之間維持著“利益互換”的平衡,消費者透過“好評返現”回血,減少購物支出;商家短時間積累大量“優質好評”——所謂“有圖有真相”,對後續銷售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平臺從交易中抽取佣金和流量費,也可賺得盆滿缽滿。
但這種各取所需的平衡看似“共贏”,實則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特別是,對於廣告需求方來說,他們會疑惑,“為什麼點選量這麼高,但實際收入就是上不去?那麼,加大預算?只會讓自己的獲客成本越來越貴。”
2018年,“蔡徐坤一條微博轉發量過億”流量造假事件引發關注,2019年6月,操縱該事件幕後推手“星援”APP被查,就是透過操縱大量小號,實行自動批次轉發,短時間內刷出高額閱讀量、轉發量。
在當前火熱的直播電商領域中,流量造假等現象也可謂是盛行,在一些抖音頭部主播中,一場直播觀看人數其中超過30%為人工使用者俗稱“水號”。
新華社2020年曾報道,“山東臨沂電商從業者孫玲玲,在某電商平臺經營一家銷售糖果類產品的店鋪,一個月裡,孫玲玲找了多位帶貨主播,這些主播粉絲數量都超過百萬,但幾乎每場帶貨都以賠錢收場。”
2020年6月,有網友曬出一張趙麗穎全網播量破1800億的海報,瞬間引發網友熱議。有細心的網友計算,“1800億是一個非常恐怖的資料,以中國14億人口為例,也就是說平均下來每個人都至少看了100多集。”
不過,真正操作的這種亂象盛行的背後,卻不僅僅是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邏輯。
二、流量造假背後,源頭在誰
最明顯、直接的原因在於,背後和平臺的精準推送、投放、營銷有著脫不開關係。
我們都知道,在平臺上有著眾多的賬號、賣家或商戶,對於這些賬號來說,受制於平臺演算法推薦的影響,自身在使用者面前的曝光度完全取決於企業或平臺的精準營銷、推送、投放等,而平臺大機率是不會推送那些流量或好評不多的店鋪,這也意味著要想獲得更多的曝光度,就自身就必須擁有一定的粉絲或流量基礎。
此時,賬號要想獲得平臺的精準推送、投放、營銷,要麼就是廣告投放主或博主自己與平臺達成合作,透過平臺廣告投放,實現廣告效果和網路營銷,要麼就是店鋪、賬號本身具備很高的流量,能夠吸引平臺主動進行精準營銷。
與高昂的平臺廣告投放費用相比,透過刷流量、“假粉絲”增加自身流量的費用要遠比來得低。此時,大量存在的“買家”就成為灰色生意的重要推手。事實上,很大程度上,之所以流量造假、好評返現盛行,就是因為這些熱衷於流量造假的“買家”。
就拿直播PK、直播帶貨來說,在抖音、快手的直播PK中,主播若想吸引“大哥”的關注,吸引更多的使用者進入自己直播間,給自己刷禮物,就要透過提升自身流量和曝光度來,而流量的來源,除了從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自身去購買,另一部分就是從“中大臺”的流量產業鏈中購買流量。
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目前各類刷量平臺已超過1000家,國內刷量產業的人員規模累計達到900多萬人。並且,隨著各類平臺內容或主播之間的競爭加劇,對流量的需求日漸增加,刷量產業規模以及平臺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另外,這也與使用者的消費習慣、購買體驗有關。對於一些消費者來說,一般會選購好評較多、且人流量較多的店鋪,這一點在外賣、和本地生活服務上感觸特別明顯,這對於商家而言,如果說自身店鋪好評或是曝光量太小,那麼一定程度上也會降低使用者的購買率。就拿筆者來說,一般在美團、餓了麼上外賣時,會優先選擇那些外賣首頁的外賣商家或是好評、評分較高的商家,對於那些滑了很久才滑到的商家,或是評分不高的商戶,則是不會選擇。
不過,不管是粉絲之間的“飯圈”文化,引起的爭流現象,還是商家、賬號、博主自身之間的提升曝光度,最終流量造假下,都是承擔一定的利益舍取,只不過對於每個人來說,捨去的有所不同,但最終都是為了“流量”二字。
三、結語
小紅書、淘寶等平臺藉此契機進行地管控和治理,是為了引導品牌、商家採取健康的營銷方式,更本質的目的是讓內容生態迴歸真實。對於平臺、商家以及品牌等第三方而言,真實才是立身之本,當所有真實屬性被弱化、縮減後,那麼,使用者口碑、商業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在這種迴歸本質的行動下,不妨大膽地猜測,未來美團、拼多多、京東、餓了麼、快手、抖音、微博等一些平臺或許也會開展類似的整治活動,讓內容、生態趨於真實,所涉及的領域及方向對於現在來說,也不僅僅只侷限在電商、本地生活服務、社群等領域。而平臺能否長久存續,靠的依舊是實力與信用。
本文由@港股研究社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