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雖然距離2021年結束還有幾天,但樓爺的年終總結系列已經寫好了,沒錯,就是要“卷”死他們。哈哈開玩笑,樓爺自知能力淺薄,所以只好笨鳥先飛。
這一年房地產行業發生了諸多變局,儘管難免深受其累,但也有幸經歷其中,故值得用文字好好記錄。當然,任何總結都是新的開始。願新的一年,樓爺可以輸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和更多的朋友建立交流。
以下正文。
站在2021年年末,回首過往:
這一年,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從信心膨脹到跌入谷底,逆轉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這一年,調控政策史無前例的系統全面,房企、銀行、購房者全部入局,需求、供給、政策、金融手段一應俱全。
這一年,控成本、降負債、以價換量成了市場主線,政策層面巋然不動的“三道紅線”,像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高懸於房企們的顱頂。
這一年,穩依舊是購房者的“定心丸”;漲還是投資客的“興奮劑”;跌仍是剛需們的“特效藥”。
這一年,對每一位經歷其中的地產人來說,都是難忘的一年……
關於這極不平凡的2021,樓爺梳理出10大樓市關鍵詞,雖然難免掛一漏萬,但也可管中窺豹。
關鍵詞一:土拍兩集中
樓市調控政策開始逐步從“需求”走向“供給”。
今年2月我國頒佈“供地兩集中”政策,要求22個重點城市集中釋出土地出讓公告(且一年內不得超過3次),和集中組織土地出讓。
實施大規模集中供地,主要為了使房企拿地更加理性,從而抑制土拍市場熱度,避免單一高溢價地塊對房價帶來的影響。相對集中的市場供應,也能對房價上漲形成抑制。
從實施結果來看,今年第一輪集中供地,不少房企還在拼資金、拼運氣搶地,導致一些城市土地市場仍然火熱;而到了第二輪隨著競品質、嚴查拍地資金、提高保證金等政策手段出臺以及市場環境的影響,各城供地熱度明顯變涼,底價成交成為常態,甚至出現大規模流拍;臨近年底的第三次供地,房企們的拿地意願更是降到了冰點,取而代之的是國企、央企、地方城投公司頻頻託底。
從“不賺錢也要拿地”到“降價也無人問津”,看得出來兩集中政策實施後房企拿地確實更加謹慎。
關鍵詞二:土地出讓金變革
剝離土地財政依賴度,從根本上為樓市降溫。
今年6月財政部宣佈,自2022年1月1日起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將全部劃轉稅務部門徵收。
在土地出讓金制度變革之前,土地出讓收入全部歸地方政府所有,由地方政府直接分配。而改革之後,土地出讓收入將不再直接流入地方政府口袋,將劃為稅收收入由中央統一調撥,這意味著地方政府靠賣地掙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很顯然,該政策直擊的就是當下的土地財政問題。過去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金有著絕對的控制權,且由於數額巨大,導致一些城市過度依賴土地財政,依賴房地產開發,致使大量熱錢、快錢湧入,樓市高燒不退。而現在將這筆錢“沒收了”,地方政府的賣地熱情也會減弱,可以從根本上實現樓市降溫。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少了這麼一大塊財政收入,而城市建設方方面面又需要錢,那必須努力發展實體經濟增加稅收,如此形成良性迴圈。
關鍵詞三:信貸收緊
從金融“供給側”入手,降低行業槓桿。
這一點今年買房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年中開始,全國多城二手房限貸訊息便鋪天蓋地的傳來,一些城市甚至出現了停貸情況。不只是二手房,包括一些城市的新房信貸也明顯收緊,貸款排隊、放款時間變長、嚴查首付資金來源等等。
彼時鳳凰網統計的各大城市二手房貸審批及放款情況
而這背後,主要跟去年12月底央行和保監會制定的房地產貸款集中制度有關,各銀行金融機構房貸餘額佔比被嚴格限制,上半年消耗過多,導致下半年貸款餘額不足,於是出現限貸情況。
除此之外,今年的信貸收緊還體現在房貸利率的上升。據統計,從4月份開始,全國就有60個城市提高了房貸利率。顯然,不管是二手房限貸還是貸款利率上升,本質都是為了降低整個行業的金融槓桿,促進房地產平穩發展。
當然,隨著後半年市場逐漸轉冷,政策口徑有所放鬆,貸款審批速度加快,包括部分城市房貸利率也出現了下調。而且從12月5日央行釋出的降準、12月20日釋出的降息來看,明年房貸利率或許有望繼續回撥。
關鍵詞四:二手房價格指導
過去多年,我國對房地產的調控大多聚焦在新房市場,二手房涉及較少,但今年,對二手房市場的管控明顯變嚴。
據不完全統計,自2月份開始已有深圳、寧波、成都、西安、上海、紹興、北京、廣州等不少城市相繼釋出了二手房成交參考價的相關政策。
政策背後主要因為一些城市新房限價導致一二手房價格倒掛嚴重,加之疫情影響,多城二手房市場異常火熱,價格上漲較快,包括二手房市場自身存在的一些亂象,比如掛牌價虛高,炒作學區房等。
從政策實施情況來看,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多城二手房市場成交量下跌,房價漲幅收窄甚至轉跌。其中深圳自2月出臺二手房指導價後,二手房成交量出現七連跌。
在“房住不炒”之下,未來或有更多城市加入“二手房指導價”政策中來,尤其是二手房市場火熱及一二手房價倒掛較為嚴重的城市,跟進的可能性更大,未來全國各地或將進入二手房指導價時代。
關鍵詞五:限跌令
這個詞,既反映了當前三四線樓市的殘酷現狀,也表明了樓市調控的核心議題:樓市執行要保持平穩,不允許大漲,同樣也不允許大跌。
今年以來密集的調控政策,對樓市的打擊的確不小,尤其是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三四線城市,一些開發商因為債務壓力過大,出現大幅降價。今年8月,岳陽便打響踩踏性降價第一槍,部分樓盤價格直接攔腰斬,從6000+降到了3000+。為避免惡性競爭和市場恐慌岳陽緊急頒佈“限跌令”,要求房價跌幅不得超過備案價的15%。
之後不少城市紛紛跟進,據財聯社訊息,截止11月全國有21座城市相繼出臺“限跌令”政策,包括桂林、菏澤、昆明、瀋陽、唐山、張家口等等,範圍之大,影響之廣,歎為觀止。
“限跌令”的出臺,可以說生動地反映了三四線樓市的殘酷現狀:賣不動,又不許降。很多老百姓也很困惑,當初房價暴漲的時候怎麼不限制呢?當然,更慘的還是一些三四線城市的開發商,連以價換量的路都被堵死,回款壓力更大了。
關鍵詞六:放開三胎
這應該是2021年為數不多的與房產有關的積極政策。
5月31日,國家正式宣佈全面放開三胎政策。這對房地產來說的確算是利好訊息,畢竟房地產發展的一個共識“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
長遠來看,三胎政策帶來的人口增長可以帶動購房需求增長,以及家庭人口結構變化,帶動大面積房屋置換等,但也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房價必須要為生育讓路,否則連房子都買不起,還拿什麼生娃。
關鍵詞七:房地產稅試點
喊了多少年的房地產稅,在今年終於邁出堅實一步。
10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開會決定,授權國務院在部分地區開展房產稅試點工作,為期5年,5年後立法。近日中國人大網又公開了兩份房地產稅改革試點相關檔案。
雖然房地產稅立法本質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共同富裕,但多多少少也會給樓市帶來影響,房地產稅一旦落地,產權人的房屋持有成本將增高,房子越多,需要繳納的稅就越多,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炒房行為,促進樓市平穩發展。
關鍵詞八:
今年政策和市場對於學區房的態度也愈加明朗。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罕見點名了學區房,明確要求要防止以學區房等名義炒作房價。
官方定調後,不少城市迅速響應出臺相關政策。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等16城出手整頓學區房炒作亂想。
從政策落地情況來看,一些城市學區房價格已經出現明顯的跌宕,網路上更是經常會看到學區房價格跳水的新聞:
“深圳頂級學區房,狂降662萬拍賣”
“北京學區神盤,直降三百萬”
“南京熱門學區房,7折出售”
“杭州頂流學區房,降價220萬無人接盤”
……
儘管存在一些“個案”色彩,但市場對於學區房的信心變化,可見一斑。
今年以來對教育行業的大大出手,能看出國家掃清生育障礙的決心,把學區房的價格“打下來”已是勢在必行,只是時間長短問題。
關鍵詞九:房企債務違約
2021年,在三道紅線和一些系列調控政策的重壓下,房企們也經歷了至暗時刻。
9月,債務風險積重難返的恆大“終於”暴雷,震盪整個行業。隨後一個又一個“恆大們”在債務違約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陽光100,無法償還約1.79億美元優先票據
佳兆業,4億美元債務違約
華夏幸福,債務違約規模升至千億
當代置業,2.5億美元債實質性違
……
房地產界的大浪淘沙已然開始,刀光劍影之間,2018年萬科喊出的“活下去”的口號,正在成為許多開發商現在最奢侈的夢想!
關鍵詞十:住有所居
房住不炒的主旋律下,今年樓市又多了一個重要訊號——“住有所居”。
8月在國新辦舉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新聞釋出會上,住建部表示:
“十四五”期間,將以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為重點,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對於新市民青年人買不起租不好房的現實問題,要下決心下力氣解決。持續完善房地產長效機制,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所謂的住有所居,重點不在於買房,而是讓所有人都有房可住、而且住得起。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房子,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大城市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住有所居要更符合我國當下的社會現實。房住不炒+住有所居,或許會是中國樓市未來十年的一個基本面。
結語
這10個關鍵詞,或許無法盡然概括2021年的樓市全貌,但每一個,都折射著這個行業的微妙變化。
變局時代,陣痛在所難免,但中國房地產的未來一定是朝著更好、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期待早日迎來破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