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內華達州出土了地球早期海洋中的“大魚”—— 一種魚龍的化石遺骸,其頭骨就有2米長,全身長度可達17米。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Cymbospondylus youngorum。相關研究發表於《科學》雜誌。
魚龍是生活在距今2.49億年到9000萬年前的海棲爬行動物,其體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如今的鯨和海豚。但有些C.youngorum體形巨大,與如今的抹香鯨相當。
此次發現的化石位於約2.46億年前的岩層中,因此它只比第一批從陸地祖先進化而來的魚龍年輕300萬年。這表明魚龍從陸地入海後,其體形急速變大。
雖然,許多生活於現在海洋中的鯨類同樣體形巨大,但它們的進化路線很漫長。最早的鯨大約在距今5600萬年前進化而來,而其中一些又進化了5000萬年才變得如此巨大。但C.youngorum的化石表明,魚龍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類似進化,可見表面上相似的魚龍和鯨有著不同的進化路徑。
“透過研究像魚龍這樣完全滅絕的動物,我們可以構建一個具有複雜性和共性的豐富的生命史圖景。”未參與該研究的範德堡大學的Neil Kelley說。
C.youngorum當時所處的生態系統與今天的海洋不同。“那時食物鏈更短。”化石分析小組成員、加利福尼亞州凱克科學系的Schmitz說,但此後包括菊石在內的生物的大量繁殖,為這種海棲爬行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海鮮大餐”使得大型魚龍得以進化和生存。
Schmitz指出,根據古代食物網的能量流動模型,另一種巨型魚龍可能在同樣的環境中存活下來。但鯨類並沒有從如此充足的食物中得到好處,因此它們走上了一條漫長的“巨獸”進化道路。(徐銳)
相關論文資訊: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f5787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