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牙打了那麼多仗,立了不少戰功,建國後五六十年代授銜,為何只是大校,而不是少將了?
他在抗戰時期是新四軍麒麟山軍分割槽司令員,受江淮軍區領導。新四軍的軍區由師部建立,而其下的軍分割槽則是旅部所建。由此可知,姜大牙在抗戰時期已經當上了旅長。新四軍的旅長建國後一般都是少將,比如張太生,抗戰時期曾擔任過淮北軍區第4軍分割槽司令員和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有的還是上將,比如韋國清,抗戰時期曾是淮北軍區第1軍分割槽司令員兼新四軍第9旅旅長。如果這樣,那麼擔任麒麟山軍分割槽司令員的姜大牙似乎應該評少將,哪怕1955年沒有評上,六十年代還是有機會評,但是劇中似乎沒有顯示,姜大牙在那幾次授銜時,似乎都沒有評上,在八十年代第二次授銜前,他只是大校軍銜,沒能當上將軍。姜大牙在戰爭年代可圈可點,出生入死多年,為何五六十年代幾次軍銜評選中,沒能評上少將了?
與其他當上將軍的人相比,姜大牙的資歷顯然不夠深。他在抗戰時期才參加新四軍,並且不是抗戰一爆發立刻投身戰鬥,而是1937年後日本人已經打到家鄉了才參軍的,至於參加新四軍也是機緣巧合,當時他準備跟人結婚,日軍過來衝散了他的喜事,無奈之下跑到了新四軍陣地,然後就留在那裡了。進入部隊後,憑藉著不怕死,敢想敢幹的精神,在戰鬥中屢建戰功,所以被當時還是遊擊支隊司令楊庭輝重用,先是讓他當管二十多人的小隊長,後來中隊長、大隊長,最後楊庭輝調到江淮軍區,麒麟山軍區司令員的位置就由姜大牙坐了,這個時候已經是抗戰末期,日軍已經成了強弩之末,勝利即將到來。姜大牙在八年抗戰時期內由一名士兵成長為高階指揮官,可見其能力非同一般。解放戰爭時期,他是江淮野戰軍八縱二旅旅長,其實在抗戰末期他已經被任命為新四軍旅長了。大軍過江後,原來的江淮軍區變成的八縱又整編為野戰軍第某軍,麒麟山軍分割槽變成的二旅整編為該軍二師,姜大牙擔任師長,帶領二師一路追擊敵軍。朝鮮戰爭時期,姜大牙的二師隨楊庭輝出征,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從抗戰到抗美援朝,姜大牙都參加了,而且越往後級別越高,指揮的人也越多,負責的戰鬥任務也越重。儘管如此,但他的資歷還是有些不足。 姜大牙是1937年才參軍的,那個時候抗戰早就開始了。在抗戰前,還有土地革命時期,也就是說姜大牙沒有參加工農紅軍,更沒有走過長征等。在整個革命時期,姜大牙缺這塊,可以說他是中間階段才進來的。資歷上肯定比不上那些走過長征的老紅軍了。其他的資歷,姜大牙都是完整的,唯獨缺了紅軍這塊。現實中,1937年才參加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人職務比較高的在1955年授銜時,軍銜跟姜大牙差不多。
授銜時,姜大牙的職務只是師長,職務與軍銜存在對應關係。1955年授銜時,師長的標準軍銜就是大校,姜大牙當時的職務決定了他的軍銜,大校軍銜沒有問題。不過當時也存在特殊情況,比如蔡長元,1955年授銜時,他也只是師長,但最後被授予少將軍銜。可見當時不是所有的師長都是大校,也存在特殊情況。蔡長元這種情況與其資歷和戰功有關係,一般來說,師長就是正師職幹部,大多是大校軍銜。姜大牙的資歷不深,儘管有戰功,但是其他人跟其相比也不遜色,授大校合情合理。1955年授銜結束後,軍銜的評定仍然在進行,1964年後才取消,直到1988年才重新恢復。從1955年到1964年,這幾年又搞了幾次評選,其中1961年和1964年人數比較多,不少人都是1955年被授大校軍銜的,他們在六十年代成功晉升為將軍。劇中姜大牙似乎沒有趕上,他依然只是大校,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他一直都是師長。進入六十年代後,他的幾個老下級都調到軍裡擔任要職,比如陳墨涵二次進南京軍事學院高階班深造後,成為了K軍參謀長,張普景調到軍裡當了政治部主任,竇玉泉也到軍裡當了後勤副軍長,他們都成了軍級幹部,成了姜大牙的上級,而他依然做師長,沒有被提拔。也就是說在最後幾次軍銜評選中,姜大牙仍然只是正師職,所以沒能到晉升少將。當然他後來由師長直接升任K軍軍長,但是此時軍銜制已經取消,所以在首次軍銜評定中,姜大牙最終沒有評上少將,與將軍無緣!
儘管如此,但是在八十年代後,他當上了軍區司令員,肩上已經是扛兩顆將星的中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