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氣候敗也氣候:
氣候決定了,甘肅史前文化的四千年大繁榮
一萬年前,全球氣候發生重大變化,出現了一個長達數千年的大暖期。這個大暖期,直接決定了甘肅史前文化的四千年大繁榮。不過,甘肅史前文化最後衰退,也是氣候原因所導致。
真可謂是,成也氣候,敗也氣候。
1.被氣候改變的生活方式
進入十二月後,西北氣候迅速變冷。尤其是冬至節前後,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方氣候到了一年最冷的時候。前幾天,蘭州最低氣溫到了零下12度。再過幾天,三九天即將來臨,就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候了。
氣候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北方,許多人開始貓冬了,吃火鍋暖鍋的人也成倍增加。可見,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代,各種取暖設施日起完善的今天,氣候依然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數千年前,氣候不僅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能決定一個部族的生死存亡,也能直接毀滅延續千年的古老文化。
前幾天,夜讀閒書,忽然發現一條不為人知的記述:在距今八千年到四千年之間,甘肅史前文化出現了四千年的空前大繁榮。
當時,從大地灣到馬家窯,再到齊家文化,生活在甘肅大地上的先民們,創造出燦爛的文化。尤其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達到了史前彩陶的一個高峰。其後,齊家文化、沙井文化的彩陶,其精美程度,遠不如馬家窯。
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從根本上說,就是氣候發生了變化。
2.甘肅東部氣候類似於亞熱帶
如今,甘肅氣候具有明顯的溫帶季風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特徵。可是,在八千年前的時候,甘肅氣候卻溫暖溼潤,還有大象、獼猴在活動,類似於亞熱帶氣候。
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頭表明,在6000年以前大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大象、獼猴在此生長繁衍。6000年以後此地逐漸變成了溫帶氣候。
這種變化,是從距今大約1萬年前開始的。在距今一萬年的全新世,冰期結束了,全球氣候總體向溫暖溼潤髮展。到了距今8000年到4000年這個時段,全球氣候變暖,被稱作“全新世大暖期”。
溫暖溼潤的氣候,對剛剛起步的人類來說,尤其重要,先民們可以輕鬆獲得更多的食物,而且冬季也不太嚴寒。這為先民繁衍生息,發展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甘肅各地的史前文化,由此進入了大發展時期。
人們依據古植物孢粉研究:這時候,甘肅東部地區,為暖溫帶半溼潤氣候,長著大面積的針闊混合林,年平均氣溫估計約8℃——10℃,年降水量估計在500毫米——600毫米之間。而在河西走廊的山地冰川后退,雪線上移,河流水量增大,在下游能夠形成湖泊和綠洲,出現小片灌叢和林地,荒漠景觀發生變化,生態環境已漸適於人類居住。
可以說,這時候的甘肅東部,林草茂密,水源充足,這為先民生活提供豐富的生產生活物資。可以說,大地灣文化就是在這種溫暖溼潤的環境中繁榮起來的。
3.甘肅史前文化,四千年的大繁榮,推手是氣候
甘肅秦安大地灣這裡是甘肅史前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遺存之一。
在這個葫蘆河蜿蜒流淌,兩面山岡環抱的地方,先民們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距今約8000年─4800年之間,大地灣的先民們在這裡前後生活了三千多年,留下了諸多的全國之最。
大地灣遺址出土了至少六項中國考古之最。它向世人證明大地灣遺址,不僅是“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蹟”;而且有力地駁斥了國外專家的中國“彩陶文化”西來說。
人們研究了大地灣出土的動物骨頭後發現:在當時,大地灣一帶植被為落葉闊葉喬木,生活著紅白膈鼠、蘇門犀、蘇門羚羊等亞熱帶地區的動物,還有獼猴、熊、虎、豹、象等。可見,當時的氣候是溫暖溼潤,便於人們生活,便於採摘食物。
大地灣先民們選擇了三面環水,一面傍山,視野開闊的山窪,修建了他們的聚落。不過,此刻他們的房屋多呈現,散點式分佈,相互之間距離也比較遠。房屋的樣式是比較深的半地穴式房屋中,屋頂上用茅草覆蓋,形狀如同圓錐,屋內也進行了初步的硬化,便於活動生活。
先民們使用的工具還是比較的簡陋。他們依舊使用打製石器,已經能大量生產製作陶器,彩陶佔到陶器的三分之一。
同時,在涇河、渭河、西漢水流域的許多河谷階地上,先民修建了規模較大的聚落,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從此,開始了甘肅史前文化數千年的大繁榮時期。在渭河流經的隴中黃土高原地區,各種古文化遺址星羅棋佈,有人曾經統計,在短短的一百公里的流域內,就分佈大大小小的文化遺址四五十處。
然而,距今四千年左右的時候 ,甘肅氣候發生鉅變,出現小冰河期,氣候再一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這時,已經繁榮發達到極點的甘肅史前文化,逐漸走向衰敗,大的部落聯盟,已經無法生存。為生存發展,大部落分散成了一個個小的部落,許多部落開始東遷到氣候海拔水土條件相對好的中原地區。
這也就導致,甘肅史前最終沒有出現國家雛形的部落聯盟組織,可謂是成也氣候,敗也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