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經濟
一、二戰後世界經濟格局演變過程
1、1945至1970年美國獨霸世界經濟
二戰期間歐亞各國處於戰火之中,經濟受損;而美國遠離戰場,作軍火生意,吸收人才和錢財,經濟迅速發展。美國CDP佔世界GDP35%,工業產值佔世界50%,出口佔世界33%,黃金儲備佔世界75%;美元成為唯一世界貨幣,各國實行固定匯率;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和債權國。
2、1971年後世界結濟出現多中心格局
(1)美國霸位衰落。美國CDP佔世界GDP20-25%,美元貶值,各國實行浮動匯率制,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
(2)日本、德國東山再起。二戰後,兩國憑藉原有的技術和人才基礎,迅速恢復重建,發展起來。日元和馬克繼美元之後成為世界貨幣;到80年代,日本人均GDP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歐共體12國GDP超過美國;德、日為最大貿易順差國,日本為最大債權國。
3、1981年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出現
拉美的巴西、墨西哥、委內瑞拉、阿根廷、烏拉圭、智利等,亞洲的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80年代超過人均GDP1500美元,現已超過3000美元。工業化模式有四代:第一代是英國,第二代是美國,第三代是日本,第四代是新加坡。
4、1991年後世界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形成
(1)歐洲聯盟,1993年成立,成員25國;(2)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成立,成員3國;(3)亞太經合組織,1989成立,成員21國。
5、國際經濟組織的作用日益突出
(1)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成立,成員144個;原關貿總協定,1945年成立。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45年成立,成員150個;
(3)世界銀行,1945年成立,成員170個;
二、2003年世界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1、世界國民總收入
GDP總額為31萬億美元。前16位國家是:美、日、德、英、法、中、意、加、西、墨、巴西、印、韓、荷、澳、俄。其中美國佔32%,前6國佔65%,前16國佔83%。
2、世界人均國民總收入
全世界人均GDP為5000美元。前18位國家是:士、日、挪、美、丹、典、坡、英、荷、奧、芬、德、比、愛、法、加、澳、意。其中,瑞士38000美元。人均GDP為800美元以下的有非洲40國和亞洲12國(越、孟、印、巴、蒙、柬、老、印尼、朝、不、錫、汗)
3、國際競爭力比較
(1)經濟表現競爭力前十名:美、盧、中、德、比、英、香、法、荷、愛
(2)政府效能競爭力前十名:坡、芬、美、香、愛、士、盧、丹、澳、加(中國30位)
(3)企業效益競爭力前十名:美、荷、芬、冰、加、丹、盧、愛、智、典(中國43位)
(4)基礎結構競爭力前十名:美、芬、典、冰、士、加、坡、丹、荷、奧(中國35位)
三、未來世界經濟發展主流趨勢
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總的趨勢是:全球化、資訊化、市場化、可持續化。
1、世界經濟規模由社會化走向全球化
(1)貿易全球化,世界貿易組織成員143個,主要國家外貿依賴率25%。(2)金融全球化,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為世界金融中心。(3)生產全球化,全世界跨國公司3萬多個,產值佔1/3,總貿易額佔2/3,波音飛機450萬個零部件,由70個國家的2萬多個企業共同生產。全球經濟在當代逐漸取代家庭經濟和社會經濟而居於主導地位。
2、世界經濟結構由工業化走向資訊化
主導經濟是資訊經濟,主導資源是知識,主導勞動者是知識分子,主導生產形式是科技開發,主導產業是第三產業。資訊經濟佔主導的社會是資訊社會,如當代美歐社會;資訊經濟佔主導的國家是資訊國家,如美歐澳大多數發達國家;資訊經濟佔主導的時代是資訊時代,如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
3、世界經濟體制由計劃化走向市場化
市場經濟是指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體制。其表現是人力、物力、財力都在市場上自由流動、自發分配和最佳化配置,充分發揮商品、貨幣、市場的作用。市場經濟佔主導的國家是市場經濟國家,如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經濟佔主導的時代是市場經濟時代,如二十世紀後期至今的時代。市場經濟適於社會化大生產的發達商品經濟時期,當代世界各國都先後選擇了市場經濟體制。
4、世界經濟發展可持續化
可持續經濟是指人類在當代和未來保護淨化自然環境、節約利用自然資源的資訊經濟。其表現是:自動化生產,科學技術迅速提高,經濟適度增長;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資源、環境、生態基本處於低汙染、低消耗、高效益的良好狀態。這是全人類今後為之共同奮鬥的最理想的經濟發展方式,也是經濟全球化、資訊化、市場化的最終目標。
(此文發表於2004、4、23 佳木斯市委黨校縣處班、中青班。署名王振嶽。)
西方經濟學
一、微觀經濟學
1、商品交換理論
(1)需求。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表現為貨幣購買。影響需求的因素:一是與價格成反比;二是與個人收入同向;三是與個人偏好同向。
(2)供給。供給是有生產能力的供應,表現為商品售賣。影響供給的因素:一是與價格成反比;二是與生產水平同向;三是與自然資源同向。
(3)價格。供求決定價格。 供求相等時,形成均衡價格;供小於求時,價格上升,刺激供給,抑制需求,實現供求平衡;供大於求時,價格下降,刺激需求,抑制供給,實現供求平衡。
(4)市場貨幣量增加時,商品價格上升,刺激供給,抑制需求,實現供求平衡;市場貨幣量減少時,價格下降,刺激需求,抑制供給,實現供求平衡。
(5)需求價格彈性=需求量變動/價格變動;二者是反比關係,彈性值為負數;生活必需品如糧食、房屋、衣物等,需求價格彈性小;享受品如汽車、飛機票等,需求價格彈性大。
(6)供給價格彈性=供給量變動/價格變動;二者是正比關係,彈性值為正數;農業產品供給價格彈性小;工業產品價格彈性大。
2、消費行為理論
(1)效用是人們得到物質和文化消費後的自我滿足感。基數效用是用1、2、3、4、5表示的效用數量。序數效用是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表示的效用順序。
(2)總效用是人們得到物質和文化消費後的滿足程度。平均效用=總效用/消費品數量;邊際效用=總效用增量/消費品增量。
(3)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指隨著人們連續消費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單位消費品所獲得的效用,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4)消費者均衡,指消費者消費一定量的消費品後,獲得自我期望的幸福感覺。
(5)消費效用最大化,是指當連續消費一種商品時,當邊際效用等於O。不再上升或下降。
(6)消費者剩餘指消費者消費一定量的消費品後,獲得超過自我期望的幸福感覺,自我感覺出現了剩餘;或者指消費者獲得一定的幸福感覺,所用的消費量低於自我預期的消費量,自我感覺出現了剩餘。
3、生產行為理論
(1)生產要素。勞動者的勞動、投資者的資本、地主的土地、企業家的才能。
(2)總成本=勞動者工資+耗費資本+土地租金+企業家利潤;平均成本=總成本/總產量;邊際成本=總成本增量/總產量增量。隨著科技進步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產品邊際成本有遞減趨勢。
(3)總產量(總收益)=總成本+總利潤;平均產量(平均收益)=總產量(總收益)/某生產要素數量;邊際產量(邊際收益)=總產量增量(總收益增量)/某生產要素增量。
(4)邊際產量(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指隨著生產中生產要素量的增加,開始時邊際產量(邊際收益)遞增或穩定,之後每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量所獲得的產值或收益,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5)規模經濟規律,是指當企業生產要素量不斷增加引起企業規模逐漸擴大過程中,邊際產量(邊際收益)開始時遞增,然後是穩定,最後是遞減的趨勢。因此,企業規模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應當根據產業性質不同選擇適當的規模。
(6)利潤:正常利潤是企業家的才能支出應獲得的報酬,是算作成本一部分的。超額利潤是企業由於採用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資本生產率、企業家才能生產率,因而獲得超過正常利潤的那部分高額利潤,屬於生產成本之外的企業盈利。壟斷利潤是由於企業在市場上處於壟斷地位,透過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進行賤買貴賣獲得的剝削收入。
(7)企業盈虧三種情況:A、邊際收益=邊際成本,可得到全部正常利潤,稱之為收支平衡或最大利潤原則。B、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不能得到全部正常利潤,稱之為收小於支或虧損。C、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能得到全部正常利潤,還能得到超額利潤,稱之為收大於支或盈利。
4、市場形態理論
(1)完全競爭市場。特點是某行業或某產品的買賣中,有許多賣者和許多買者,自由競爭形成市場價格,無政府幹預,無壟斷組織。這是理想的現實不存在的市場。
(2)完全壟斷市場。特點是在某地區的某行業或某產品的買賣中,被一個壟斷組織獨佔控制,即有一個賣者面對所有買者,或者有一個買者面對所有賣者。憑藉壟斷地位,實行壟斷高價或壟斷低價,賺取壟斷利潤。如某一城市的供水、供電、供熱。
(3)壟斷競爭市場。特點是在某地區的某行業或某產品的買賣中,既有自由競爭又有壟斷的市場。即市場中有許多賣者和許多買者,但產品的品種、規格、質量、型號、品牌、商標、價格等存在差別。這樣,每種產品都是唯一的,因而存在一定的壟斷:但各種產品又可以互相替代,因而存在一定的競爭。
(4)寡頭壟斷市場。特點是在某地區的某行業或某產品的買賣中,被幾個壟斷組織獨佔控制,各壟斷組織聯合起來,共同控制市場。
5、收入分配理論
(1)工資。是企業勞動力的價格,是勞動者付出勞動力應獲得的的勞動報酬。
(2)利息。是企業借入資本的價格,是資本所有者借出資本應獲得的報酬。
(3)股息。是企業自有資本的價格,是資本所有者投入資本應獲得的報酬。
(4)地租。是企業佔用土地的價格,是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應獲得的報酬。
(5)利潤。是企業家經營才能的價格,是企業家付出經營才能應獲得的報酬。
以上各生產要素的供求狀況,影響其價格即報酬高低。當生產要素供大於求時,其價格即報酬較低;當生產要素供小於求時,其價格即報酬較高;當生產要素供等於求時,其價格即報酬均衡不變。
6、微觀經濟政策
(1)價格政策。一是支援價格,即規定市場最低保護價;二是限制價格,即規定市場最高限價。
(2)消費政策。一是保護消費者利益,商品質量檢查和售後服務;二是干預不良消費,黃賭毒。
(3)產業政策。一是結構凋整;二是產業傾斜;三是反壟斷;四是國有化
(4)保障政策。從搖籃到墳墓終生保障。
二、宏觀經濟學
1、經濟均衡理論
(1)總需求=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出口需求
(2)總供給=消費供給+投資供給+政府收入+進口供給
(3)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買方市場,通貨膨脹,政府應採取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賣方市場,通貨緊縮,出現失業,政府應採取膨脹性財政貨幣政策。
2、投資乘數理論
投資需求增長可以引起國民收入成倍增長。投資乘數=收入增量/投資增量。如政府增加高速公路投資100元,可以增加築路工人收入100元;築路工人用100元買服裝,可增加服裝售貨員收入100元;售貨員用100元美髮,可增加理髮員收入100元;理髮員用100元買水果,可增加水果商收入100元;如此傳遞下去,會增加5倍、10倍的國民收入。
3、充分就業理論
(1)失業的種類:一是流動性失業,即轉遷工作崗位,屬正常失業;二是自願失業,即拒絕現有工資和勞動條件,有業不就,屬正常失業;三是非自願失業,即願意就業但因客觀原因找不到工作,屬不正常失業。
(2)充分就業:充分就業不等於所有勞動者都就業,而是指消滅了非自願失業即不正常失業的就業狀態。
(3)反失業政策:一是擴大需求,包括擴大消費需求、擴大投資需求、擴大出口需求。二是控制人口和勞動力數量,提高人口和勞動力質量,以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
4、通貨膨脹理論
(1)通脹率。是指本年比上年物價上升的比率。通脹率=物價上升額/上年物價。通脹率10%以下為正常,不用採取措施;通脹率10%至100%為不正常,需要採取措施;通脹率100%以上為惡性,需要採取強硬措施。
(2)通脹原因:一是需求拉動,求大於供時價格上升;二是成本推動,成本升時價格也升;三是多發貨幣,貨幣流通量超過必要量時價格上升。
(3)反通脹政策: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即多收入少支出,多存款少放款,降低社會需求。
(4)失業與通脹的關係:二者此消彼長,即失業率低時通脹率高,失業率高時通脹率低;反過來,
通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脹率低時失業率高。為了保證低失業率,應採取適度高通脹率。
5、赤字財政理論
凱恩斯指出:財政政策應該為實行充分就業服務。在經濟蕭條時期,應該增加財政支出,減少政府稅收,財政赤字是正常的必要的。必須放棄財政收支平衡的舊信條,實行赤字財政政策。出現赤字後,彌補的辦法是發行國債。
6、經濟週期理論
(1)經濟週期含義:即再生產週期、波浪式發展、經濟波動。國民經濟週期性上升與下降的現象。
(2)週期特點:每十年一個週期,上升、高峰、下降、低谷。
(3)原因:投資乘數與收入加速數相互推動,導致高峰和低谷。投資乘數=收入增量/投資增量。加速係數=投資增量/收入增量。投資增,收入倍增,投資倍增,導致高峰;然後投資降,收入倍降,投資倍降,進入低谷。
(4)反週期政策:高峰時,採取緊縮政策;低谷時,採取膨脹政策。
7、經濟發展理論
(1)經濟發展的標誌。一是經濟增長百分率;二是產業結構升級,工業化和資訊化;三是經濟體制完善,市場經濟健全;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經濟增長極限論。資源有限,人口資本增長無限,地球無力承載。
(3)經濟增長懷疑論。物質享受不是人類幸福的唯一源泉,文化環境休閒給人類帶來更多幸福。
8、宏觀經濟政策
(1)財政政策。稅收調節,支出調節。
(2)貨幣政策。存款準備金率,貼現率、利率、公開市場業務。
(3)人力政策。教育投資,就業培訓,失業救濟。
(4)外貿政策。自由貿易、保護貿易,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
三、西方經濟學發展史
1、重商主義學派
(1)所處時代。15世紀至17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西方經濟學萌芽時期。
(2)學說核心。金銀貨幣理論和國家干預主義。
(3)代表人物。英國托馬斯、曼,發表《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主張國家干預對外貿易。
(4)侷限性。只研究流通領域,未研究生產領域。
2、古典經濟學派
(1)所處時代。17世紀至19世紀,資本主義產生時期,西方經濟學產生時期。
(2)學說核心。勞動價值理論和經濟自由主義。
(3)代表人物。英國亞當斯密(1723——1790),著作《國富論》,主張經濟自由放任,用價格“看不見的手”調節供求關係。原理是:供小於求時,價格上升,刺激供給,抑制需求,實現供求平衡;供大於求時,價格下降,刺激需求,抑制供給,實現供求平衡。因此,認為政府調節是多餘的、無用的、有害的。代表人物還有英國李嘉圖等。
3、新古典經濟學派
(1)所處時代。19世紀至20世紀,資本主義初期,西方經濟學發展時期。
(2)學說核心。邊際效用理論和經濟自由主義。
(3)代表人物。英國馬歇爾(1842——1924),著作《經濟學原理》,全面繼承和發展古典經濟學理論,是微觀經濟學創始者,屬英國劍橋學派。
4、凱恩斯主義學派
(1)所處時代。20世紀,資本主義中期,西方經濟學繁榮時期。
(2)學說核心。需求創造供給理論和國家干預主義。創立宏觀經濟學。
(3)代表人物。凱恩斯(1883——1946)英國劍橋大學,宏觀經濟學創始者,著作《就業利息貨幣通論》。1929——1933年,資本主義大危機,生產過剩,需求不足,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古典經濟學理論失靈,無法挽救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主張消滅資本主義。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德國希特勒上臺推行法西斯主義。美國羅斯福上臺實行新政取得成功。在資本主義危難之中,產生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宏觀調控,政府幹預經濟,凱恩斯主義在全世界傳播。
(4)凱恩斯革命。
A、經濟理論上的革命。否定法國薩伊的“供給可以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提出“需求可以創造供給”的凱恩斯定律。《蜜蜂的寓言》,一群蜜蜂過著奢侈的生活,百業興旺;後來改變成儉樸風俗,事業衰敗。
B、經濟學分析方法上的革命。在微觀個量分析之外,採用宏觀總量分析,提出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理論。
C、經濟政策觀念上的革命。否定了傳統的自由放任主義,提出國家干預主義政策。主要政策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當總需求不足時,運用膨脹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當總需求過度時,運用緊縮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凱恩斯革命的意義在於,豐富了經濟學理論,挽救了資本主義危機,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第二個黃金時期。
5、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學派
(1)所處時代。20世紀至21世紀,資本主義繁榮時期,西方經濟學繁榮時期。
(2)學說核心。混合經濟理論和國家干預主義。也稱為新凱恩斯主義主流學派,新古典綜合派。
(3)代表人物。薩繆爾森(1915——2009),美國教授,著作《經濟學》,1948年出版,至今已23版。綜合各類學派觀點之長處,形成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合一的完整經濟學鉅著。
(4)薩繆爾森經濟學的內容:A、混合經濟理論。私人經濟與公共經濟結合,市場調節與政府調控結合,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結合,效率與公平結合。B、經濟均衡理論。目標是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C、政府幹預理論。手段是政府支出、政府收入、經濟政策、經濟法規、行政管理。
6、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1)所處時代。20世紀至21世紀,資本主義繁榮時期,西方經濟學繁榮時期。
(2)學說核心。繼承新古典經濟學觀點,反對凱恩斯主義。
(3)代表人物。創始人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弗裡德曼,1967年發表《貨幣政策作用》,主張用貨幣數量調節經濟發展。調節原理是:市場貨幣量增加時,商品價格上升,刺激供給,抑制需求,實現供求平衡;市場貨幣量減少時,價格下降,刺激需求,抑制供給,實現供求平衡。
7、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1)所處時代。20世紀至21世紀,資本主義繁榮時期,西方經濟學繁榮時期。
(2)學說核心。總需求與總供給均衡理論,復興凱恩斯主義。
(3)代表人物。克林頓經濟學,實行政府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戰略。
(4)克林頓經濟學。薩繆爾森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受到美國民主黨執政時期的重視和應用。1992年克林頓作為第42任總統,運用薩繆爾森經濟理論,創立克林頓經濟學。
A、投資增長戰略。既否定共和黨放任自流經濟思想傾向,也否定民主黨過去徵稅花錢的傳統作法,主張靠增加政府投資增加財政收入,變赤字為盈餘。
B、把人放在第一位思想。抓教育、抓職工培訓,充分就業,保護消費者利益,發展社會保障,發展城市建設。
C、開發資訊高速公賂。發展網際網路,增加知識資訊業收入。
D、發展新經濟。高增長率,低通脹率,低失業率,財政盈餘,企業盈利,
(此文發表於2004、5、18 佳木斯市委黨校縣處班、中青班。署名王振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