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覺得鄭和下西洋距離我們很遙遠,只不過是一段歷史,寫在了教科書裡,出現在試卷中,匿跡於電視劇中,亦或是存在於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裡。
直到那一天,我收到立春姐姐發來的文章連結,向我詢問那張《天房國志》的主人邵恩庫老爺子。就像一件毛衣扯開了一個線頭,一邊跟老爺子約了週日在北關舊市碰面,一邊惡補了一下鄭和下西洋與義縣的絲絲縷縷的聯絡。就像推開了歷史的一扇門,在裡面信步徜徉,才明白,浩瀚的知識海洋,真的是毫無止境。
邵老爺子是義縣的民間學者,興趣使然,退休後一直致力於義縣文史的研究,蹣跚的腳步踏遍了義縣的山山水水;著書立說數十部(篇),四季交替,寒來暑往,他會在原來舊市的小橋上,在新華路口的中國移動大廳外面臺階上,乃至現在北關舊市宜州小酒館跟前的大樹下,執著地擺著地攤,他的很多書,因為微薄的退休金經不起他這樣的折騰,都是用手寫的,然後影印裝訂的,有路人感興趣蹲下來,他就會開始滔滔不絕。說到興頭上,唾沫星子四濺,嘴角帶著白沫。有好多次,我有點擔心他,提醒他喝口水,歇會再說。我總想這麼大年紀了,對義縣歷史和文化所投注的心血,真的是讓我們這些年輕人都汗顏的。
我和他無親無故,只不過是因為共同的愛好和興趣而成了忘年交,耄耋之年,為了帶著我考察敖家溝遺址和顓頊之墟,烈日酷暑之下,他可以拄著柺棍跟著我和祥水大哥翻山越嶺,根本不用攙扶,也和我一樣像個壁虎似的,在遺址的斷面上攀援,從土層裡用手摳拾那些玉化的貝殼,古人類的骨骼化石,那些灰頭土臉的磚頭瓦塊,用嘴吹去塵土,用手抹去砂礫,給你細緻地講解著。
其實,看著他的略有點佝僂的背影,我總想起來“老驥伏櫪,壯志不已”這句話,他今年已經83歲高齡了,在這條學術研究的道路上他還能堅持多少年?幾十年的苦心研究,他又能獲利嘛,賣一本書而得來的一兩百塊錢,真的能抵得過他伏在案頭奮筆疾書,一遍遍扶著老花鏡防止滑落的那份辛苦嘛,真的能夠經得起他因此而積勞成疾,需要打針吃藥的花費嘛。可是,在我看來,他卻甘之如飴。
他是一個草根,名不見經傳,沒有任何的光環和頭銜,但是,我覺得,他應該無愧於義縣文史“大儒”的稱號,他沒有多麼高的學歷,沒有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事蹟,但是在義縣文史的研究上,他的研究歷程,研究成果,對義縣乃至遼寧及中華文化的傳承上貢獻斐然。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後輩學習。很多事情上,名聲,利益,地位是息息相關的,但目前來看,他是一無所有的,但是,他沒有因此停下追逐夢想的腳步。
我寫他,是因為他做的是我感興趣的事,也是因為他做的,是我認為有意義的事。關於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我和立春姐姐跟邊上的回族老大爺借了小板凳,就在大樹下,聽邵老爺子講那段風雲激盪的歷史瞬間。其實我更感興趣的是這本老義縣誌,泛黃了,毛邊了,甚至埋汰了。但是,就是因為這樣才更有味道,不是嘛,因為那段歷史我們無法參與,只能從這些古老的東西上面去印證歲月的崢嶸了。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麵(即明代所謂"西洋" ),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
今天我們要追溯的歷史是關於天方的,又作天房,原指伊斯蘭教發源地麥加,後泛指阿拉伯。《明史·西域傳四·天方》有載:" 天方,古筠衝地,一名天堂,又曰默伽 。"
為了更深入系統地研究義縣的歷史文化,邵老爺子另一個業餘愛好是收集文史古集,話說他的書櫥的書,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的。作為一枚書蟲子,而且對古籍毫無抵抗力的那種,我坦白地承認,曾經在他的書架前流過口水。但是,我的要求很簡單,哈哈,把原版借給我影印一下,我只要能夠獲得古籍上面的知識就夠了。
2005年,機緣使然,邵老入手了一本老舊醫書,同時幸運地收穫了滿文的《天房國志並圖》》。經過研究和考察,他得知此圖原屬於義縣東北街的一個韓姓中醫世家。其先祖是當年鄭和下西洋時的隨團醫生,醫術高明,與鄭和熟識。此人生前,常將鄭和下西洋的所見所聞講給兒孫聽,後人口耳相傳,最終謄抄傳世,於是便在此紙中留下這樣一段話:大清康熙三十七年五月十一日晨,泊滸清真學人滄海訓蒙述著於博濟堂,宋四阿訇印版紙一張,留在丁醇一手,後經李正一騰錄,傳於一世。
此圖後經資深考古學家馮永謙鑑定,是目前國內相當少見的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文字史料,能儲存到今天殊為不易,若放到博物館內,定為“二級文物”也不為過。
這件《天房國志並圖》,左下方有一枚朱文印章篆書,印“趙鏡軒書記”五字,該史料長59釐米、寬49釐米,全文用毛筆正楷書寫,右起豎列,字跡工整清晰剛勁有力,全篇28行,每行滿字為55個,共1402字。其中,留下了關於天房聖殿及西亞地域風情的記錄。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8年,記錄、收集的航海檔案數量可觀,但令人不解的是,相關的原始文字資料而今卻難得一覓,這件《天房國志並圖》,可以說是東北地區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份鄭和遠航的文字史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