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孝公在位時捧得就像香餑餑的商鞅到了惠公手裡立即就變成了過了保質期遭人嫌棄的垃圾食品,這個反差太大了,大到一般人根本受不了。於是商鞅選擇了出逃。
惠文公命公孫賈追殺商鞅,都城百姓怨恨商鞅已久,此時聞聽公孫賈領兵追殺他,紛紛跟隨而去。商鞅乘車出城,剛走上百餘里,就聽到後面喊聲大作,派人探聽,知道是惠文公派兵追殺。衛鞅心中大驚,使了一招金蟬脫殼,脫下身上的官服,打扮成一個小兵匆匆逃走了。
衛鞅逃到函谷關,見天色已晚,便到一家旅店投宿。店主向他要身份證明,衛鞅說沒有,店主說:“商君立法,不許收留沒有身份證明的客人,違者斬首。我不敢讓你留宿。”衛鞅嘆道:“我制訂了這一套法令,結果沒想到我自己會深受其害!”於是連夜奔行,混出函谷關,來到魏國。魏惠王深恨衛鞅欺騙公子卬和向自己逼取黃河以西土地,便想下令將他囚禁,轉送給秦國。衛鞅害怕,又逃回封地商於,想起兵反秦,結果被公孫賈拿獲。惠文公宣佈了衛鞅之罪,命人將他押到鬧市,五牛分屍,百姓紛紛爭搶著吞食其肉,惠文公又下令將衛鞅滅族。可憐衛鞅八年變法,使秦國富強,今日卻遭分屍滅族之禍,這都是他昔日行法用刑過於苛刻所致。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代最為深刻徹底全面的社會文明大變革。這次變革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中國文明的一次深刻裂變。後世之所以對商鞅變法評價如此之高,在於商鞅變法正確地解決了當時社會大轉型時期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第一個是土地關係問題,第二個階級關係問題,第三個是國家獎勵機制問題,第四個是如何激發生產力問題,第五個是人口、就業與社會習俗問題,第六個是軍隊建設問題,第七個是國家體制問題,第八個是法治人治的關係問題,第九個是意識形態問題,第十個是政府信譽問題。
凡是這些基本問題,當時的各國變法都在尋求解決的道路。但是,只有商鞅變法抓住了社會基本矛盾,並找到了最為合理的解決路徑,庖丁解牛式地完成了一場非暴力的社會文明大變革,使秦國一舉完成了歷史性的文明跨越。這就是文明裂變——此前中國遠古文明中的統一因子的聚合爆發。
對於後世,商鞅變法具有恆久的實際意義與借鑑意義。實際意義,是說商鞅變法奠定了秦文明的根基與框架。秦帝國的政治文明,秦帝國的社會存在方式,都是商鞅變法確立的。秦帝國統一中國文明,實際上就是以商鞅變法後的秦文明為根基,進行的大規模的文明創造。中國文明的正源,是以商鞅與秦始皇帝這兩大支柱為根基的。商鞅變法對中國統一文明,具有母體的意義。
從歷史借鑑的意義說,商鞅變法有兩點永恆的價值:
一是以非暴力的變法,完成了革命性的文明跨越;付出的社會代價最小,取得的歷史進步最大;其間一系列的改革戰略與實施策略的提出與運用,都給後世留下了極為豐厚的社會變革經驗。
二是恆定的法治精神,強大的政府公信力,最大限度地凝聚激發了社會創造力。如果我們認真細緻又全面地研究了商鞅變法,我們就會發現,後世的所有變法與社會改革,都沒有達到商鞅變法所具有的認識水準,沒有達到那種無與倫比的社會運作能力。
這也就是作為今人的我們如此重視商鞅變法的原因,不斷地去研究它、挖掘它,深化它,也是我們在新時代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明確提出“法治”這一概念的重要來源,為我們如何打造一個法治社會提供了最為原始、最為寶貴、最為豐富的借鑑標本。
商鞅死後,秦國百姓歌舞歡慶,如釋重負,六國聞訊,也都紛紛慶賀。甘龍、杜摯過去被衛鞅革職,現在都官復原職,公孫衍被拜為相國。公孫衍勸惠文公吞併巴、蜀之地,改稱秦王以號令天下,並要求各諸侯國像魏國那樣割讓土地作為賀禮,否則就發兵征討。惠文公於是改稱秦王,並派使者通知各國,要他們割地相賀。
其中只有楚威王熊商,由於任用昭陽,剛剛將越國攻滅,殺死了越王無疆,地廣兵強,敢與秦國為敵。秦國使者到楚,被楚威王斥退,於是便有洛陽人蘇秦以“兼併”之計來遊說秦王。
前文書咱們說過,蘇秦、張儀羨慕人家孫臏下山,便懇求鬼谷子讓他們下山也風光風光。二人下山後灑淚分別,張儀去了魏國,而蘇秦則回到了洛陽老家。蘇秦現在有老母在堂,他本有一兄二弟,如今兄長去世,剩下蘇代、蘇厲兩個弟弟。蘇秦離家數年,今日重新團聚,全家歡喜,自不必說。過了幾天,蘇秦想出外遊仕列國,於是便向母親請求,想變賣家產,作為路費。老母、寡嫂和妻子阻止他說:“你不願從事耕種工商,竟想透過口舌來博取富貴,日後生計無著,窮困潦倒,可就悔之晚矣!”蘇代、蘇厲也說:“兄長如真的精通遊說之術,何不就近遊說周王,在家鄉也能博取功名富貴,又何必離家遠行呢?”蘇秦被全家阻攔,只得就近遊說周顯王,向他講述自己的富國強兵主張。顯王將他留在館舍,周顯王的左右大臣都知道蘇秦出身農商之家,懷疑他的主張空疏迂腐不切實際,都不肯在周顯王面前保舉他。蘇秦在館舍一住年餘,不得進身重用,於是便發憤回家,將家中產業盡數變賣,換得黃金百鎰,他讓人為自己做了一伴黑色貂裘,又買下車馬僱上隨從,周遊列國。蘇秦沿途探訪各地的山川地形與風土人情,將天下的形勢利害詳盡記載下來。幾年下來,蘇秦仍未受到列國重用,他聽說商鞅被封為商君,甚得秦孝公歡心,便西行來到咸陽。
但是此時的蘇秦時運不濟,等他到了咸陽,孝公已經去世,商鞅也已被處死,於是蘇秦請求拜見惠文王。惠文王將他召到大殿,問他:“先生不遠千里來到敝國,有什麼要指點寡人的嗎?”蘇秦奏道:“臣聽說大王要求各國諸侯割地,是想要安坐而吞併天下嗎?”惠文王說:“那是當然。”蘇秦說: “大王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作屏障,更有沃野千里、雄兵百萬,憑大王的賢能,秦國百姓的眾多,如果肯聽從臣的計謀,吞併諸侯、周室,一統天下易如反掌。世上哪裡有安坐就能成就大業的呢?”惠文王剛剛處死商鞅,心中對這些能說會道的傢伙天生的反感,便推辭說:“我常聽人說:‘羽毛未豐,不能高飛’。你說的這些我眼下還無法做到,等以後兵力雄厚再說吧。”蘇秦退下,將古代帝王以武力得天下的方策彙編成書,共十幾萬字,第二天將它獻給惠文王,惠文王雖然將書收下,卻依舊未有起用蘇秦之意。蘇秦又去拜見秦相國公孫衍,公孫衍嫉妒蘇秦之才,不肯引薦他。
蘇秦在秦國又呆了一年,所帶黃金已經用完,身上所穿貂裘也已破舊,他無計可施,只得將車馬僕人賣掉,作為回鄉路費,自己擔著行李徒步回家。母親見他這種狼狽相,對他出言責罵,妻子正在織布,見蘇秦回來,假裝沒看見,連話也不和他說;蘇秦飢渴難耐,向嫂子要飯吃,嫂子說家中無柴,不肯為他做飯。
一看這個場面,蘇秦不覺落淚,嘆道:“一身貧賤,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母親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於是查檢書箱,看到一冊太公《陰符篇》,蘇秦忽然醒悟道:“鬼谷先生曾說:‘如果遊說不得志,只須仔細探討此書,自會大有收益。’”從此蘇秦閉門苦讀,晝夜不息,夜晚因倦想睡,使用鐵錐刺其腿部,鮮血直流到腳上,就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錐刺股”的故事。他讀通《陰符篇》,盡得書中要義,然後將它和自己掌握的各國形勢揣摩對比,一年之後,天下分合興亡大勢已瞭然於胸,蘇秦自已安慰自己:“我蘇秦有如此學識,用它來遊說各國掌權人,出入朝堂,取得卿相之位實在是易如反掌。”於是對其弟蘇代、蘇厲說:“我學業已成,眼下取得功名富貴就如將寄存的東西取回,兩位好兄弟我此去一定可以光宗耀祖,你們可幫我出些路費,算是我借你們的,我日後得志,必當將兩位兄弟舉薦給國君。咱們兄弟三人同享富貴”。兩兄弟一聽,能咋辦呢,畢竟是親兄弟,打斷骨頭連著筋。就當是個投資,於是便各出黃金錢財,助蘇秦出遊。
蘇秦辭別母親妻嫂,想再去秦國,但轉念又想:“當今七國之中,以秦國最為強大,本可以輔助它成就帝業,無奈秦王不肯用我。我現在去秦國,如果再像從前那樣,怎有臉面還鄉?”於是便想出了一個幫助六國拒秦的計策。此時的魏國已經淪為一個二流國家,不是秦國的對手,考慮到只有趙國離自己家近,也方便,也最有實力抗衡秦國,於是蘇秦東行來到趙國,此時趙肅侯在位,其弟公子成被拜為相國,稱奉陽君。蘇秦先遊說奉陽君,但此人不懂軍國大事,只喜歡華美的言辭,對蘇秦的那一套既聽不懂也不感興趣,奉陽君不肯聽從,蘇秦於是離開趙國,北行到燕國。蘇秦求見燕文公,但燕文公左右之人都不肯為他傳話,也可能蘇秦迂腐沒給人家送禮並沒有與君主身邊人打好關係,導致蘇秦在燕國一住一年有餘,連個燕文公的影子也沒見上。路費川資都花光了,旅店主人見他可憐,借給他一百小錢,這才使他免受飢餓之苦。
蘇秦這個氣餒就別提了,一路之上先去了周天子處人家不待見,而後到了秦國受挫,再後來到了趙國連君主的面都沒見上,最後冒著狂風大雪一路北上來到了燕國,結果一年多了每天住酒店,這花銷多大呀,眼看著又要揭不開鍋了我的事業還是沒有起色,我的春天在哪裡?此時的蘇秦真的是欲哭無淚,死的心都有了。蒼天呀,我該怎麼辦呀?難道我註定一生就這麼碌碌無為嗎?欲知蘇秦在燕國命運如何?他能實現自己心中的抱負嗎?“歷史也有智慧”邀您收看下回《蘇秦巧舌說燕王 張儀被誣赴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