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安徽,第一印象會想到什麼?除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之外,當屬黃梅戲了。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主要地方戲曲劇種。
憑藉著唱腔委婉清新風格,黃梅戲受到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喜愛,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合演的《天仙配》,一度轟動海內外觀眾。
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娛樂形式更趨多元多樣化,喜愛傳統戲曲的觀眾也越來越少,一些傳統戲曲劇種甚至瀕臨失傳。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來聽一曲咿咿呀呀摺子戲?做不好繼承何來發展,如何將傳統戲曲文化的精髓傳承和保護好?傳統戲曲又將如何融入當代年輕人朋友圈?
最近,網紅小潘潘亂改黃梅戲《女駙馬》選段就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不少網友忍不住吐槽。反對的人說,這是把黃梅戲唱得矯揉造作,實際上是打擦邊球,拐著彎在捧紅自己,最終將導致傳統戲曲變味甚至走上歧途。傳統戲曲文化博大精深,“唱唸做打”四項基本功一點也不能少。
重新編排的戲曲為什麼不耐看?支援一方表示,戲曲創作來自於生活,觀眾才是戲曲藝術的衣食父母。傳統戲曲沒有創新,就會失去活力。以現代京劇大師梅蘭芳為代表的新戲創作,透過舞臺實踐為後來者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只有不斷地更新內容和表演形式,與時俱進才有更強的生命力。
一個個生動的歷史故事,一位位鮮活的歷史人物,一曲曲唱腔演繹了多少悲歡離合?傳統戲曲未來將如何發展?現如今戲曲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歸根結底,戲曲是一種舞臺藝術。
當下盛行的短影片平臺,為傳統戲曲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機會,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了戲曲的魅力,何嘗不是一次大膽嘗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