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由薩拉熱窩事件引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爆發後,作為“三國同盟”三大國之一的義大利都變成了牆頭草,然而位於西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卻要去趟這趟渾水,為何?
奧斯曼土耳其,可以說是西亞的“大清王朝”,從1299年傳承至1914年,已經600多年了,已經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國家了。不過雖然是個腐朽沒落的國家,但畢竟國家的體量在那擺著,土耳其的領土從巴爾幹半島一直延伸到阿拉伯半島,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所以英法等國還是不希望土耳其參戰的,但是協約國的一系列動作讓土耳其滑入了德國的懷抱。
為何參加一戰?英國認為,土耳其還不如4艘軍艦
土耳其是傾向協約國的,但協約國中有一個死敵——沙俄,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時期,沙俄就放風說協約國已經達成協議,俄國佔領君士坦丁堡,英法佔領中東地區,這讓土耳其很驚恐。隨著歐洲局勢逐漸緊張,土耳其仍沒有考慮好加入哪一方,既然沒想好那就去看看兩家的條件吧,土耳其的地理位置註定不能置身之外。
1914年7月,薩拉熱窩事件之後,土耳其海軍大臣傑馬勒帕夏出訪法國,希望法國保證土耳其的安全,畢竟俄土已經打了200年的戰爭,生怕俄國再次進攻,如果能夠保證土耳其的安全傑馬勒帕夏願意加入協約國一方,進攻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
法國表示,這個我做不了主,得問問英俄兩位兄弟才可以回覆他。既然如此,傑馬勒帕夏不等法國回覆就準備跑去英國探探口風,還沒動身英國就對德國宣戰了,然後同盟國協約國相互宣戰,一戰正式爆發。
未來的英國首相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宣佈徵用土耳其在英國訂購即將交付的兩艘無畏級戰列艦,據說這是土耳其生氣儉用一起湊出來的錢,但是英國說徵就徵了,而且也不談賠償,這無疑表明,英國根本不在意土耳其,同時沙俄也對巴爾幹半島念念不忘,土耳其無可奈何,只能加入德國戰隊。
德國的誘惑:
被協約國拒之門外,德國卻一直敞開大門,一旦土耳其加入德國集團,將能夠切斷沙俄黑海通往外界的通道。為此德國開出了很誘人的條件:1、將正在地中海的一艘戰列艦和巡洋艦送給土耳其;2、參加即送200萬土耳其磅的黃金,之後再送300萬;幫助土耳其恢復愛琴海島嶼、巴爾幹半島、高加索等地區的版圖。
就這樣土耳其加入了德國戰車,俄國黑海與外界的通道黑海海峽隨即對俄關閉。為了打通這條通道,英國發動了加利波利戰役,但是英國顯然低估了土耳其,最後以1:4的陣亡比,英國被迫撤退,直至戰爭結束。
戰爭結束前,土耳其就被瓜分: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一戰結束,而10月30日的時候,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決定投降了。而在此之前,協約國就已經準備好瓜分土耳其了。
1915年,英法俄三國簽訂秘密協定,決定將黑海海峽、伊斯坦布林都劃歸俄國。
1916年,英法俄再次簽訂了條約,徹底瓜分土耳其。其中俄國除了1915年的領土外還將獲得亞美尼亞、安納托利亞北部地區等領土;中東地區英法平分,巴勒斯坦劃為國際共管。
而到了1920年的《色佛爾條約》,土耳其更悲慘。
差點亡國的《色佛爾條約》:
1918年10月30日,土耳其同協約國簽訂了《摩得洛司停戰協定》,其中規定黑海海峽完全對各國開放,協約國還可以在認為受到威脅時進駐土耳其,並且土耳其軍隊要退回1878年柏林條約規定的邊界。
根據這個停戰條約,協約國軍隊開始進入土耳其,佔領土耳其領土,包括首都伊斯坦布林、小亞細亞半島以及中東領地等。並在1920年,協約國同土耳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色佛爾條約》。
1、割地:
一、割給希臘:將恰塔爾加線以西全部割讓給希臘,包括東色雷斯地區,伊姆羅茲島、特勒多斯島等地,歐洲地區的領土,僅保留伊斯坦布林。對於小亞細亞半島上的伊茲密爾地區暫歸土耳其5年,之後再由人民公投決定加入希臘還是土耳其。
二、割給義大利:承認1911年在意土戰爭中被義大利佔領的愛琴海東南部的多德卡尼斯群島。
三、承認亞美尼亞獨立: 為了彌補一戰期間對亞美尼亞的屠殺事件,並將黑海海岸基雷松之東、艾爾新疆、木施以西、位元利斯及凡湖以南都劃歸亞美尼亞。假如這個實現了,亞美尼亞就成了西亞不小的國家了。
四、承認漢志王國獨立:漢志是1916年在阿拉伯半島建立起來的一個國家,在英法的引誘下,當地爆發了反土耳其起義,雜湊姆家族的侯賽因·伊本·阿里宣佈建立漢志王國,侯賽因意圖一統漢志和內志,不料反被內志的伊本·沙特吞併,最後沙烏地阿拉伯誕生。
五、庫爾德人自治:庫爾德族,人口高達3000萬,分佈在土耳其、伊朗和敘利亞等國家交界範圍內,20世紀初一直謀求獨立建國,慘遭失敗,為了進一步削弱土耳其於是將庫爾德聚集區設立為庫爾德人自治區,如果以後庫爾德人想獨立,可以向國聯提出申請。但是這個位置太過重要,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擊敗了協約國的凱末爾政府拒絕了庫爾德人的自治。
六、放棄中東屬地:包括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等亞非屬地全部放棄,割讓給英法兩國。該地區成為了英法兩國的委任統治區,按照國聯制度,由英法指導15年,然後自治。這就是現代中東邊界的形成,不過說到中東邊界就要提及英法的《賽克斯-皮科協定》。
1916年英法簽訂了瓜分奧斯曼土耳其的協議,主要內容為:黎巴嫩和敘利亞西部沿海地區歸法國;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以及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克兩港歸英國;在敘利亞東部和摩蘇爾以及伊拉克北部和外約旦,成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或邦聯國;巴勒斯坦國際共管。
最後中東的走向也基本是按照這個協定進行的。
七、成立黑海海峽非軍事區:將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馬爾馬拉海兩岸30公里內設為非軍事區,由美、英、法、意、日、俄六國組成“海峽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規定無論戰時還是平時一切國家的軍艦民船都有權自由經過,這樣意味著黑海海峽徹底對世界開放,任何國家都可以自由深入土耳其腹地。
隨著土耳其獨立戰爭的勝利,土耳其堅決反對這一條款,但是遭到了各國的反對,於是在《洛桑條約》中繼續維持了海峽的非軍事化,直到1936年,隨著歐洲局勢越來越緊張,英法等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才同意修改條約,簽署了《蒙特勒公約》,但是各國船隻依然可以通行黑海海峽。
2、賠款:
土耳其不僅要支付協約國的戰爭賠款,還要支付協約國軍隊在土耳其行動的軍費,但是土耳其70%的土地都被割除去了,剩下地區內的稅收已經很少了還要支付鉅額的賠款,土耳其實在難以承受。
3、廢除徵兵制,限制軍備:
只允許土耳其保留不超過4.5萬人的軍隊,而且不得擁有重型武器和空軍,海軍只准搞幾艘單軌帆船和幾艘魚雷艇(這樣算海軍?)
你以為這就完了?還恢復了列強在土耳其的治外法權,並且規定只要土耳其人加入任何一個協約國國籍,立即受治外法權保護,不用向土耳其交稅,都不用交稅了還怎麼支付賠款?
《色佛爾條約》,讓土耳其從戰前約1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直接跌成了45萬平方公里,損失了110多萬平方公里,損失率超過了71%,可以說是世界罕見了割地條約,如果有哪個國家可以與之媲美,也只有墨西哥了。
此時的土耳其,比清王朝更悲慘,人們受到的壓迫更重,歐洲人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敵對的奧斯曼帝國徹底完了。喪失了全部的獨立和主權,距離成為完全殖民地僅有一步之遙,英國甚至想要將土耳其“徹底逐出歐洲”,建立“東方防線”,確保同英屬印度的聯絡。
面對此情此景,在土耳其掀起了反對浪潮,在小亞細亞半島人們聚集起來反對協約國,反對《色佛爾條約》,原本土耳其政府還命令凱末爾前往平定土耳其人民抵抗運動,但是沒想到凱末爾後來宣佈辭去土耳其的公職,加入了抵抗運動組織,由於凱末爾的強大號召力以及土耳其的民族覺醒,凱末爾率領軍隊抵擋住了協約國的進攻。英法兩國經歷了數年的大戰,並不想派遣過多的軍隊參加土耳其獨立戰爭,只有希臘最為熱情,希臘先勝後敗,1922年被迫撤出了土耳其。
戰勝後的凱末爾政府同協約國重新簽訂了條約,即《洛桑條約》。洛桑條約,雖然相對公平,土耳其收復了東色雷斯、伊茲密爾以及土耳其東部南部領土,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後來在1939年又強佔了割讓給敘利亞的哈塔伊,最終形成了如今78萬平方公里的土耳其國土。
但是黑海海峽的非軍事化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直到1936年的《蒙特勒公約》英法才同意修改部分內容。
二戰爆發,雖然德國還想拉土耳其入夥,但是土耳其再也不敢加入了,土耳其再也承受不起失敗的後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