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福建永定湖雷羅潭,沙邊、烏石下村黃氏宗祠,使用的楹聯,及其意思解釋,是否符合楹聯(對聯)要求的對仗工整要求等內容。
第一幅:
黃氏門中人如龍鳳世代出
駿馬堂外山有芝蘭次第開
一、意思解釋
1、黃氏門中人如龍鳳世代出
讀法與分段停頓處:黃氏門中,人如龍鳳世代出。
意思是:
我們黃氏族人,人都像龍鳳一樣優秀,這樣優秀的族人,正在一代又一代地出現。
2、駿馬堂外山有芝蘭次第開
讀法與分段停頓處:駿馬堂外,山有芝蘭次第開。
意思是:
(1)、在腦海裡想象著,從視覺上看到,在村子四周的山上,絢麗芬芳的芝蘭,正在一朵朵有次序地開著花的燦爛景象。
(2)、從比喻來看,村裡有高尚品德的青年才俊(芝蘭的借喻),正在被逐步一代又一代地孕育出來。
二、對仗工整解釋
1、“黃氏門”對“駿馬堂”
要注意的是,這裡的“駿馬”是一個堂號名稱,不能當動物去看待,所以“黃氏門”可以對“駿馬堂”,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我們村的堂號,叫“駿馬堂”,雖然這裡的“駿馬”是一個堂號名稱,但又暗喻,我們村人,都像駿馬一樣,日行千里,吃苦耐勞,最終到達目標。
因為分段停頓處,是“黃氏門”後面的“中”,跟“駿馬堂”後面的“外”,而不是在“門”跟“堂”處,所以“門”跟“堂”,沒有對仗工整要求,可以都是平聲。
2、“中”對“外”
因為分段停頓處,是上聯的“中”,跟下聯的“外”處,而上聯採用了平聲的“中”(中,是第一聲,是平聲),那麼韻律對仗要求下聯對應的字,就必須是仄聲,所以選“外”(外,是第四聲,是仄聲)。
同時,用“外”,可以表示祠堂的整個外部四周,顯得更大氣,格局更高。
“中”跟“外”,都是表示方向的方位詞,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3、“人”對“山”
這個好理解。
4、“如”對“有”
上聯的“如”,是“好像”的意思,是動詞;下聯的“有”,是“擁有”,也是動詞,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5、“龍鳳”對“芝蘭”
從詞性看,兩者都是名詞,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從直接意思看,“龍鳳”是動物,“芝蘭”是植物,也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從間接意思看,“龍鳳”表示優秀的人,而“芝蘭”表示有高尚品德的才俊,也是比喻優秀的人,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6、“世代”對“次第”
從詞性看,兩者在此楹聯都是名詞,即使把兩者各自的兩個字拆開來看,世、代在此楹聯裡都是名詞,而次、第在此楹聯裡也是名詞,完全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從意思看,“世代”指一代又一代,含有按次序來的意思,而“次第”本身意思就是依次,就是按次序來,所以對杖工整沒問題。
7、“出”對“開”
楹聯(對聯)要求,上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聲。
“出”,當代是讀第一聲,而第一聲是平聲但楹聯要求這個位置的字,必須是仄聲,似乎我們用錯字了,但“出”在古文中讀第四聲,是仄聲。對聯中,字是平聲還是仄聲,是按照古文來讀的,所以“出”是仄聲,沒用錯。
“開”,讀第一聲,是平聲。
所以“出”對“開”,仄平沒問題,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從詞性上看,兩者都是動詞,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從意思上看,“出”表示“出現”,“開”表示“開花”,同時還比喻被“孕育出來”,指村裡優秀的人(龍鳳),有高尚品德的才俊(芝蘭),一代又一代被孕育出來,也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8、上下聯各自分段停頓處的字的音調,與句尾的字的音調,必須是平仄或者仄平的對仗工整要求
上聯分段停頓處的字,是“中”,是平聲,上聯句尾的字,是“出”,在古代是仄聲,符合平仄要求。
下聯分段停頓處的字,是“外”,是仄聲,下聯句尾的字,是“開”,是平聲,符合仄平要求。
第二幅:
駿能越千山展現宗親面貌
馬可涉萬水彰顯黃家精神
一、意思解釋
這是一幅藏頭楹聯,按照村裡長者要求,上聯第一個字必須用“駿”,下聯第一個字必須用“馬”,合起來就是“駿馬”,比喻我們宗祠的堂號,是“駿馬堂”。
1、駿能越千山展現宗親面貌
讀法與分段停頓處:駿能越千山,展現宗親面貌。
意思是:
駿,表示“駿馬”,再暗喻我們村的黃氏族人是駿馬。
上聯的上半句,從字面上看,意思是:駿馬能越過千山,暗喻村裡的黃氏族人,能越過千山。
2、馬可涉萬水彰顯黃家精神
讀法與分段停頓處:馬可涉萬水,彰顯黃家精神。
意思是:
馬,這裡也表示“駿馬”,再暗喻我們村的黃氏族人是駿馬。
下聯的上半句,從字面上看,意思是:駿馬能走過萬水,暗喻村裡的黃氏族人,能走過萬水。
這幅楹聯表達的完整意思就是:
我們“駿馬堂”黃氏宗親的精神面貌就是:像駿馬賓士一樣,不畏任何艱難險阻,能越過千山,能走過萬水,最終到達目標。
二、對仗工整解釋
上下聯對應的字或者詞,分別是:
駿對馬;能對可;越對涉;千山對萬水;展現對彰顯;宗親對黃家;面貌對精神。
以上字或者詞的意思與詞性,都很普通,不用過多解釋都能理解。
要指出的是:
1、楹聯(對聯)要求,上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聲。
這幅楹聯的上聯,最後一個字,是“貌”,讀第四聲,是仄聲。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這幅楹聯的下聯,最後一個字,是“神”,讀第二聲,是平聲。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所以“貌”對“神”,仄平沒問題,符合對仗工整要求。
2、上下聯各自分段停頓處的字的音調,與句尾的字的音調,必須是平仄或者仄平的對仗工整要求
上聯分段停頓處的字,是“山”,是平聲,上聯句尾的字,是“貌”,是仄聲,符合平仄要求。
下聯分段停頓處的字,是“水”,是仄聲,下聯句尾的字,是“神”,是平聲,符合仄平要求。
族裔孫·銘光·公元2021年8月於廈門
作者簡介:
黃銘光,祖籍福建永定,邵武峭山公黃氏後裔,生於1964年11月,1989年基礎數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私企公司董事長,福州大學經管學院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