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機器人矩陣近日又添“新將” 醫院供圖(下同)
“美容”切口,“定製化”人工關節,“複製級”精準置換……這幾個要素在同一臺手術中得以實現。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機器人矩陣近日又添“新將”,市一骨科中心-關節外科(南)主任馬金忠教授團隊完成國內首例MAKO機器人輔助下比基尼切口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在機器人的精準協助下,醫生沿腹股溝皮紋的比基尼切口直接前入路置入“定製化”人工髖關節,術前計劃被“完美複製”至患者患處,大大增加術後關節穩定性、傷口美觀性,降低翻修率。
今年74歲的錢奶奶是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伴骨性關節炎患者,5年前確診後一直採取服藥等保守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病情的發展,錢奶奶漸漸從走路疼痛發展到無法正常行走,髖關節活動的受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髖關節置換手術勢在必行。
作為國內最早開展微創直接前方入路(DAA)髖關節置換術的團隊,2007年市一骨科中心-關節外科馬金忠教授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微創DAA髖關節置換術。近年來,透過肌肉間隙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大大降低對軟組織的損傷,使患者手術後疼痛減輕,關節穩定性得到提高。“我們還輔以沿腹股溝皮紋的比基尼切口,不僅保留了肌間隙入路的微創手術優勢,又在面板切口的癒合和美觀度方面得到了提高。但是,純人工操作的微創DAA髖關節置換術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不確定性。”馬金忠主任告訴記者,對於複雜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由於患者髖部先天性發育不良或明顯的解剖異常,容易致使術後併發症的增加,減少假體的預期壽命。此外,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雙下肢不等長和髖關節偏心距偏大或者偏小也會帶來相應的臨床不良反應。而MAKO骨科機器人則可以很好地幫助醫生解決以上問題。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注重“精準至上”。髖臼杯假體的安放角度、肢體長度和髖關節偏距的重建,都可能因為患者側臥位、平臥位,骨盆傾斜角度的細微變化,而產生不確定性及風險性。據介紹,相較於傳統手術,透過MAKO機器人的輔助,醫生在手術前即可針對患者的三維模型以及關鍵解剖資訊,制定出專屬化、個性化的手術方案。術中,機器臂可根據手術方案輔助醫生對患者的髖關節進行打磨以及髖臼杯的安裝,實現一步到位的精準削磨,最大限度保留髖臼骨量,避免人工過度磨銼帶來不必要的骨量丟失。而針對肢體長度和髖關節偏距的重建,MAKO骨科機器人可以實時、精確反饋肢體長度和偏距這兩個引數,使手術醫生更為直觀地在髖關節穩定性和肢體長度、偏心距之間做出權衡,獲得更加理想的人工髖關節。從而最大限度減少手術的不確定性以及風險,將術前計劃完全“複製”至患者患處。
切開、顯露、安裝示蹤器、定位針……手術當天,在MAKO機器人的輔助下,比基尼切口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順利進行。在試模復位時,電腦螢幕清晰地顯示了錢奶奶術側、對側髖關節長度和偏心距,以及與術前情況相比所發生的變化。在獲得滿意的試模資料,並確認髖關節活動穩定後,馬金忠主任團隊為錢奶奶置入專屬於她的“定製化”關節假體。手術結果與術前計劃完美吻合,術後影像學顯示,假體大小、位置、角度、肢體長度、偏距與患者精準匹配。手術當天,患者即可下床行走。目前,老人已順利康復出院。
通訊員 蔡詩詩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