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朋好友圍坐在桌邊,開心地涮著火鍋,突然有人說,少吃點紅肉,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如果在座的人,都是科普愛好者,可能會順著話題,展開熱烈討論,互相交流健康經驗。如果不是這樣,就會陷入尷尬場面。憑什麼呢?大家同桌吃肉,為何還要搞歧視?紅肉和白肉,都是肉,吃下去,消化過程都一樣,與健康有啥關係呢?有人竟然還說,紅肉是致癌物?這是不是瞎扯呢?咱們現在就結合最新的科研結論,為大家解疑釋惑。
咱們先介紹相關概念。紅肉,是1個營養學名詞,指烹飪前呈現紅色的肉,因此,來自4條腿的哺乳動物的肉,無論是野生的,還是飼養的,都屬於紅肉,比如,豬肉、牛肉、羊肉、兔肉等。這些肉呈現紅色,是因為其中所含的慢肌纖維、肌紅蛋白、血紅蛋白較多。那些來自2條腿的禽類,比如,雞、鴨,以及沒有腿的魚,缺乏肌紅蛋白,肉色較淺,屬於白肉。從肉的成分來看,紅肉中飽和脂肪的含量較高。此外,紅肉和加工肉類,於2015年,同時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入2A類致癌物清單之中,這是事實。但是,必須強調,任何可能致癌的物質,不僅要看品種,更應該強調攝入量,而且,還要注意烹飪方法。比如,每週攝入紅肉不超過500克,就不會增加腸癌的風險。採用蒸或煮的方法,避免高溫煎炸,也可以減少相關風險。
紅肉被大夫們鄙視,主要原因是相關研究已經證實,吃太多紅肉,飽和脂肪攝入量過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近,克利夫蘭研究所的團隊,在《自然》系列的《分子生物學》分冊上發表了1篇論文,詳細介紹了十幾年間的研究結果,揭示了紅肉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的相關機制。研究表明,腸道細菌消化紅肉中富含的營養物質時,會產生1種叫三甲胺N氧化物的副產物,簡稱TMAO,這個過程,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研究團隊發現,人們吃下紅肉之後,其中的營養肉鹼,會在腸道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為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液形成凝塊的分子,TMAO,中間產物是丁基甜菜鹼γBB分子。多種腸道微生物可以將肉鹼轉化為γBB,但是,較難將肉鹼轉化為TMAO的前體。長期堅持素食的人,缺乏相關微生物,幾乎沒有能力將肉鹼轉化為TMAO。相反,雜食動物腸道中,存在著許多微生物,可以促使γBB向TMAO轉化。
弄清相關機理之後,研究團隊又收集了3000多人的樣本和健康資料,結果發現,血漿γBB水平較高者,心臟病發作及中風的風險升高。透過基因測序發現,腸道微生物中的4個基因,是TMAO轉化的關鍵因素,這些基因的丰度,與紅肉攝入量及血漿TMAO水平顯著相關。因此,這些基因是潛在的治療靶點。通俗地解釋就是,未來可以實現先吃藥,再吃肉,使勁吃肉,心臟也沒事。但是,在藥沒研究出來之前,愛吃肉的人,為了健康,需要繼續忍耐。
紅肉被列入可能致癌物清單之後,相關的研究較多。多項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攝入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類,會增加結直腸癌風險,素食或較少的肉類攝入,則會減少結直腸癌風險。2018年時,《國際癌症研究雜誌》上發表了英國學者的1篇論文。研究涉及32147名35歲到69歲的女性,結果表明,每天紅肉消耗量多於50克和加工肉攝入量超過20克的人,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有所升高。
愛吃肉的人可能會傷心,感覺沒肉的人生,將會失去很多意義。在此,必須再次強調,相關性不是必然性,紅肉可以吃,但是應該限制攝入量。因為,適量吃肉,是健康均衡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肉類可以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膳食指南建議,每天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克,同時,需要嚴格控制加工肉類的攝入,因為加工肉類含有環芳烴,加熱之後,會形成雜環胺,能夠造成DNA損傷和畸形,誘發癌症。忍不住,就是想吃肉?嗯,那就線上吃雞,線下接著吃雞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