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從哪兒知道我的?”
面對遠道而來的病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玲有時會問一句,收到的大部分回答是,“在網上查的”。
李玲是較早“觸網”的醫生,她從2009年起就開始在網上回答患者的問題,線上線下為患者排憂解難,形成了很好的口碑。
作為內分泌科的醫生,她接診的多是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慢性病的治療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耗時耗力,網際網路能幫助患者更輕鬆地管理慢病。”
觸網
“沒那工夫”“不靠譜”……網際網路醫療剛興起的時候,很多醫院的醫生,尤其是資歷較老的醫生拒絕在網上出診。有些醫生即便註冊了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也很少登入。
李玲記得,剛開始她所在的科室只有她一個人在網上註冊賬號,並且定時回答問題。那時候她還沒有智慧手機,只能每週上網一次,在電腦上處理,或者用電話回覆患者。
她發現,即便是一週一次的回覆,也為患者解決了很多問題,尤其是一些複診的患者,可以少跑幾趟醫院。
有的患者到下午4點多的時候才看上醫生,開了化驗單後,檢查結果沒出來,當天做不了診斷,只能改天再掛號。
但第二天,這個醫生可能不出診,或者醫生的號掛滿了,患者看結果就很麻煩。李玲會讓患者在網上給她傳化驗單,她根據化驗單和麵診情況開出處方。
這種便利讓醫院越來越多的醫生加入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李玲告訴《民生週刊》記者,盛京醫院每個月都要評選服務明星,患者的表揚信、錦旗等是評選的重要資料。
但有一次,一位肛腸外科的主任醫生當選全院服務明星,就是因為他在好大夫在線上為手術後的病人回答排便等護理問題,獲得了大量患者好評。
如今,李玲已經線上接診近5000人次,她所在的科室大部分醫生在好大夫線上平臺開通了線上問診服務。有的醫生還會在平臺上寫一些科普文章,或者進行直播,開展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病人教育工作。
好大夫線上資料顯示,15年來,盛京醫院全院醫生網上診室累計訪問量超2.5億次,線上服務患者數超33.9萬人。
近兩年內,共有7992位去過醫院就診的患者,自發在好大夫線上平臺上發表感謝信,分享自己的就醫經驗。盛京醫院內分泌科多年來累計線上服務患者超1.8萬人,線上服務滿意度達99%。
醫療效率大增
觸網10多年來,李玲從主治醫生做到科室主任,她的門診從普通門診變為專家門診,掛號費也隨之上漲,但讓李玲沒想到的是,她的門診患者量不減反增。來找她看病的,除了本地患者,還有很多外地患者。有些人已經提前在網上問診,做了充足準備。
在網上提前瞭解患者的情況,並且讓患者帶來該帶的既往病歷資料,也提高了醫生看病效率。李玲還會根據病人的情況做一些特殊安排,比如,有的甲狀腺疾病患者需要做B超,醫院有位超聲科醫生做甲狀腺彩超做得特別好,李玲會跟那位醫生確認出診時間,讓患者選擇他們同時出診的那天來醫院。
“像這種需要其他科室的醫生聯合診斷,或者需要技術人員支援的診斷,透過網路溝通妥善安排,能一次性達到效果。”李玲說。
她經常鼓勵自己的學生入駐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在網上為患者服務,積攢人氣和口碑,這樣當他們自己出診,或者成為帶組醫生的時候,自然有患者選擇他們。
網上的病例來自全國各地,情況各不一樣,也豐富了年輕醫生的診療經驗。他們還可以透過網路找到自己研究課題的精準病例,完成科研工作。
事實上,網際網路醫療不僅包含網際網路技術創新、線上的各種應用,更重要的是融入醫生的臨床工作,帶來醫療模式改變。在李玲看來,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就像醫生的特殊助手,也是一個服務患者的渠道,讓醫生對患者的治療不因時間、空間而中斷,也讓醫生和醫院的效率大增。
更好的慢病管理
對於慢性病的治療來說,網際網路醫療顯得更友好。
“越是慢病越需要網際網路。”李玲說。很多慢病的治療並不需要到現場,只要日常監測一些資料,如血壓、血糖等,定期告訴醫生,就可以實現很好的慢病管理。
一個女孩2016年到李玲的門診看病,李玲診斷為甲亢,併為她開了處方,但她還是發愁:馬上要去英國留學了,複診成為難題。李玲向她推薦了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告訴她可以在網上覆診。
到了英國後,女孩發現,要看專科醫生太難了,得提前很久預約,而且收費很高。對於她這樣的留學生來說,難以承受。透過好大夫線上聯絡李玲成了她的首選。
她根據李玲的醫囑,定期到當地醫院做一次甲狀腺功能檢查,然後把檢查報告上傳到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李玲根據檢查資料為她調整用藥量。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女孩的甲亢治好了。但李玲提醒她,甲亢很容易復發,讓她半年檢查一次甲狀腺功能。畢業前後,因為找工作壓力大等原因,女孩又出現亞臨床甲亢。
一般情況下,亞臨床甲亢是不需要用藥的,但考慮到她的病史,李玲認為這是復發的徵兆,建議她用少量的藥,女孩很快恢復。
5年來,這個女孩一直透過網路跟李玲聯絡,維護自己的健康。李玲也很高興看到患者能在網際網路醫療幫助下做好慢病管理。
此外,很多慢性病患者因為長期治療心情不佳,也有些患者對自己的疾病有種種擔憂,這些問題通常很難在門診解決,因為門診時間有限,醫生也很忙。在網上,患者通常會說出自己的疑問和憂慮。面對這些問題,李玲總會不厭其煩地回覆。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美國特魯多醫生留下的名言,李玲深以為然。“網際網路平臺給了患者一個出口,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跟醫生聊聊,這也能解決很多問題。”
(□ 《民生週刊》記者 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