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一生76年,所到之處,因種種原因而卓錫引泉,留下了“六祖卓錫泉”,有的成了六祖聖蹟景點,有的則還是未為人們所知。綜合各種文獻,可見六祖卓錫泉有如下幾處:
一、大庾嶺六祖泉
大庾嶺位於今廣東南雄與江西大餘交界的梅關古驛道,是六祖慧能在湖北黃梅接衣缽後回嶺南時經過的地方,今人們去梅關參觀時,更多看到的是六祖衣缽石,實際上與六祖慧能大師相關聯的還有卓錫泉。《南雄府志》“卓錫泉”曰:“一名霹靂,在雲封寺東,舊傳六祖南奔至此渴甚,以杖點石,遂湧清泉,味甘冽。”清人陳徽言在《南越遊記》中也謂:“蓋雲封寺與關廟相峙嶺之半焉。寺中祀張文獻公,嶺固公所闢也。其旁有粵督吉公慶、中丞程公含章去思位,舊為掛角遺制,有盧六祖卓錫泉”。今嶺上還立有廖寅於清喜慶十年(1805)所撰之《六祖泉碑記》。茲錄如下:
庾嶺關,於唐□□□□自□□,自□□□□□□……□□也,右為掛角寺,左下百步 有亭,翼然倚石壁,闢間出泉,涓滴如注,味之□□,□之有聲,易所□山澤通氣,山上 有澤者乎?或曰泉由六祖,今亭中之塑像,其微也。餘□然泉以上,人傳信有之也,然□ 無泉焉。□今曰之亭可不作而像於何有,今之依泉為亭,而肖像其中者,泉以人傳耶?抑 人以泉傳耶?且泉以濟用為功,顧茲寒泉當往來井,井之地,即不籍六祖以神其說,亦當 思所以渫之甃之,勿使為行□者。況既為亭以肖六祖,而於泉則所其 射鮒敉壅泥而不食,尤非甘露法雨,普濟眾生之義,盍修井焉,使寒泉井冽永為□□善果 不猶□於僅肖六祖像乎?於是砌石為井,引泉於闢□蓄其中,而後為石欄以杆,其外庶□ 收勿幕而並受其福□□□也,董□□□尹劉君厚□而捐金以成之者,餘也工成,劉君以記, 請因六祖泉說,以貽之時。 嘉慶十年乙丑仲夏,分巡贛南□者鄰水寥寅謹識,並和文獻公祠闢原韻二律:螺施曲 逕躋高巔,樹陰千章四月天。宿鳥驚飛人影外,晴雲浮到馬頭前。兵屯漢將懷餘烈,路關 唐賢記往年。遲我來遊梅已熟,枝無南非綠成煙。鍵匙持巖九仞巔,層巒延袤界蠻天。維 皇建極歸□服,有客來賓度嶺前(時送暹羅貢使至此□)。高曠停驂風在樹,清和霽雨日 如年。山中更喜逢僧話,茶熟遙看起翠煙。附錄厚□和韻一首:南□□□□□,□□□高 不記年。彷彿曲江風度□,□□□□□□□。
從碑文可知,當年應該有亭,亭中還有六祖塑像,且亭、像、泉渾為一體,均與六祖密不可分,俱無存。
二、南華寺六祖卓錫泉
南華寺卓錫泉是為紀念六祖慧能卓錫引泉而設。關於六祖慧能卓錫引泉洗衣之事,地方文獻所記甚簡,如康熙《曲江縣志》只述卓錫泉在“城東南五十里南華山”。而燈史、傳記等禪宗文獻均未見有記,在各版本《壇經》中,敦煌本和惠昕本無載,契嵩本和宗寶本則有述六祖慧能卓錫引泉的緣由: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記錄此事最詳者當為《曹溪通志》,該志在“古蹟”之“卓錫泉”條,除述六祖慧能卓錫緣由外,還詳陳該泉歷年溢流、涸竭之情況:
在寺後一里許。師欲浣所授衣,苦無美泉,因見寺後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乃跪膝浣衣石上。至今流溢香美,甚宜瀹茶,東坡有銘。先是,憨大師龕為強者移往匡廬,泉忽竭。及師龕還山,溢流如故。又崇禎癸未八月復竭,至甲申歲,適吉水李公日宣入山禮祖,率眾禱之,水複流。公有詩並記甚悉。至清康熙四年,泉復涸。越丁未春,俺達尚公隨王入山謁祖,歷探古蹟,見泉竭草荒,嗟嘆久之,乃顧謂眾曰:“吾當為師卓一錫也。”仍默禱之,泉復噴湧,有盛他時。是則盈虛消長之故,山靈亦若有待其人,不然,何感通之神若是也。
這段記述中,提到宋代文豪蘇東坡,他在貶謫嶺南時,曾遊謁南華,寫有《卓錫泉銘》,銘雲:
六祖初住曹溪,卓錫泉湧,清涼滑甘,贍足大眾,逮今數百年矣。或時小竭,則眾汲於山下。今長老辯公住山四歲,泉口湧溢,聞之嗟異。為作銘曰:祖師無心,心外無學。有來叩者,雲湧泉落。問何從來,初無所從。若有從處,來則有窮。祖住南華,集眾偵水。水性融會,豈有無理?引錫指石,寒泉自冽。從渴得飲,如我說法。云何至今,有溢有枯?泉無溢枯,溢其人乎!辯來四年,泉水洋洋。烹煮濯溉,飲及牛羊。手不病汲,肩不病負。匏勺瓦盂,莫知其故。我不求水,水則許我。訊於祖師,有何不可?
三、國恩寺六祖卓錫泉
國恩寺寺後有卓錫泉,傳說是六祖慧能晚年回故里後,為解決因人眾而用水困難,於是用錫杖卓地,掘井泉湧。然查各版《壇經》及禪宗相關文獻,均未見有相關記述。地方史籍所記甚簡,如康熙、乾隆等版《新興縣誌》只謂“卓錫泉在龍山寺後,萬曆志入井類”。寺志雲:“卓錫泉,在龍山國恩寺後,相傳惠能歸寺以錫杖引出的泉水,泉水清洌甘甜。”今寺方丈釋如禪在《六祖與國恩寺》作如下介述:
卓錫泉是六祖惠能回故居講經說法時所開鑿的。因當時追隨六祖的門徒很多,用水不足,有些弟子與六祖商量,六祖說在寺後用錫杖擊地,令弟子於此掘地而成泉。後人為紀念六祖,故叫此泉為“卓錫泉”。此泉不管年節是旱災、還是澇災、多用還少用,其水位始終保持不變。據科學家測驗,此水還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因此很多信徒均視此泉水為聖水,常用來治療腸胃病和風溼病等。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禪宗六祖惠能勝蹟錄》和雲浮市政協編的《雲浮古蹟》“卓錫泉”也有卓錫泉的說明,然上述諸說關於卓錫泉的緣由,充其量只是民間的傳說,因為沒有文獻資料支援,此其一;其二,沒有卓錫開井的具體年代,只說是惠能回故鄉時或唐朝;其三,所述文學誇張色彩較濃,神化玄虛。但“卓錫泉”是否為今人杜撰而建?似不是,起碼明清時期的方誌已見載,清初張嵩曾有《飲卓錫泉》詩:“山椒流玉髓,清泚道家風。竹煮空雲冷,松燃上藥紅。沁傳茶味外,諦入飯盂中。遍給祗林眾,香生利齒叢。”
卓錫泉何時興建、在千百年的歷史變遷中,其興廢沿革如何?因文獻缺如而難以述陳。
四、樂昌蔚嶺六祖泉
廣東樂昌縣蔚嶺上的六祖泉,《壇經》及禪宗文獻沒有記載,而在地方文獻中卻有記述。康熙《樂昌縣誌》卷九雲:六祖泉“在蔚嶺,俗傳六祖黃梅歸以錫杖卓出此泉。”同治《樂昌縣誌》卷三在述蔚嶺曰:“距縣西北九十里,聯絡皈塘,高聳雲漢,上有大路通郴桂,嶺上有泉,極甘冽,行旅資飲焉,俗傳六祖黃梅歸以錫杖卓出此泉,人呼為六祖泉。”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引《圖經》雲:“縣西北九十里又有蔚嶺,聯絡三瀧,高入雲漢,又徑通郴、桂。上有泉甘冽,俗名六祖泉。”
但樂昌蔚嶺的六祖泉至今仍沒有太多人注意到。
五、廣州光孝寺洗缽泉
一般認為光孝寺之洗缽泉,乃初祖達摩所為。《光孝寺志·古蹟志》之〈洗缽泉〉雲:“洗缽泉在儀門內東廊。梁武帝普通八年,達磨初祖至寺,廣州刺史蕭昂表聞,帝遣使迎至金陵,與語不契,遂渡江北,寓止嵩山少林寺。今大殿東南角大井,初祖住此所穿也。”然圓德禪師卻置疑此說,認為“洗缽泉”應為六祖慧能大師所為,附之達摩初祖乃傳聞之誤。其《四泉辨》雲:
寺中之井以數十計,著名者四,達磨井為初祖所鑿固然矣;而洗缽泉亦附會初祖,竊恐未然。考初祖始至華林,移居光孝即為蕭昂表聞,召對金陵,在寺未久,穿一井以資日汲亦已足矣,何復勞人動眾而洗缽之為耶?且我法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昏暮水火率由叩門,雖我佛亦隨眾作務,然自叢林法立,則託缽者自有專司,初祖固未遑及此也。然則洗缽之事,乃六祖所為耳。盍六祖初來,韜光斂彩,執役供眾,猶然黃梅槽廠踏碓之時,則託缽洗缽時復不免。迨後風幡契悟,據坐升堂,而此井得以洗缽名彰,與初祖所穿之泉同為聖蹟。後人不復分別,概以歸之初祖,則傳聞之訛矣。觀於道人之銘有云:“卓彼老禪,待我而喻”,亦似為六祖而發;不然,以壁觀婆羅門不立文字之心,視此數語,何以夢囈?
圓德禪師,乃乾隆年間光孝寺住持,所以,圓德禪師之疑,似有一定道理,若其言不虛,則洗缽泉為六祖慧能大師所為,應為六祖之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