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方媒體報道,現階段國家為了保證就業率、穩定經濟增長,在房價與實體經濟之間選擇了保護實體經濟,當前外界紛紛就此話題各抒己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自始至終堅持的基本經濟制度。改革開放政策實行後,我國國有經濟、私營經濟等各類經濟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提供的優良環境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現階段,隨著全球經濟的大幅波動,我國實體經濟基礎在不斷削弱,大而不強、外需力下降、生產成本過高、稅負偏重等問題日益突出,實體經濟已出現生存危機。面對內憂外患,國家將選擇保護房價還是保住實體經濟?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必須二選一
近年來,中國的全方位發展世界有目共睹,但與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有一些不足之處。處在經濟發展瓶頸期,中國面臨著巨大壓力與挑戰:勞動力成本上升、消費市場日趨飽和、消費群體個性化要求日漸苛刻、就業壓力逐漸增強、金融地產行業動盪。要想從上述逆境中破繭而出、重振輝煌,國家就必須選擇產業轉型以保護實體經濟。實體經濟關係到國家命脈與發展,是一國經濟的財富之源,實體經濟衰敗即意味著我國的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運轉出現問題,實體經濟發展如果長期處於低迷期,那麼產業結構調整、供給側改革等當下面臨的重要問題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這些教科書式的話語時常會以文字形式出現在經濟政策文字中,但放到現實中同樣適用,不選實體經濟,國內就業壓力只會持續攀升,各類風險亦難管控。因此,選擇控制房地產發展、保住實體經濟是國家的必然選擇。
一味投資房地產會有哪些風險?
縱觀近些年的房地產行業,基本上已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國家亦多次出臺“限購、限貸”政策來穩定房價甚至是降低房價。如果所有人都將錢款資金投入到房地產當中,那麼製造業將如何發展、消費又將如何拉動?過高的房價會給新青年帶來壓力,他們無疑要將更多的金錢用於還房貸、購房上,很難在其他領域作出其他消費選擇。短期來看這樣沒什麼大問題,甚至可以帶動傢俱製造業、裝修行業、家用電器行業的發展,但從長遠考慮,人們一旦有了房貸壓力專注於償還貸款,那麼國內其他領域的消費又靠誰來拉動?出口要緊,但刺激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才是重中之重。
兩位地產界大佬相繼淡出行業
潘石屹是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主要在中國商業地產領域從事開發業務,他在近期進行了股權套現,由其他公司對SOHO中國公司進行控股;許家印是恆大地產集團董事長,自央行及銀保監找恆大談話表示其應當支援國家保持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後,許家印便選擇繼潘石屹之後卸任董事長職位。很明顯,在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之間,國家一定會選擇實體經濟。儘管在過去的許多年裡,房地產行業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僅依靠房地產發展經濟,一是風險高,二是消費率低,三是實體經濟運營成本高,僅憑上述三點,房地產的發展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結語
房地產業發展之初,的確能直接帶動一些行業的發展,繼而對國家經濟增長有所助益。但經濟的發展同時會反作用於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定會面臨著產業轉型、經濟轉型等問題,此時的地產行業如果還是保持著較高的價格,那麼實體經濟便會受到衝擊,久而久之國民經濟必會受到重創。所以,國家在房地產與實體經濟面前堅定地選擇實體經濟,是從大局出發、站在一定高度上作出的決定。只有優先保住實體經濟,穩定房產價格,保證國民消費水平的穩定才能在未來某個時期給予房地產業一個回暖的機會,一旦實體經濟受損,地產行業也無法長期地走下去。
任何一個理性地產投資人都不會在國家作出保護實體經濟決定後還固執己見地“求發展”,亦不會繼續作出有違國家經濟穩步增長的選擇。潘石屹、許家印相繼淡出地產行業的舉措,國家穩定房價且限購等政策都在向外界傳達一個訊號:在房地產與實體經濟之間,國家選擇了更為重要的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恢復發展亦離不開地產行業一派穩定發展的景象。而作為中國公民的我們,更要審時度勢看清局勢,不在這場實體經濟復甦戰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