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寶剛出生就自帶鮮紅色或紫紅色的“記號”。
對於這些胎記,不同寶媽想法迥異。有的覺得影響美觀,想方設法去掉;有的覺得胎記隨著年齡增長會慢慢消失,只要不長在臉上,就沒關係。
但事實上,胎記也分好壞,有些胎記不僅影響美觀,甚至有惡變的潛能。
比如,胎記中有一部分是血管瘤,血管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良性血管腫瘤,發病比例高達4~5%,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雖然大部分血管瘤都是良性腫瘤,但有一小部分就不那麼“消停”了,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1、哪些血管瘤是“好”,哪些是“壞”?
血管瘤屬先天性疾患,起源於中胚層,是先天性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皮內毛細血管增生擴張及血管畸形所致的良性腫瘤。
多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發生,嬰幼兒血管瘤特指嬰幼兒期的血管瘤。隨著年齡而增大,到成年一般停止發展。
到底哪些血管瘤需要注意,哪些不會產生危害呢?
不需要過分緊張的良性腫瘤:
鮮紅斑痣: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發生,以枕部、面部多見,多為單側,偶發雙側,一般不超過正中線。
皮損為一個或數個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鮮紅色斑或紫紅色斑,不隆起,邊緣清楚,發生於面部可波及到口腔黏膜,少數皮損上有結節或疣狀突起。嬰兒期生長快,以後發展緩慢,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擴大,位於枕部、額部和鼻部者往往自行消退,較大或廣泛者可持續終生。
需要警惕的“壞”血管瘤:
單純性血管瘤:又稱毛細血管瘤或草莓狀瘤,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3-5周出現,多見於女嬰兒。
表現為面板上有一個或數個紅點或小紅斑,生長速度快,數月內擴大到數釐米或更大。邊界清楚,壓之可稍褪色,釋手後恢復紅色。大多數為錯構瘤,1年內長到最大限度停止生長或消退,數年內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少數可併發海綿狀血管瘤。如增大速度比嬰兒發育更快,則為真性腫瘤。
海綿狀血管瘤:一般由小靜脈和脂肪組織構成。
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發生,好發於頭皮和麵部,呈紅色、紫紅色或深紫色,指頭大或雞蛋大,觸之柔軟似海綿樣,壓之縮小,去壓可復原,增大時可破潰或繼發感染。
皮下海綿狀血管瘤,腫塊質地軟而境界不太清,有的稍有壓縮性,可有鈣化結節,可觸痛。
肌內海綿狀血管瘤,常使肌肥大、區域性下垂,發生在下肢的話久站或多走時有發脹感。發生於嬰兒時可伴發血小板減少和紫癜,是一種消耗性凝血病。
蔓狀血管瘤:由較粗的迂曲血管構成,大多數為靜脈,也可有動脈或動靜脈瘻。
除了發生在皮下和肌內,還常侵入骨組織,範圍較大,甚至可超過一個肢體。血管瘤外觀常見蜿蜒的血管,有明顯的壓縮性和膨脹性。有的可聽到血管雜音,有的可觸到硬結,其為血栓和血管周圍炎所致。在下肢者面板可因營養障礙而變薄、著色、甚至破潰出血,影響運動能力,青少年則肢體增長、增粗。
2、發現血管瘤可以放任不管嗎?
血管瘤一般是良性腫瘤,到成年一般停止發展。
但若血管瘤累及特殊部位、損害器官功能或伴有發育異常、數量多、面積大、增大速度過快、增大時出現破潰出血或繼發感染,會導致併發症、毀容等身心疾病,甚至發展成為真性腫瘤,就很危險,需要積極治療,任其發展會釀成大患。
此外,血管瘤屬先天性疾患,先天性疾病不等於遺傳性疾病。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血管瘤與遺傳性直接相關。
3、治療血管瘤只能做手術嗎?
治療原則:
因人而異。個體差異較大、情況不一,不好以偏概全,遵從醫囑,請在醫生指導下選擇。12字原則:尊重醫生,主動溝通,不觸雷區。
因人而宜。既不忽視,也不過度治。有時需要皮科、兒科、外科多學科會診,制定出最佳治療方案。
鮮紅斑痣:二氧化碳鐳射和冷凍有一定療效。
單純性血管瘤:早期瘤體較小時可用二氧化碳鐳射或液氮冷凍。瘤體增大時,仍可用液氮冷凍或手術切除,但容易留下瘢痕。亦可用32P敷貼或淺層X線照射或區域性注射血管硬化劑,使毛細血管栓塞,瘤體萎縮。個別生長範圍較廣的毛細血管瘤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海綿狀血管瘤:瘤體較小者可用二氧化碳鐳射或液氮冷凍。瘤體較大者及早施行血管瘤切除術,以免範圍過大,增加治療上的困難。術前需要充分評估病變範圍,必要時可進行X線血管造影。術中要注意控制出血和儘量徹底切除血管瘤組織。可在區域性注射血管硬化劑輔助治療。
蔓狀血管瘤:爭取手術切除。術前可進行X線血管造影檢查,詳細瞭解血管瘤範圍,做好手術充分準備。
瘤體增大不適宜手術者,可用皮質激素區域性注射,每週1-2次,縮小後可減量。
本文專家:楊師,北京協和醫學院比較醫學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