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失去和得到的過程。插畫師亦鄰一家的故事,深刻地詮釋了這一點。
2018年,亦鄰的父親因心衰不幸去世,,她的母親從那個“無所不能的超人媽媽”,逐漸變成了整天發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剛開始,亦鄰和姐姐清雅、妹妹小菀以為母親只是傷心過度。後來,她們才知道,事情遠比她們想象的更嚴重……
面對家庭的巨大變故,三姐妹該怎樣做,才能撐起這個家呢?
這就是繪本《我還記得》要告訴我們的故事。作者亦鄰用樸實的文字和畫風,記下了三姐妹齊心協力照顧患病老母親的故事,感人至深。
亦鄰的父母之前非常恩愛,兩人出雙入對,一起晨練、騎單車、散步,讓人直呼:“只羨鴛鴦不羨仙。”
可是,在亦鄰父親患病的日子裡,母親卻變了:
- 她整天拉著一張臉,好像永遠在生氣;
- 三姐妹輪流往返醫院照顧父親,她卻沉迷在電視劇裡;
- 對老伴的呼叫不理不睬……
有一天,父親又在喊母親:
“我想你陪著我,我捨不得你啊!現在我是要求著你了……”
母親聽了,卻並不走過去,只是站在那裡傻笑。
五十多年的恩愛夫妻,臨別時母親卻變得如此冷漠,三姐妹十分難過。
她們哪裡知道,母親早就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
這種病就像腦中有一塊橡皮擦,擦去記憶、情感和正常認知能力,導致個人的健康狀況不可逆地一路下滑。
父親走後,母親的病更加嚴重,整天悶坐著,很少說話。
亦鄰想到用自己的所長幫助媽媽留住記憶。她拿起畫筆,畫父母相親相愛的美好時光,畫三姐妹童年的趣事,畫媽媽年輕時的夢想……
有一天,亦鄰畫了父母年輕時登臺表演的故事。母親看了後脫口而出:“我還記得。”
亦鄰大受鼓舞,不但堅持每天給母親畫畫,還鼓勵母親一起畫。
母親也沒有讓人失望,臨摹、寫生,畫家裡的花草,甚至創作了三姐妹小時候的肖像畫——藝術喚醒了媽媽的記憶,給她荒蕪的精神世界帶去了希望。
亦鄰還用畫筆記下了姐姐清雅、妹妹小菀照顧媽媽的日常。
清雅跟媽媽生活在一起,把她當成大寶寶一樣來耐心地照顧她的飲食起居。
小菀是一名舞蹈老師,她發現一直想當文藝兵的媽媽在表演時表情會變得異常生動,就把唐詩、繞口令等配上動作,教給媽媽,幫助她鍛鍊頭腦。
儘管三姐妹竭盡全力地照顧母親,但是她的健康狀況毫無懸念地越來越糟糕:
從笑得“花枝亂顫”,到不知如何去笑;
從要人哄著才肯吃飯,到吃東西毫無節制,甚至偷吃冰箱裡的冷凍生肉、餛飩;
從有潔癖到無法控制大小便;從沉迷看電視不肯走動到整夜像上了發條一樣走個不停……
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腦退化,讓母親變得行動反常、不可理喻,也讓三姐妹心力交瘁。她們對母親的愛,被層出不窮的荒唐狀況磨鍊著,被無盡的痛苦迴圈消耗著……
亦鄰透過查閱大量的資料、求助心理醫生、與同病相憐的家屬們溝通等各種方式,直面阿爾茨海默病家屬面臨的各種困境,化解巨大的心理壓力。
她與姐姐、妹妹及時溝通、互相療愈,也用文字和插畫記錄著自己的日常觀察、反省和深度思考。
三姐妹都從照護母親的過程中,不斷調適狀態,獲得了成長。
亦鄰用畫畫幫母親與現實產生聯結,也透過和母親的共同回憶、畫畫,更加理解了母親的苦衷,打開了自己的心結;也更懂得親情之間的牽掛和責任。
姐姐是母親的主要照護人,她從中找到了化解心理壓力的方式,還積累了應對衰老和疾病的經驗,變得更加堅強和樂觀。
妹妹用舞動的方式和母親進行身體溝通,走進母親的內心,也開始關注“衰老”這個每個人終將面對的話題;也明白了早一點讓生命過得有意義,就有了精神上的出路。
三姐妹齊心協力,各展所長,照護患病母親,幫助她儘可能有尊嚴地度過餘生。三個人也從中懂得了親情的可貴,看到了愛的本質。
亦鄰說:“當告別被拉長,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是真實的消耗,也是珍貴的時光。”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愛就是這樣相互依存,生生不息。善待老人,也是在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