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了一輩子農民了,送你出去上大學,就是為了不讓你當農民。”
聽著一對老人對農場新員工的指責,作為農場發起人的石嫣只能臉上帶著笑,連連安慰他們。
但送走滿臉不情願的青年人與一臉恨鐵不成鋼的老人後,石嫣臉上的笑容落了下來。
她知道,他們看不起這份工作,也認為石嫣自己“腦子有病”。
作為清華大學的博士後,“三農”專家溫鐵軍的得意弟子,竟然放棄科研研究與都市高薪工作,選擇跑到一個荒涼村落,去種地,做那日曬風吹的勞累活。
學歷那麼高,還是回到農村。專業知識再豐富,還是選擇種地。石嫣白瞎了她的教育背景?
面對著周圍人的唏噓與不看好,石嫣則完全持相反態度。
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明晰自己的使命,“重建人與土地的連線”、“生產安全糧食”。
她頂著外界的譏諷,專心做著自己的農場,她把CSA模式推向全國,把綠色生產、城鄉協作的概念傳遞給他人。
她改變了數百萬農民生產的新方式,幫助他們的農業種植找到一個新思路。
這個曾經不被人理解的博士後,終是憑著自己的“功績”,讓人們認同她的觀點。
淵源
不同於世俗意義上的“建功立業”亦或者“相夫教子”觀念,石嫣對自己的認知一直是“紮根土地”。
她與土地的淵源要提到幼時經歷,因為父母曾經的下鄉經歷,所以他們時常會在石嫣面前講述以前的農作物生產狀況。
作為城裡人的石嫣,典型的“吃過豬肉,卻沒見過豬跑”代表,卻在父母一次次回憶中,自然而然地對農業產生了興趣。
因此在高考後,她就毅然去了本省的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學習農作知識與研究。
2006年,因為在大學時的優異成績,石嫣得以被學校推免至中國人民大學進行碩博連讀,進行農業生產與農業發展研究。
在研究生就讀期間,石嫣的導師是中國著名“三農”專家溫鐵軍,這是石嫣除父母以外,又一位對她人生道路產生重大影響的領路者。
溫鐵軍教授主要研究農業金融、鄉村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他講究做實事,反對空談與虛無主義。
在他的引領下,石嫣得以瞭解更多農民、農村現狀。
機械化、現代科技的發展,得以減輕更多農民的農作強度。
但是,農民對現代器械、化學藥物的過於依賴,卻導致耕地肥力下降、食品藥物殘留,對人類生活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們的食品健康,均造成極大威脅。
另一方面,農村作為基礎農作物供給地,與城市之間的割裂越來越大。
越來越多青年選擇離開農村,去城市中搶佔那價格居高不下的樓盤,用幾十年的光景去拼一個立錐之地。
農業生產陷入了惡性迴圈,如何找到農村農業與城鎮之間的連線點,找到兩方之間的平衡點,是重中之重。
石嫣把自己的擔心告訴溫鐵軍導師,得來他的支援:“想做什麼就去做,但一定要調查實踐,只有心中有數,才有行動與發言的機會。”
因此,在研究就讀期間,石嫣積極跟著溫鐵軍導師去鄉下走訪調研。
他們共去了70多個村落。石嫣得以對農作生產和農業金融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2008年,石嫣因自己的優異表現,獲得公費去美國進修的機會,這也是我國第一位公費去國外務農的學生。
到了美國後,石嫣沒有去高校裡面學習知識,而是選擇進入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名叫“地升”(Earthrise Farm)的農場勞作。
拋棄曾經的矯情的、小資的生活,選擇紮根土地,讓雙手沾滿泥土。這是石嫣在初入農場時對自己的“警告”。
地升農場的收穫
“原來可以這樣做農民”是石嫣在地升農場中的最大收穫。
她早上七點半從農場小屋出發,去種植基地學習種植、培育、收穫等種植流程。
地升農場是CSA運營模式,他們排斥機械化過多介入,更反對那些化學物對農作物的“侵害”,因此農場中很多活計都需要他們親力親為。
石嫣,這個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從小沒有接觸過農作的年輕女孩,就要親自下地,去埋種子、拔草、施肥、餵雞、擠奶等等。
沒多久,一個白白淨淨的知性女青年就成為一個精瘦、麥色面板的種田人。
她的雙手因為在泥土中操勞太久,不僅指甲縫中全是黑乎乎的,兩根手指更是因勞累過度而皸裂。
不僅身體上受累,石嫣在精神上更是接連受到“衝擊”。
因為最新的應景蔬菜還沒到收穫時期,農場面臨沒有蔬菜供應、沒有最新蔬菜可吃的現象。
石嫣打算去小鎮上購買一些蔬菜,回來炒菜吃。但是農場方卻拒絕了石嫣的購買請求。
他們認為外界的反季節蔬菜違背自然生長規律,且存在大量的化學藥物,是“不乾淨”的,他們寧願不吃,也不會碰這種蔬菜。
無奈之下,石嫣只能和農場眾人在一起吃了一個月的儲備蔬菜罐頭。
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次“衝擊”,地升農場的“誠信”、“負責”更是讓石嫣深有感觸。
地升農場採用的CSA(社群支援農業),是農民和社群市民建立起直接聯絡,消費者預訂有機食品,農民種植送貨上門。
因此,又一次收穫季,地升農場把一批蘆筍裝填在箱中運送出去,中途他們得知蘆筍因天氣驟然變冷,出現了受凍變色的情況。
面對這種局面,農場沒有推託,對已經送貨的家庭一一打電話道歉,說明情況。
然後他們換一批完好未受凍的蘆筍,重新裝填發出去。
“誠信是最高的原則,也是最低的底線,共享成員只有信任農場,農場的經營才可能繼續。”這是石嫣在其中收穫的一個道理。
無論農作上如何受累吃苦,石嫣的生活依舊是快樂且有意義的。
她在地升農場待的半年,讓她得以深入瞭解並接觸CSA概念與流程。
她開始考慮這一模式在中國推行的可行性,石嫣知道,CSA模式在中國的路並不好走。
種地新模式
與中國傳統消費觀念“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錢貨兩訖”不同,CSA需要消費者率先支付費用給農民,然後農民再從事生產。
因此,CSA更講究農民與社群雙方共同承擔糧食生產風險。
石嫣知道,CSA若在中國推廣,僅消費觀,就會引起中國消費者的反感。但CSA中的核心概念,著實令石嫣念念不釋。
“糧食安全”、“生態農業”以及“相互信任”是維持CSA的核心。
若是可以推廣這種模式,不僅可以達成農民與社群的雙贏,更能促進生態系統的良好迴圈,實現“永續農業”。
另一方面,CSA還能解決農民種出的的糧食被低價處理的尷尬場景,從而留住青年迴歸農業,實現農村、鄉鎮與城市的良好協作、共同發展。
石嫣左思右想,還是決定在中國推廣CSA模式。一件事若是連做都不做,就因為預測到風險而放棄,又怎麼有臉提自己的抱負。
她若是沒有開始的勇氣,又何談以後?
石嫣瘋狂吸收著農場經營知識,學習CSA(社群支援農業)的相關概念。
回到中國後她就開始著手CSA農場一事,2009年,她就在導師溫鐵軍的幫助下創辦了小毛驢市民農園,這也是中國第一個CSA農場。
雖然在創立農場之前,石嫣就考慮過可能遇到的風險與阻礙,但實際遠遠比她想的要更加困難。
首先是來自家人朋友的不理解,他們認為石嫣太瘋狂了。
憑藉著她的學歷和經歷,大多數的科研機構和公司她都可以去。從此以後做個光鮮亮麗的都市麗人亦或受人尊敬的科研人員,不是更好嗎?
結果她,頭頂著清華大學博士後的光環,卻選擇回到農村,種地!不敢相信。
但任由他們說也說了,罵也罵了,石嫣愣是拗著一股勁,非得要種地。只有她的男朋友程存旺,默默辭掉工作,陪著她走進農場。
來自家人朋友的反對,暫時可以拋之腦後,來自周圍農民以及工作人員方面的不信任,卻讓石嫣頭疼不已。
有機生產拋棄大多數機械化操作,講究農戶精心照料,對人力的需求更多,但石嫣農場人員招募卻屢屢碰壁。
小毛驢農園周圍農戶認為她雖然頂著名校光環,但仍是沒有種過地的,只會“嘴上叭叭”,亂指揮。
因此,他們並不願意去石嫣的農場工作。
另一方面,則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對農民的“蔑視”,“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大多數人的普遍訴求,脫離農業,則是許多人的追求。
石嫣好不容易招來的工作人員,還沒做多久,就被父母找上門,斥責:“你就是去城裡的建築工地,也比待這裡好。”
“我當了一輩子農民了,送你出去上大學,就是為了不讓你當農民。”
這類話語不絕於耳。面對著眾人的質疑,石嫣只是收拾家當,直接住進村中。
她知道,行動就是最好的解釋。
她直接下地幹活,累得汗流浹背,從不見一句抱怨。有的農民種植過程出現問題,她更是憑藉所學知識與經驗,幫助他們提出解決辦法。
久而久之,周圍農戶對石嫣的看法漸漸改變,他們紛紛加入石嫣的小毛驢市民農園。
石嫣初步解決農園工作人員不足的情況。但石嫣要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市場方面,始終難以開啟。
即使她身上的名校光環再重,也不足以彌補這個模式的“不成熟”,起初,農場會員只有50多戶。
主要原因在於有機蔬菜的價格還有供需兩端之間的不信任。
有機蔬菜價格太貴。超市中一顆紫甘藍賣3元左右,從石嫣農場出來的紫甘藍卻要20元一顆。
超市中兩三塊錢就能買到一斤大米,而石嫣農場出來的大米卻要20多元一斤。
CSA模式下的有機蔬菜比普通農戶出產的蔬菜價格要貴上太多太多,許多人都無法接受。
好不容易有看重石嫣所說的“綠色無公害”,卻又在看到石嫣出示的蔬果模樣後,望而卻步。
太醜了,而且味道也稱不上“一騎絕塵”的美味。
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對有機蔬菜存在誤解,認為這種經過農戶精心照料的蔬菜一定更大、更脆、更甜,同時也更加好看。
面對這等情況,石嫣只能解釋,這是一個誤區,因為少了很多藥物限制和藥物催生,有機蔬菜的“長相”反而更容易千奇百怪。
至於價格方面,石嫣仍是無可奈何:“人們更傾向於買廉價的食品,而追求價格不菲的名牌服飾。”
即使如此,她仍是不放棄對外講說,宣講有機蔬菜、CSA模式的可行性。
在農業步入商品資本時代後,人們看似“便宜”的購買價格,並不足以證明蔬果的安全性。
“食物是藥”,是她始終如一的態度。
同時,CSA供給方在生產有機蔬果過程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導致成本上升後有機蔬菜價格難以下調,仍是一個長期改進的過程。
即使如此,石嫣卻可以堅定向外承諾,必將遵守CSA模式中的“誠信”、“負責”理念,讓所有加入其中的農園會員,享受完完全全純天然、無公害的蔬菜。
有一次,田裡出現了許多害蟲,一個工作人員為了省事,選擇噴灑藥物除蟲。
這件事被石嫣得知,她當即下命令,把那一塊田中的所有農作物全給拔除。
有人偷偷笑話石嫣,說她好傻,反正那些消費者又不知道她具體怎麼種植的,偷偷用點也沒人知道。
石嫣卻不管他們如何嘲笑,她若顧忌那點投入,想多賺錢,當初乾脆不入這行,去找個公司不是更好。
CSA模式講究的正是“相互信任”,她不能讓這塊招牌砸在自己手裡。
正是因此,石嫣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逐漸打開了市場。農場會員也從第一年的50戶到現在的1000多戶,她的年收入更是超過800萬。
石嫣的CSA模式農場越做越大,她更是在2012年時,創辦了分享收穫(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闢新的分享收穫農場。
她得以擁有更大的平臺去宣講、推廣CSA模式。
但是石嫣從未想過要“壟斷”這一事。
她創辦的分享收穫電商平臺,不僅僅售賣他們自己的有機食品,全國各地凡是透過考察與檢測的有機糧食,都可以放在這一平臺售賣。
石嫣的分享收穫平臺,還承接政府及一些研究機構的農業課題,為在農業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支援。
趨勢
2017年,中央一號檔案中提出“建立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連線”,這一句話,不僅有著包括石嫣在內的諸多農人的實踐經歷,更是大勢所趨。
讓人民吃得飽,吃得好,始終是領導者對民眾最樸實的期待與願望。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村農民發展,更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精細化生產下的農村農民與城鎮居民之間相互協作,相互信任,也是促進城鄉共同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的有力措施。
這也是石嫣自己的真切的希望,是她始終努力的方向。
她的辛苦獲得外界的認可,早在2016年,就獲得“全球青年領袖”的榮譽。
從2008年4月18日,到地升農場專門研究一種新型農場經營模式。
到今天受到廣泛的支援與關注,石嫣對種地“新模式”的經營研究已有13年。
20多萬戶的家庭、20多萬畝土地農民受她影響,開始信任並自主向外宣傳“生態農業”模式。
“食在當地,食在當季”不再只是宣言。
走進石嫣的分享收穫農場,在農場大門處矗立著一個牌子:“農,為天下之本”。
這是她對自己對人們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