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第一年,有一個男孩在奧地利維也納誕生了,他的名字叫做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熟悉物理的同學們聽到這個名字應該會會心一笑,沒錯,他就是那個發明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與提出泡利矩陣的物理學家泡利。
沃爾夫岡·泡利,圖源維基百科
1900年,泡利出生在一個奧地利的書香門第,父親約瑟夫是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化學教授。受家庭氛圍影響,泡利從小就對物理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1918年,初中畢業的泡利帶著父親的介紹信去拜訪了當時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蘇末菲,懇求對方讓自己成為他的研究生。作為當時在慕尼黑大學任教、並且在物理界已經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蘇末菲,同意了泡利的請求,給了泡利施展才華的機會。
同年,泡利發表了一篇關於引力場中能量分量問題的論文,彼時只有18歲的他,開始在物理學界初露鋒芒。但受限於時代背景,泡利的成長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摸索過程。
1925年前的物理界,物理學的研究因為種種概念上的困惑而受阻,各種悖論打亂了前進的步伐,例如波粒二象性的干擾和束縛。
1925年之後,由於理論物理家對量子領域中的奇特概念習以為常,大家開始向新的領域展開探索,並構建與這些奇特概念相匹配的新物理。
也就是在這一年,25歲的泡利提出了震撼整個物理學界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在世界物理的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毒舌天才的進擊
作為公認的天才,泡利看待問題非常犀利,這可能也是他說話非常毒舌的一個原因。
有一次,泡利的同事拿來一篇質量不高的文稿尋求他的意見,泡利則回覆:“我不在乎你想問題的速度,但我絕不贊成你發文章的速度比你想問題還要快。”在批評同事浮躁敷衍的同時,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當然,泡利的毒舌並不對針對某個人,他對待所有同事都“一視同仁”。
又一次,泡利想去一個地方,但不知道怎麼走,好心的同事告訴了他。幾天後,同事問他那天是否準確找到了位置,誰知泡利不僅沒有表示感謝,反而嘲諷對方只有在不談論物理的時候才能有如此清晰的思路。
他也曾在和蘇聯理論物理學家朗道爭論時批評對方表述含混不清,“讓人既不知道哪些是有意義的,又不知道哪些是無意義的。”
你以為這是泡利成名後的傲慢?其實泡利的毒舌是他自帶的屬性,求學之時他就曾懟過愛因斯坦,在對方報告演講時,就曾當面“誇獎”對方:”愛因斯坦先生講的話還不算太笨。”
神奇的“泡利效應”
泡利不僅是“懟人大師”,同時也是一名“實驗室殺手”。
據說泡利出現在哪裡,那裡的實驗儀器就會發生故障,這種神奇的破壞體質,被大家戲稱為“泡利效應”。
據說在當時泡利做過實驗的實驗室裡曾有過這樣一條記錄:有一回泡利剛到實驗室,就引起了器械破壞、玻璃裝置破碎等一系列實驗室“災難”;還有一次泡利參加一個招待會,剛到現場,頭上的吊燈突然墜毀,由於滑輪卡殼,使得吊燈無法移動,大家笑稱這是“泡利效應”的必然結果。
泡利出現後一系列神奇的連鎖反應讓同行們紛紛和泡利“劃清界限”,其中物理學諾獎得主斯特恩特地下了“封殺令”,禁止泡利進入自己的實驗室。
因為有了這些前車之鑑,每次實驗室出事情,大家都會習慣性地調侃一句:是泡利來了嗎?
其中一次哥廷根大學物理實驗室的某個超貴測量裝置發生故障,研究所所長立即興奮地給泡利寫信:難得有一次出事和你無關。結果泡利回信說,自己那天正好搭乘火車經過哥廷根,還在站臺上站了一會兒~
泡利不相容原理
雖然坊間對泡利的評論多帶有些調侃的意味,但論及物理學上的成就,泡利是一位真正值得稱讚的物理學家,尤其是他提出的泡利不相容原理,為物理學的進步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沃爾夫岡·泡利,圖源維基百科
泡利不相容原理作為微觀粒子運動的基本規律之一,其觀點是:如果兩個電子的電子層、軌道的空間伸展方向和自旋狀況完全相同,那麼這兩個電子絕不可能存在於一個原子裡。
簡單點兒說,就是同一個量子態中不可能“容納”2個(及以上)相同狀態的電子。
圖源百科百科
這一原理衍生出了許多理論與應用,如:費米-狄拉克統計、確定同科電子原子態,也正是憑藉著這一偉大發現,泡利斬獲了194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瞭解了物理學大家泡利的故事,同學們是不是對泡利的不相容原理也多了一份親近?
END
稽核專家:朱廣思,北京科普作協會員。
來源:蝌蚪五線譜
編輯:牧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