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前些時候,教育部等八個部門釋出通知,決定對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動手”,計劃在2年時間內所有“公參民”義務教育全部轉公辦或者停辦,同時壓縮其餘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規模,目標是將來各省份的民辦初中小學在校生人數佔義務教育的比重將降至5%以下。
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過去這些年,“公參民”辦學模式方興未艾,在解決教育資源緊缺問題的同時,也像校外培訓機構那樣,造成了本該屬於公共資源的教育逐漸資本化,使教育資源的嚴重失衡。這些“公參民”學校既有公辦學校的資源,又有雄厚的資金,並且不受約束,透過招生掐尖、跨區招生等吸收優質生源以及挖公辦學校優秀教師等手段,嚴重稀釋了公辦學校的生源和師資,導致公辦學校教育質量嚴重下降。
同時這類學校的存在,也推高了當地的房價以及家庭直接的教育支出,給學生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這種“公參民”的辦學模式無疑是畸形的、有悖於教育公平的,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起來,終於能力發展更加全面、公平的公辦學校了,“公參民”畸形的辦學模式也理所當然的將退出歷史舞臺。
“民轉公”,對學校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轉變,但民辦學校的老師們對此則表示十分擔憂:學校“民轉公”後自己的身份如何變更?是不是也會像教育培訓機構的那些老師一樣,面臨失業或者被迫轉行了?不用擔心,教育部門早已做好了安排。
“民轉公”後民辦學校老師的身份如何轉變?教育部:有5種出路
第一,那些符合公辦資質的民辦教師,可以重新評定等級,考核通過後即可進入編制內,與其他公辦教師一樣享有職稱和級別的待遇。
第二,那些沒有在體制內的民辦教師,可以參加政府組織的統一考試,符合條件的可以留在公辦學校任教,但是沒有編制,工資、待遇和職稱等方面也要重新確認。
第三,那些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已經繳滿15年養老保險的民辦教師,可以辦理提前退休,提前享受晚年生活。
第四,那些以上三種情況都不達標的年輕民辦教師,相關部門會安排免費帶薪培訓一年,考核透過之後即可繼續教學。
第五,那些經過一系列的培訓和考試還是不合格的民辦教師,基本上就不適合當教師了,需要另謀發展,不過可以獲得一定的補充。
總的來說,教育部的處理方案還是很全面的,把所有的民辦教師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讓熱愛教育事業、適合教書育人的老師們能夠繼續在教師崗位上發光發熱,對不適合從事教育事業的老師也有相應的補償。
其實換一個角度去想,學校雖然“民轉公”了,但對教師的需求卻不會大量減少,所以只要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完全沒有必要擔心會被淘汰。畢竟“民轉公”學校與教育培訓機構不一樣,再怎麼變都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民轉公”對於廣大家長和學生而言,更加是一件好事,因為教育資源會更加均衡,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在各方面條件都比較一致的學校裡學習,“起跑線”的差異更加小。而剩餘的可以繼續辦學的部分私立學校,也會越來越好,家長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也會更加放心,當然學費也會更高。
對於“公參民”義務教育學校2年內完成轉設,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