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軍閥混戰的亂世歲月裡,“山西王”閻錫山絕對是顯赫一時的人物。
雄霸晉地四十餘載的他,也曾經享受過呼風喚雨、錦衣玉食的生活。
可是,這位曾經聲震山西的軍閥,卻度過了極為清淡淒冷的晚年生活,身邊無一子半女侍奉在側不說,連原配發妻都和他分居多年。
不僅如此,閻錫山還由於曾經反對過蔣經國接班,而遭到了國民黨的多年軟禁。從1953年起,閻錫山的各種活動均受到了嚴格限制,甚至每次想要離家外出,都要提前給總統府“打報告”。
孤身一人、行動不便,那麼,日漸老邁的閻錫山,究竟度過了一個怎樣的晚年呢……
一、成為傀儡,“山西王”逃亡臺灣
作為過去的“山西王”,閻錫山也曾經被蔣介石列入過暗殺名單當中。
當時正值北伐戰爭結束,國民黨轉而將矛頭對準了地方力量,準備“削藩”。
在馮玉祥和蔣介石之間,閻錫山最終選擇了力量強大的蔣介石。
然而,蔣介石在解決掉西北軍閥馮玉祥後,轉頭開始準備對付他這位“山西王”,在閻錫山來到國民黨內後,對他的職務和權力進行了種種限制。
頓感不妙的閻錫山轉頭又去和馮玉祥痛哭流涕地“求饒”。
甚至提出了和馮玉祥“聯合反蔣”的計劃——讓閻錫山沒想到的是,這些話轉頭就被傳進了蔣介石的耳朵裡,也讓蔣介石頓時對這位“山西王”起了殺心。
儘管在這之後,由於種種原因,蔣介石放棄了對閻錫山的暗殺。
但是對於這位“山西王”的懷疑和警惕,卻自此深埋在了蔣介石的心中。
在抗戰結束後,閻錫山再次返回太原,重新鞏固自己“山西王”的地位。
然而好景不長,1949年3月,解放軍兵臨太原城下。
閻錫山一邊主動給來自美國的記者展露自己早已備好的一副棺材、以及上百瓶的毒藥,宣稱自己“一定和太原城共存亡”,一邊在私下裡反覆三次給國民黨駐山西辦事處發電,要求對方“動用關係,想方設法地將自己調出太原”——極度自私的閻錫山,最終還是為了保命而放棄了權力和家鄉。
當時的蔣介石已經主動“下野”,國民黨代理行使總統職權的正是李宗仁。
在閻錫山的再三“請求”下,李宗仁以“商討國共和談問題”為藉口,將閻錫山從山西調來了南京;
隨後,閻錫山跟著國民政府一路狼狽逃到了上海,後又去往了廣州。
1949年6月,閻錫山被任命為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
而這份看似風光的任命背後,其實是蔣介石和李宗仁“互相對抗”的結果:
當時的李宗仁並不看好閻錫山,而閻錫山的本領也不足以支撐國民黨的敗局;蔣介石將閻錫山推上臺真正目的,一是用閻錫山平衡李宗仁的勢力,二是想要借閻錫山之口,達到讓自己重新走馬上任的目的。
深明原因的閻錫山在上任後,很快就聯合李宗仁一起擬寫了邀請蔣介石“蒞穩主政”的電稿,將蔣介石重新“扶”了出來。
只是,閻錫山這樣大費氣力地跟隨蔣介石,卻仍然只是一個“傀儡”。
儘管蔣介石許給他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兩大職位,可是實際上,閻錫山根本調不動一兵一卒。
平時的軍事部署,也多由蔣介石的嫡系顧祝同直接向蔣介石請示,閻錫山身居高位,卻早已經被徹底架空。
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氣勢如虹地解放全中國,閻錫山先是跟隨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後又從重慶前往成都,最終節節敗退、落荒而逃到了臺灣。
而作為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閻錫山在跟隨蔣介石等人離開成都時,竟然已經淪落到站在機場入口處、負責分發登機票,可見其當時的權勢已經跌落至何等地步!
二、自建窯洞的清冷“田園”生活
1949年12月8日,閻錫山跟隨蔣介石等人一起逃往臺灣。
在離開前,迷信的閻錫山在秘書長賈景德的陪伴下,前往成都的青羊宮求了一簽。
結果簽上赫然寫著:“山外青山樓外樓,前程越險越清幽。武侯談笑祁山下,羽扇綸巾萬古留。”
閻錫山讀了兩遍籤文,明白自己這是一輩子要當“臣”了,不由得嘆了口氣,黯然離開了成都。
抵達臺灣不久,蔣介石重新上臺,閻錫山藉口“中樞有主”,申請辭職。
3月15日,閻錫山在臺北進行完新舊內閣交接儀式之後,行政院還專門為閻錫山舉辦了一個小型的歡送會。
一群人聚在一起談笑風生,給足了閻錫山這個僅僅在任九個月的“傀儡”最後的面子。
在卸任後,閻錫山原本計劃和夫人徐竹青一起前往美國。
然而蔣介石卻找藉口將閻錫山的出國計劃駁回了;此後直到逝世,閻錫山都再也沒能離開臺灣這個小島。
無法離開臺灣的閻錫山先是在麗水街八號獨居了一段時間。
而後,他看上了陽明山脈上菁山裡的一塊荒草萋萋的荒地,便把這塊地買了下來。
在原有的幾棟破房的基礎上,自己改建了一座茅草房,還為之起名為“菁山草廬”;除此之外,閻錫山還在房子後面搞了一大片農場,過起了遠離臺北市內、自給自足的清冷生活。
也不知是對於自己在山西時大權在握感覺的懷念,還是單純對於故鄉的思念。
在住了一段時間後,閻錫山還依照山西傳統窯洞的樣子,在農場旁邊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個新型的“窯洞”。
並且親自將其取名為“種能洞”——對於“種能”一詞,閻錫山解釋道:“我向以種能觀察宇宙,為配合我的宇宙觀而名之。”
儘管從表面上看起來,這樣的田園生活頗為悠閒。
然而實際上,“菁山草廬”的位置由於荒廢多年,既沒有政府修路,更沒有通水通電。
閻錫山需要自己蓋房、挖井、種田不說,還要面臨臺灣每逢七、八月必定來襲的颱風,可謂是困難重重;
直到後來,“種能洞”建成,蔣介石夫婦和陳納德夫婦先後到訪,並且贈送給了閻錫山一個汽油發電機和一部電話,閻錫山這才偶爾和外界有了聯絡。
在當時,總統府每個月給閻錫山發放的薪金不過四千餘臺幣,閻錫山卻需要養活一大家子,生活往往“月光”。
獨居的閻錫山便經常吃得十分清淡,幾碟小菜,一碗清粥,一個饅頭,往往就組成他的一餐。
除了居住的地方,閻錫山自掏腰包,還在臺北的圓山上建了一座紀念堂,裡面供奉的正是當年解放軍解放太原時閻錫山那些自殺的部屬們。
這背後,其實還有段“隱情”:
當時,閻錫山早已經做好了飛往南京、一去不返的準備。
然而在表面上,閻錫山卻義正詞嚴地對自己的部屬說,當談判結束後,自己一定會回到山西,“誓和太原共存亡”;
同時,閻錫山還希望部屬們學習古代人的精神,如若太原城破,就就地自殺,以“取義成仁”。
讓閻錫山沒想到的是,當太原被解放的時候,他那些愚忠的部下們大多真的飲毒自盡。
而毒藥的來源,正是閻錫山展示給美國記者的那數百瓶毒藥。
由於這樣的愚忠被臺灣的國民政府後來篡改成了“有情有義五百完人”的故事,所以閻錫山所造的這個紀念堂,也在臺灣被稱為“五百完人塚”。
只不過,由於因為心存“愧疚”,在紀念堂竣工後,閻錫山僅僅去過一次,便再也沒有去過了……
三,反對蔣經國,閻錫山造到“軟禁”
50年代初期,蔣經國開始在國民政府行政院內擔任總政治部主任一職。
這次一提拔,被不少人看成是蔣介石的有意為之,是在為百年之後的蔣經國接班而鋪路。
然而,閻錫山卻對蔣經國的接班持反對態度。
他在得知訊息後,不甚高興地評論道:“中國數千年來政治經濟上的病根,在家天下政權私有……傳賢的制度變為傳子,把一個增進人類幸福的政治設施,變成了人類悲慘的表演。”
這樣的評論傳到蔣介石耳朵裡後,猜忌心越來越重的蔣介石不由得大怒,讓閻錫山的秘書長賈景德警告閻錫山:“少發些泛泛之論。”
不僅僅是警告,在此之後,閻錫山開始了他在陽明山上的“軟禁”歲月。
只要想要離開“菁山草廬”,閻錫山都必須給總統府打報告,經過批准才可成行。
由於這個原因,閻錫山在草廬和窯洞中閉門不出的時間越來越長。
早先,閻錫山的舊部邀請他去美國參加會議,幫忙“壯大聲勢”,然而蔣介石始終未允;
除此之外,閻錫山想要出國探望兒孫的請求也被盡數駁回。
從1953年到去世,閻錫山離開陽明山的各種報告,總統府一共就批准了四次:
一次是楊愛源的病重,閻錫山前往醫院探望;隨後,閻錫山又被批准參加了楊愛源的葬禮;未過一年,閻錫山又因徐永昌的病重及葬禮再次出門。
除此之外,閻錫山在陽明山上足不出戶,度過了極為規律的歲月:
每日早七點,閻錫山準時起床,午飯後小憩兩個小時,晚飯後繞著山頭步行數十分鐘,晚上十點入睡。
白天,閻錫山偶爾和舊部或者一些學者們開會,有時候碰上他的侄兒來訪、或者子女從海外回臺探親,也會陪著閻錫山住上一段時間;
而在剩餘的其他大部分獨居歲月裡,閻錫山都在伏案閱讀、寫作,並且在這段時間裡留下了不少著作。
不過,由於他對於蔣經國的反對,因此,在“蔣家王朝”當道的時候,閻錫山的大部分文章都被批判為“不符合三民主義”,從而禁止出版流傳。
在閻錫山的著作當中,也確實有不少他直到晚年才“頓悟”的內容,還寫出了他認為的“國民黨失敗原因”:
“失敗不是兵力不夠,是政略不夠,……共黨以明擊暗、以大吃小的戰術,是超歷史的做法。”
可惜的是,這位曾經的“山西王”早已經邁入了垂暮之年,這樣的頓悟,實在是晚了一些。
四,有妻有妾,他卻獨居至死
上文中提到,閻錫山在陽明山的草廬裡始終是獨居狀態。
其實,對閻錫山有點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閻錫山有兩個老婆,一個是正妻徐竹青,另一個則是小妾,徐蘭森。
其實,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對於不少地方軍閥來說,三妻四妾往往是常事。然而,閻錫山卻並不是個好色之徒,在娶了正妻徐竹青之後,閻錫山和徐竹青曾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夫妻和睦的歲月。
可惜的是,徐竹青由於身體原因無法生育。
在得知這個訊息後,在閻父的威逼利誘下,閻錫山又納了一個原本姓許的姑娘。
而按照當地習俗,這個許姑娘在嫁進閻家後,就拜了徐竹青的父親為乾爹,改姓為徐,和徐竹青以姐妹相稱。
在當時的半封建社會里,這樣的事情並不足為奇。
儘管後來徐蘭森為閻錫山生下了五個兒子。
然而,為了抬高正妻徐竹青,閻錫山要求所有的孩子們都管徐竹青叫媽,而管徐蘭森為姨。
這樣姊妹和睦的歲月一直持續到了1928年。
閻錫山前往大連,徐蘭森相隨在側,而徐竹青卻留在了山西。
沒想到,等到閻錫山返回山西,孩子們已經開始管徐蘭森叫媽媽。
這讓原本就因為“無所生”而有些自卑敏感的徐竹青十分難以接受,跑去和閻錫山大鬧了一場——自此以後,徐竹青就開始了和閻錫山的分居生活,哪怕後來,徐蘭森因病早亡,徐竹青都沒有再和閻錫山共居一室。
在閻錫山搬到“菁山草廬”後,徐竹青也搬到了陽明山的附近。
夫妻兩人相距十餘里,儘管還會互有來往,卻再也沒有住在一起了。
1960年5月,閻錫山照例在晚飯後散步散心。
然而,天黑路滑,78歲高齡的閻錫山失足摔了一跤,磕到了腿,只得在家靜養。
禍不單行,不過十幾天,陽明山上驟然降溫,腿腳不便的閻錫山又染上了感冒。
這一次的感冒引發了閻錫山本來就不太好的心臟病。
直到5月23日上午,前來探望老人的家人發現閻錫山病倒在床上,趕忙將他送往了醫院。
可是,在抵達醫院不到一個小時,閻錫山就因為急性肺炎和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在臺大醫院撒手人寰,享年78歲。
在閻錫山還清醒的時候,他就給家人和舊部囑託了七句遺言:
一、喪事宜儉不宜奢;二、來賓送來的輓聯可收,但不得收挽幛;三、靈前供無花之花木;四、死後早日出殯不作久停;五、不要過於悲痛放聲大哭;六、墓碑上刻日記第100段和第128段;七、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的《補心靈》一遍。
不過,在閻錫山逝後,國民黨內部還是為他舉辦了簡單卻不失隆重的葬禮。
連蔣介石都專程前來致哀,送上了一個寫著“愴懷老勳”的悼匾。
在葬禮後,閻錫山被下葬在了陽明山的七星山上、一個他早就選好的墓地中。
墓碑的朝向,正是大陸山西老家的方向。
這個“山西王”,至死都在牽掛著那個生他養他、又讓他享受了權力和榮耀的地方……
五,結語
回望閻錫山的一生,不難發現他始終奉行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字哲學。
只是,這樣圓滑保全,卻讓他最終一無所有。
如果能夠回溯時間,或許閻錫山知道自己下半生會被囚禁在臺灣島的小小山中的話,會選擇在解放軍兵臨太原時率兵投降。
這樣,在風燭殘年的時刻,他心中的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或許也能釋解。
可惜,沒有如果。
在他決定和蔣介石、和國民黨離開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踏錯了第一步,而後步步錯,讓他只能在墓裡遠望、思念著他的家鄉。
如今,海峽兩岸人民對於祖國統一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
那些和故鄉分別多年的遊子們,也無時無刻地盼望著臺灣能夠真正迴歸祖國的懷抱。
這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心聲,也是我們每一個處在和平新時代的青年人,應該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