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梵淨山是世界自然遺產地,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貴州銅仁在加大保護力度的同時,利用梵淨山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遊、打造綠色產業體系,蹚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綠色致富路。
在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控中心,從牆面大屏上可以看到,保護區內的梵淨山景區人頭攢動。突然,紅外熱成像防火系統閃爍出數個白色光點,似乎還在移動。
“不是火情,這可是寶貝。”面對記者的疑惑,管理局副局長雷孝平滿臉喜色,他一眼就認出,有群黔金絲猴闖進了監控範圍。
梵淨山地處貴州銅仁市的江口縣、松桃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交界處,為武陵山脈的主峰,儲存著中亞熱帶孤島山嶽生態系統和顯著的生物多樣性。2018年,梵淨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梵淨山景區也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守護動植物基因庫
梵淨山不止有黔金絲猴,還生活著7000餘種野生動植物,是名副其實的動植物基因庫。為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銅仁市於2018年出臺《銅仁市梵淨山保護條例》,對梵淨山保護與管理進行立法規範,將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的部分割槽域一併納入保護管理範圍。
“凡是對生態環境保護可能有影響的行為,一律嚴格管控。”雷孝平介紹,保護區面積較大,為了對區域內動植物進行全方位保護,保護區管理局形成了與江口、松桃、印江三縣及銅仁市直部門協作聯動的工作格局,不僅建立起100餘人的管護隊伍,還透過設定紅外相機和影片監控點,對生態調查、森林防火、打擊盜伐盜獵和建設活動審批等實現一體化管理。
在梵淨山野生動物救助中心,飼養員楊勝記告訴記者,近3年來,中心共救助黔金絲猴、猴面鷹等動物130只。人類干擾減少,為梵淨山的野生動植物騰出了更廣闊的休養生息空間,監控攝像頭時常可以捕捉到珍稀物種的影像。
生態旅遊帶動經濟發展
獨特的地質構造和氣候環境,讓梵淨山成為眾多珍稀動植物的繁衍棲息地,也造就了這裡的怪石、奇樹、天風、雲海等景觀。特別是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地以後,梵淨山名聲大振,引得八方遊客接踵而至。
梵淨山腳下的寨沙侗寨曾是個典型的貧困山村,到2010年人均純收入還不足2000元,老鄉們只能靠乾點農活養家餬口,也會有人偷偷進山砍樹或打獵來換點錢花。梵淨山周邊有7個鄉鎮22個行政村,涉及2萬餘人。如何在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之間取得平衡?
銅仁市副市長葉棟槺介紹,為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銅仁市選擇充分利用梵淨山生態資源的優勢發展生態旅遊,以生態旅遊反哺生態資源保護,以生態旅遊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景區根據環境承受能力,將每天的遊客量控制在一定範圍,實行網上預約購票。當地政府在把保護區核心區居民全部遷出的同時,在實驗區適度開發鄉村旅遊,為周邊群眾創造更多增收機會。從2011年開始,當地依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文化旅遊資源,將寨沙侗寨逐步打造成具有民俗、民宿、餐飲、實景演出等多元素的原生態旅遊目的地。
“許多遊客從梵淨山下來後就直奔寨子,住民宿、吃農家菜,再體驗一把侗族篝火晚會,節假日得提前半個月才能訂到房。”在寨沙侗寨,夏用發把老宅改造成農家樂,每天忙到腳不沾地,開業一年就賺了數十萬元。
寨沙侗寨的成功轉型,對周邊村寨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湧現出雲舍村、魚良溪村等一批鄉村旅遊景點叢集。目前,在梵淨山景區周邊,有1200多名村民直接從事餐飲、住宿、表演等旅遊服務,間接帶動萬餘人透過參與旅遊產業實現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蹚出一條致富路
抹茶咖啡、抹茶蛋糕、抹茶麵條、抹茶洗面奶……銅仁種茶歷史悠久,自古就是名茶產地,而從單一飲品到抹茶深加工產品的突破,才是最近幾年的事。
蒸汽殺青、快速冷卻、莖葉分離,在位於江口縣的貴州銅仁貴茶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全自動化抹茶精深加工裝置正在緊張執行,新鮮的茶葉片經過數十道工序,最終變成超微細粉。2017年5月,貴茶集團選址江口縣投建產業園,短短几年,便成長為國內知名抹茶生產企業,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各地,還出口至10餘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銅仁市規劃建設抹茶原料基地10.29萬畝,形成年產4000噸的抹茶生產規模,帶動1.2萬茶農人均增收3000多元。
梵淨山森林覆蓋率極高,生長著上百種可食用優良野生菌,為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種質資源。透過發展梵淨山野生食用菌相關產業,銅仁市構建了以木耳、香菇等五大單品為重點的食用菌全產業鏈。今年上半年,全市食用菌累計種植規模達5.58億棒,實現產值22.06億元。
如今,“梵淨山珍·健康養生”已成為具有地域特色優勢的綠色農產品公用品牌,銅仁市已經逐步形成了以茶、油茶、食用菌、禽蛋和中藥材等為主的綠色產業體系,為梵淨山周邊百姓蹚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致富路。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1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