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面積為28748平方公里,人口285 萬,伊斯蘭教是第一大宗教,是歐洲佔比最高的國家,但這裡的穆斯林和中東國家的大不相同,她們沒有戴頭巾的,部分人還抽菸喝酒。經濟主要以農牧業為主,義大利是該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位於首都地拉那的國家博物館,整座建築有五層,門口上方有塊巨大的牌子,上面的畫風把人拉回了上個世紀。
城市的道路除了主幹道是瀝青的外,其他大多數是用石頭鋪成的,石頭的好處就是經久耐用,鋪一次用個幾百年也壞不了,省錢省事。雙頭鷹國旗隨處可見。
即便是主幹道也不全是瀝青的,比如下面這段也都是石頭板子的,據當地人講,這是為了限制車速,因為這種路,車速一快,非常顛簸。
標誌性建築之一——豎石樓,該樓沒用一塊磚,全是用的石頭,阿爾巴尼亞最多的就是山和石頭。
邊境小城科爾察,東正教是這裡的主要信仰,下圖的復活大教堂是歐洲第三大東正教堂,其他兩座都在俄羅斯。
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和俄羅斯的東正教堂風格差不多。
在阿爾巴尼亞隨處可見狗和貓,大多數不拴繩子,不要隨便招惹它們。
地下博物館的門口雕塑,一身戎裝,頭戴防毒面具。
通向地下博物館的地道。
首先看到的是博物館內的大炮,這可不是模型,都是真傢伙,因為這裡曾經是武器庫,東歐劇變後,才成為博物館。
在地堡發現一個大箱子,上面居然寫有中文,關於原因不難理解,畢竟以前好的穿一條褲子。
地拉那街頭的特色座椅,同樣也是大石頭的。
除了石頭的,也有現代高科技的,比如下面這種,配有免費WIFI和充電插口。
一群身穿民族服飾的阿爾巴尼亞人,頭頂上的尖頂白帽子特別上鏡,跟斯拉夫人的服裝有些類似,但他們的祖先並不是斯拉夫人。
看到下面這個不要以為是一個工地,那些架子也不是腳手架,而是一座主體建築,由日本設計師設計,取名叫雲端。
不管在外邊還是到裡面,真看不出該建築的意義在那裡,但當地人卻非常自豪的說,這是自由和民主的象徵,在他們眼裡這就是阿爾巴尼亞版的自由女神像。
居民的市井生活,各方面跟義大利十分相似,只是這裡的物價比較低,可以做到十元吃飽,二十元吃好。
郊區的私人住宅,不同於其他西方國家的房子出來就是大馬路,這裡通常都會帶個院子。
理髮店的託尼,他們給男士理髮一把推子就搞定,很少能用到剪刀。牆上的國旗特別顯眼。
一群漁民,用這樣的船就可以打到很多魚,在碼頭就可以交易,這裡的漁船碼頭感覺跟遊樂場差不多。
椰棗在中東常見,在阿爾巴尼亞也有,只是這裡椰棗樹又矮又粗,果實口感不如中東沙漠國家的好。
地拉那大學正門,門口是個廣場,不知為何,學校裡的燈光喜歡用藍色格調。
羊肉羊奶是當地人的最愛,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和羊有關的食品,這裡的羊肉主要以綿羊為主,吃起來沒什麼羶味,不如國內的好吃。
古羅馬遺址,除了石頭還是石頭,沒啥特別的,歷史上這裡是古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他們製作的葡萄酒,喜歡用這樣的瓶子裝,喝酒也不一定用高腳杯,普通的玻璃杯一樣,沒那麼多的講究。
腳踏車停車場,摩托車也可以停,但好像有些人不願意停在裡面。
外號“金字塔”的建築,被稱為未完工的世紀建築。
一條有東方韻味的商業步行街,只是建築有東方特色,裡面賣的東西大都是本地手工藝品,其中以地毯最多。
下圖是阿爾巴尼亞版的趵突泉,因為湧出的泉水呈藍色,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藍眼,裡面的水可以直接飲用。
都拉斯市依山而建,被河流分成東西兩部分,人口僅有11萬。
一家奇葩的店鋪,就這門口的裝修風格,讓人看一次就終生難忘,特別是在夜晚看到。
阿爾巴尼亞的海邊顏色就兩種,一種是藍色的大海,一種是白色的沙子,有意思的是這裡的沙子粒都很大,很難找到一處軟綿綿的細沙。
每年的六月份,阿爾巴尼亞全國大小城市舉辦選美比賽,總決賽在首都地拉那進行。
當地建築工人一天只上7個小時的班,粉刷下圖中的牆體,一般需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首都市中心的廣場,廣場上到處是志願者,這些志願者是自發的,沒有工資,純粹是為了體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