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抗戰勝利到重慶談判,蔣介石根本沒把“土裡土氣”的毛澤東放在眼裡,但是僅僅時隔不到兩年,毛澤東竟能有效地指揮著他的軍隊,在中國的戰場上與國民黨軍對抗。這一點,蔣介石感覺很不可思議。
這次,蔣介石放下架子秘密到延安,他以一種自嘲的語氣對學生說:兩年前,我邀請毛澤東到了重慶,今天我來到延安回訪,可惜的是毛澤東沒有邀請我,是我不請自來。
胡宗南佔領延安謊報戰功
解放戰爭進入1947年,表面上形勢對國民黨有利。國民黨在發動了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後,氣勢洶洶。同年3月1日,國防部參謀次長劉斐提出了一個“攻擊延安方案”,然而訊息早被胡宗南身邊的機要秘書熊向暉報告到了延安毛主席那裡。
3月13日,胡宗南率領15個旅共計14萬兵力大舉壓進延安。次日,在美軍觀察組撤離延安的當天,國民黨空軍調集上海、徐州、西安等地共計94架飛機,開始輪流分批轟炸延安。實際上,早在胡宗南進攻延安前,毛主席高瞻遠矚已經制定了對應之策。為了儲存有生力量,堅持更長期的發展。3月18日傍晚,毛主席等人悄然離開延安。
毛主席臨走的時候,不忘對身邊的警衛員幽默地說:“把房子打掃一下,檔案不要亂丟。帶不了的書籍可以留下來擺整齊,讓胡宗南的兵讀一點馬列主義也有好處。”所以說,留給胡宗南的實際上是一座空城。
可胡宗南依舊沉浸在佔領延安,向蔣介石報捷的美夢當中,3月18日晚,國民黨陳武將領經過多次鏖戰才率先抵近延安。但胡宗南命令他讓開大路,轉攻寶塔山,而由整編第1軍去摘取“光復延安”的殊榮。同時,他又要整編的第1軍的第1師率先攻入延安。胡宗南之所以這麼做,主要還是因為胡宗南就是從第1軍、第1師出來的。
胡宗南佔領延安後的第二天,蔣介石專門發來慶賀電報,電報是這樣寫的:
宗南老弟,將士用命,一舉攻克延安,功在黨國,雪我十餘年來之積憤,殊甚嘉賞,希即傳諭嘉獎,並將此役出力官兵報核,以憑獎敘。
這裡蔣介石說得“雪我十餘年來之積憤”,原來從1927年國共決裂開始,蔣介石就知道共產黨人已被逼進了山林和鄉村,尤其是1934年,國民黨軍透過5次大規模的“圍剿”佔領了共產黨人的首府——江西瑞金,迫使共軍經歷二萬五千里長徵,走向中國西部人煙稀少之地。10年間,毛主席與他的軍隊面臨險境,身處絕地的情報從未斷過。
古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蔣介石的眼裡,毛主席和他的軍隊就像生命力頑強的野草,怎麼鋤都鋤不掉,著實是棘手難辦之事。如今,想到毛主席“棄城而逃”,蔣介石的心情自然是無比地激動。
蔣介石是想看到實質性的“戰果”,胡宗南只好讓作戰參謀捏造虛假戰報,在給國防部的報告中,胡宗南稱:“斃敵俘敵5萬餘人,繳獲武器彈藥無數,詳細戰果正在清查中。”為了騙過前來採訪的記者團,胡宗南在延安周圍設了10座戰俘營,倉促中抓來500多個村民,又從自己部隊中挑出1500多人用來充數。至於槍支彈藥,胡宗南已經想好了辦法,他設立了一個戰績陳列室,裡面的“繳獲無數槍支彈藥”該如何填滿呢?
胡宗南親自下令:“儘量蒐集三八式和漢陽造的步槍送到戰績陳列室!”不過,他轉念一想,“蒐集來的武器彈藥數量勢必不多,與‘無數’相差甚遠!”
於是胡宗南又下令:“把警衛延安的地方部隊的武器也統統送來。”
據說,這次蒐集武器,直接動用了一個團的裝備。胡宗南的手下提醒道:“要是八路軍夜襲的話,那就麻煩大了。”
胡宗南心裡很緊張,不過表現卻很淡定,他說:“武器白天送到陳列館,晚上送回去。”
槍支彈藥的事情解決後,胡宗南感覺缺少了什麼?在身邊人的提醒下,他硬是弄出來一個假的共產黨高階將領。
據潛伏在胡宗南身邊的機要秘書熊向暉回憶:
冒充解放軍旅長的軍官是個湖南人,胡宗南親自前往檢查冒充工作時,這名假旅長一見胡宗南馬上便立正敬禮,問他的問題也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答案回答。胡宗南很不滿意,稱這人簡直像一隻綿羊,滿嘴的國民黨腔調,哪裡像共產黨,跟不像共產黨的旅長。
為了讓冒充的人看上去接近共軍形象,胡宗南又對假旅長進行了一番特訓,後來還給假旅長貼上了鬍鬚。記者團走後,3月20日,《中央日報》頭版頭條就報道了這件事。內容是這樣描述“假旅長”的:
屋子裡是中共一個旅的副司令員,胖胖的,腮下黑黑的,是20天從沒清理過的鬍子,他不願講話,講起話來卻是一大堆硬派名詞,比如說,“鬥爭”、“消滅國民黨”……
看到新聞報紙上,記者們對胡宗南的“戰果”大肆渲染。國民黨內部瞬間炸開了鍋,對胡宗南進攻延安之事,大吹特吹。蔣介石也是按捺不住狂喜的心情,他決定去延安慶功,順便看看毛澤東的居住環境。
蔣介石延安行
接到蔣介石來延安的指令後,胡宗南立馬忙碌起來,飛機在西安和延安之間往來多次,洋瓷臉盆、澡盆、馬桶、沙發、山珍海味等等,這些好東西一應俱全地抵達延安。1947年8月7日上午,“美齡號”專機在延安簡易機場塵土飛揚的跑道上降落。
八月的延安,烈日當空,酷暑難耐,蔣介石一行在部下的簇擁下視察了楊家嶺、棗園、王家坪等地。期間,蔣介石看得很仔細,在抗大舊址,蔣介石說,這就是共產黨的“黃埔軍校”了。
所謂的“共軍黃埔軍校”,實際上只是一排簡陋的窯洞教室,幾乎沒有像樣的教具。黑板都是用木炭灰塗黑的,禮堂是露天的,標準配備是每人發個小凳子,朱德總司令和各級軍官都在這裡上課。
蔣介石順手在黑板上輕輕一抹,手掌上就留下了一個黑印。他搬來一個小凳子想要坐上去,結果凳子不穩,年上60歲的他,差點兒摔倒,嚇得宋美齡和蔣經國趕緊把他攙扶起來。
從抗大教室出來後,蔣介石一行人來參觀毛澤東佈置的軍事訓練場地,場地的陳設很簡單。只有一些木馬和竹天梯等教具,越野障礙是一座陡峭的崖壁,崖壁上留下了很多人身體攀爬過的痕跡。蔣介石看著這些簡陋的物件,再轉身看看身邊的隨行人員,他們各個裝扮得精氣神十足。蔣介石不由地感覺很奇怪,他不解地問道:“我黃埔軍校和中央黨校不知道比這強多少倍,可是會打仗的人反倒是越來越少了?”
聽到蔣介石說這樣的話,胡宗南等一些國民黨的高階將領都面面相覷,然後,低下頭不知如何是好。
在一座山坡上,蔣介石看見大片土地被開墾出來。有人告訴他,共黨開展大生產運動,官兵一起開荒種田,比如三五九旅長王震就是著名的勞動模範。還是彭德懷,經常下田勞作,董必武是有名的紡線能手,連毛澤東、周恩來也經常參加勞動,他們自產的糧食蔬菜基本可以滿足需求。蔣介石聽後,點點頭,很快,一行人來到了棗園。
在這裡,蔣介石終於看見了他的對手毛澤東曾經住過的那間窯洞。其實,與當地農民的窯洞沒有什麼區別,門窗是沒有油漆過的陳舊木頭做的,窯洞內牆面剝落,靠窗的那張榆木桌的桌面坑窪不平,簡陋的床也是榆木釘起來的。而描述毛主席的窯洞,外國記者斯諾曾在《西行漫記》中這樣寫道:
兩問窯洞裡,四壁簡陋,空無所有,只掛了一些地圖。主要奢侈品是一頂蚊帳,所有的財物只是一卷鋪蓋,幾件隨身衣服。
蔣介石還在詫異之中,突然,一個嚇得發抖的村民被帶進來,蔣介石一臉和善地問:“你見過毛澤東嗎?”村民回答道:“見過,經常見。”蔣介石繼續問:“他跟你講過話嗎?”村民一口延安調調說:“講過,他說額家的紅棗好吃哩!”蔣介石若有所思地說:“白吃啊?”聽到這話,村民拔高了音調解釋道:“沒,他買的,給了額錢。”
之後,蔣介石又問了村民一些毛澤東的日常生活,得到的答案概括為兩個字就是“節儉”。比如說,毛澤東穿的衣服,與普通士兵穿的一樣,都是袖口上打了補丁的;毛澤東穿的鞋,是布鞋還有草鞋;而毛澤東愛吃的蔬菜,一個南瓜,一個辣椒。令蔣介石沒想到的是,毛澤東已經和村民打成了一片,從村民嘴裡吐出來的話,絲毫沒有不利於毛澤東的隻言片語。
最後,蔣介石揮了揮手,示意手下把村民帶走。隨後,蔣介石走出窯洞,他登上山坡,此時的晚霞格外豔麗,映照在蔣介石的臉龐上。一時間,蔣介石的心中湧現出許多複雜的東西來。胡宗南湊到蔣介石的耳邊,低聲說道:“校長,請回城裡官邸用晚餐。”但是蔣介石搖了搖頭,他語氣淡淡地說道:“今晚就不走了,就住在這裡。”
睡在延安窯洞硬邦邦的床上,蔣介石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感覺很是奇怪,毛澤東何以在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保持旺盛的鬥志,在這樣簡陋的地方,把文章寫得既尖銳犀利,又文采飛揚。那一夜,蔣介石無眠。
蔣介石回到豪華的邊區外交賓館,審定了胡宗南送來的作戰計劃後,當天蔣介石就離開了這個令他心緒不寧的地方。這是蔣介石的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延安。
蔣介石走後,胡宗南得到了一個延安“本縣榮譽公民”的稱號,編撰了一本《平定陝北記實》的書,然後按照蔣介石的意思,開始在延安大搞“事業”。比如說,鋪設公路,修建醫院和公墓,擺起一番架勢,感覺要成立一個“新延安”。
為了顯示其戰功赫赫,胡宗南要把延安改名為“宗南縣”。在他經營多年的陝西,自然沒問題,在他的授意下,陝西省會議提出了議案,但陝西省政府不敢自己裁決,因為縣的更名要經內政部審查批准,胡宗南指揮不了內政部。
於是,他讓老婆葉霞翟和軍統特務毛人鳳商議,毛人鳳又請出曾經當過內政部次長的唐縱一起出面活動,事情進展順利。可惜,在手續快要辦好的時候,延安即被解放軍收復。毛人鳳感到很是無奈,他沮喪地說:“一切都已經辦好,只怪胡長官太不爭氣啊!白白花費了許多精力和銀子,要是再堅持一個月,胡長官你不就可以名垂千古了嗎?”
實際上,胡宗南確實為了延安,費了不少心思。當時的他,對“重建延安”信心滿滿。為了為此,他抄錄了當年胡適上任駐美大使時的詩:
偶生白髮數莖,心情微似中年。
做了過河卒子,只有拼命向前。
解放軍收復延安
1948年4月21日清早,我們解放軍收復了延安,蔣、胡國軍棄守延安夾著尾巴慌忙逃竄。去年,我軍在毛主席的指揮下撤離延安,胡宗南的大軍剛好鑽進了我軍設下好的陷阱裡,他們被困在延安孤城,進退兩難,心驚膽戰。反觀我軍,到處打勝仗。
在彭德懷指揮的解放西北諸戰中,繼青化砭之戰後,羊馬河、蟠龍等戰役陸續打響,並且取得戰爭的勝利。接著,榆林、沙家店、清澗等戰役亦獲勝。12月份,陝甘寧邊區大部分已被解放軍收復。
從此,延安又回到了人民解放軍手中。實際上,毛主席早就預料到這樣的場面了。在毛主席要上車撤離延安的時候,他大聲宣講道:“撤離延安是暫時的,我們一年後肯定會回來的。”
自此,淪陷了13個月的延安又被中共方面收復,而毛主席並沒有回到延安。在證實了“一年收復延安”之後,毛主席等人去了西柏坡與中央工委會合,共同領導人民解放戰爭中“大反攻”這一最後但又最輝煌的一幕。
在蔣介石接連吃敗仗的同時,毛主席則以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名義釋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宣言中指出:
蔣介石及其集團一貫堅持賣國、獨裁和內戰的反動方針,使全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掙扎在死亡線上。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解放,宣言中特別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實際上,在解放軍從防禦轉變為進攻時,蔣介石已經意識到了危機感。他甚至感覺到:自己也好,國民黨的統治也好,已經處在“生死成敗的關頭。”他在日記裡這樣寫道:
“各方告急與失敗之報,幾如雪片飛來,蓐食宵衣,兢兢業業,未敢或懈,自省俯視無愧,通道益篤,成敗利鈍,一惟聽天命而已。”
寫在最後
蔣介石打共軍,對於毛主席等人而言。1947年上半年是最困難的時候,很多重要的根據地都被國民黨軍隊佔領了。比如說,延安就被佔去了。那麼,為何在短短一年時間裡,竟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轉折?看起來似乎是個奇蹟,其實,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心所向,在於哪一方能得到中國大多數民眾的支援。
蔣介石延安行,透過走訪毛澤東和其他中共領導人的住所,他或許也開始慢慢地轉變思維。從延安的鄉親們口中,蔣介石得知毛澤東平易近人,與鄉親們打成一片。另外,毛澤東的衣食住行都極為儉樸,與蔣介石西裝革履,豪華宴席相比,簡直可以用“寒酸”來概括。可就是這簡單的東西,裡面卻蘊藏著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取勝的秘訣。有人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倒不如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的毛主席。”
蔣介石回到南京後,他對國民黨高階軍官們這樣說:“共產黨不僅認認真真地研究和討論問題,而且踏踏實實地完成任務”、“他們不容有一絲含糊籠統的觀念,決不允許譁眾取寵,半途而廢。”相比之下,“我們一般幹部不用腦筋,既不精細,又不確實,所以才會失敗。”從上述的這段話中,可以明顯地聽出,蔣介石對共產黨發自內心地欣賞。他也希望國民黨內部能夠一心一意地辦好一件事。可是,當蔣介石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國民黨內部早已腐敗不堪,誰又會聽從他的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