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平紅嶺窩的楚長城歷史探微
近來由於週休帶孩子到玉都街道和老莊臨界的紅嶺窩去,目睹其變化,又查閱了些資料,頓覺縣域文化的厚重和鄉村建設的變化,有感整理之。
橫嶺窩(紅嶺窩)在鎮平城北十五里處,這裡的山多西北東南走向,東西走向的山便稱為橫嶺了,山下的村莊在一個山窩裡,就被叫作橫嶺窩了,由於方言的緣故這裡也被叫作“紅嶺窩”,目前已開發為縣域文旅基地。
驅車直抵村莊下邊,遠望正在遠處轉動的風力發電機組的大扇葉和正在建設中的玻璃水滑道,以及規整的杏鮑菇產業扶貧庫房,不覺好像來到一方世外桃源,但好奇心還在這裡的“楚長城”。
楚長城的修建年代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也沒有歷史記載,就連史志上也只是籠統的說境內有楚長城存在。沿著村莊後邊的棧道一路逶迤前行,沿臺階上行,走不遠就看到了寨牆和寨門很有氣勢的矗立在山頂,在冬日的藍天下與蒼茫的山色襯托出一派古樸肅穆。
進了寨門,就看到了平緩的山脊線將寨子一分為二,整個橫嶺的地勢是東高西地的,東邊的山頭為整個寨子的最高點,決定前去一看究竟。
順著山脊線向東爬,距離很近卻走得氣喘吁吁,想要休息時已經到了山頂。這是整個寨子的制高點視野極為開闊,整個寨子一覽無遺,向東腳下涼水泉村的大片谷地看得十分真切,梯田片片村舍掩映道路蜿蜒。腳下應該城寨的最東頭,山頂是一個小平頂,這部分也被一圈石牆和寨牆圍成兩大間房子大小,現在牆已坍塌只看出大致的輪廓,這樣的構造就成為一個很好的瞭望哨。再往東看時便看到了山的雄渾,而不似山谷裡看到的峰嶺那樣窄瘦,東邊的視野被山擋住了,在不同的位置看山,山便有了不同的韻味。這裡的山頭都是圓緩的,遠遠的一個山頭好像戴了一個帽子,仔細分辨了是一圈寨牆,隱隱約約,分辨不清。往西看西邊的山谷盡在視界之內,這道山谷似乎向北延伸的更遠,山谷中的道路就是207國道了,山谷依稀可見的礦區痕跡,再遠眺廣泉谷似乎近在眼前。往南十里地就是大片的平原了,就可以長驅直入了,往南大約20裡就是縣城了,從交通上,縣城往東可達東南諸省,往西翻越秦嶺就是西安,著名的藍於古道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從陝西藍田起到河南內鄉七於鎮止。207國道與縣城老312國道是交匯的,重要的地理位置是要駐兵把守的,遙想這就是修建楚長城的初衷吧,而橫嶺窩城寨東西一線,是從北部山區向南的最後一道防線了。
和附近人攀談,據說楚長城是戰國時期的楚國,當時的國君叫楚懷王。修楚長城的楚懷王,在楚國的歷史上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早期任用屈原等人才,積極改革變法使國力強盛,大敗魏國消滅越國擴充疆土。可是後來就令人啼笑皆非了,任用佞臣子蘭、靳尚,寵愛鄭袖,排斥屈原,變得利令智昏,最後被秦昭王所騙,監禁於秦國至死。
現在312國道西峽段有個地名叫回車,說的是楚懷王打算去秦國會盟,屈原在車前勸說回頭,可是楚懷王一意孤行非去不可,結果是有去無回,此地便以回車命名至今,民眾感懷屈原忠義,在回車蓋屈原廟紀念。
楚長城見證了歷史也經歷了時光,很難說清楚歷史是時間的一部分,還是時間是歷史的一部分,人在時間中創造了歷史,可是屬於人的時間只是自己生命的那一段,生命雖然停止了留下的歷史卻延續了,歷史總會向前發展,歷史也會走些彎路,借鑑歷史就會少走彎路,就會少了很多折騰,人便幸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