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遠處青山托起一輪亮晶晶的月亮,潔白的月光灑落在古老的青磚綠瓦上,這連綿不絕的山嶽,這古老的小鎮,在月光下,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薄紗,以一種神奇的魅力,吸引著我們。
我來廣西賀州黃姚古鎮的次數已數不清了,夜間遊覽卻是第一次。斷黑,華燈齊明,窄窄街道,遊客絡繹不絕,街巷兩邊的樓房披著彩燈,亮晶晶的古鎮像是天街落塵寰,美到言語失色的地步。商店鋪面門都敞開著,遊客們不顧勞累地串店走巷購物……我們順著石板路往街巷深處走,只想看看古鎮的夜景。南方的月夜,美麗、明朗而又深沉,宛如安謐的夢境。
月光下,我見不遠處有人在涼亭的石條上坐著聊天,都是鎮上一些老人。古鎮人喜歡夜間乘涼,談天說地。老人們見我們,熱情地打起招呼。
“老人家,我們是外地來旅遊的,想知道這黃姚鎮是怎麼來的?”我每到一地都喜歡打聽其地名的來歷。
一位戴眼鏡的老人,不假思索地接過話題。他說,黃姚最早發祥在宋代開寶年間,當時這裡方圓數十里都荒無人煙,只在如今的中興街龍利寨,有姓黃和姓姚的兩戶人家居住。宋代皇祜年間狄青南征,宋將楊文广部到昭平,部隊駐紮黃姚,因不知此地名稱,訪問當地土著,得知黃、姚姓居多,便把這裡叫做“黃姚”。後經歷代擴建成了個圩鎮,叫“黃姚鎮”,地名沿用至今。
黃姚古鎮最興盛時有200多戶,4000多人。聰明的客家人紛紛從外地遷入,開墾荒地,植樹造林,建房造屋,經商置業,同時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當年,古鎮的商店鋪面有200多個,布行、鐵匠鋪、金銀店上百家,僅豆豉作坊就有30多家。商貨土產遠銷到東南亞。黃姚成了當時桂東、粵西地區最為繁華的商業和文化中心,商家老闆、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老人們在敘說時,都帶著幾分得意,幾分自豪。我想,這些老人才是姚黃古鎮最好的解說員。
在一條僻靜的街巷,我們走進一家燈火通明的老宅,一位衣著整潔時髦的女主人迎上前來。她熱情地問我們是否要住宿。我說只是想進屋參觀一下。她滿面笑容地說,沒關係,樓上樓下都可以看看!她領我們直登四樓的涼臺,她說,這是新建的觀景臺,住宿的客人可以在這裡喝茶、聊天、賞月,看古鎮全景。
“老闆娘,聽口音您不是本地人吧?”我問道。“我是福建廈門人,在黃姚住了十多年了!”“怎麼想起到黃姚古鎮來呢?”“這地方山清水秀,環境安靜,還是長壽之鄉,慕名而來的。”她告訴我們,十多年前和丈夫一起到黃姚旅遊,覺得這地方不錯,適合養老,便租了這棟老屋,原先己很破舊,他們花錢修舊如舊,內部裝修了一下。現在夫妻倆住一樓,其他三層當客棧供遊客住宿,收入可供每年房子的租金。他們在黃姚生活得安逸開心。
我佇立涼臺上,極目望去,黃姚璀璨的夜色盡收眼底,月光下一片燈火輝煌。站在旁邊的景區管委會主任指著遠處說,那燈火通明處便是黃姚新區,那裡將打造一個融古鎮文化與現代文明為一體的文化旅遊景區。熱情的他要我們一定去看看新引進的絲織品名牌門店。我們踏著清輝,漫步前往。這是一棟三層樓的商店,店裡陳列著旗袍、絲巾、絲包等中式絲織品。據史料記載,黃姚古鎮當年絲織業發達,當時織布、染布作坊有20多家。這裡既是絲綢的生產地,又是絲綢的貿易中心,絲綢品遠銷東南亞,是粵桂連通海上絲綢之路的驛站之一。
在返回住地的路上,我們途經古鎮的東門樓。憑著門樓內的燈光,我被樓內的一副對聯吸引住了:“明月照山間月移山影行人往,清風飄雲際風送雲蹤去復來。”
這聯寫的是古鎮的美景,風清月明,山清水秀,猶如人間仙境。不僅生活在這山水之間的黃姚人愜意舒適,悠悠自得,即使是清風、行雲也不願離去,依戀不捨。在古鎮住了兩三天,深有同感。
夜深了,踱步回住地路上的時候,我偶一抬頭,月亮依然明晃晃的,發著白金一樣的光輝,靜靜地、幾乎不為人察覺地嵌在藍色的天空!在別處我從來沒見到這樣清新嫻靜的景緻,亮若白金的月華,美麗飄逸的月景。真為它的意境傾倒!
我久久地在月下徘徊,久久不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