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臟看成一個二房二廳的發動機,位於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的二尖瓣就是發動機動力輸出的單向閥門,確保血液攜帶著足夠氧氣前往全身,並帶來澎湃動力。當這個閥門出現故障血流不再單向流動,患者就會心慌、氣悶,嚴重的甚至會心衰、心律失常。二尖瓣反流是最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在自然人群中的二尖瓣反流檢出率高達18.4%,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患病率激增。
由於二尖瓣特殊的位置分佈,它故障了還並不好修。普通的內科介入很難抵達,患者只能選擇外科手術方式干預,要麼進行修補,要麼置換人工瓣膜。南都記者5日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獲悉,兩院的心內科團隊在2021年年末均成功實施了經導管Mitraclip二尖瓣鉗夾術。用極其微創的血管內操作,完成了二尖瓣病變的修繕,為那些不能耐受外科手術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帶來福音。
二尖瓣容易返流
但傳統修復方法並非所有人耐受
統計資料顯示,二尖瓣反流是目前人類最為高發的,也是心臟B超檢查檢出率最高的瓣膜病變。2017年一項全國範圍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在所有自然人群當中的二尖瓣反流檢出率高達18.4%。而且年齡越大,發生的機率將倍增,最高年齡組的患病率甚至達到低年齡組的7倍。
“二尖瓣反流有一個人體不斷代償、逐漸加重的過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李怡副教授表示,雖然該病有著極高的患病率,但真正需要干預、手術的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約佔所有患者的三成左右。在我國超過千萬規模60歲以上患者中,需要且適合進行手術干預的人數在500萬左右,但實際上接受手術干預的每年僅4萬例。相當部分患者忽視了對重度二尖瓣關閉不全、脫垂的管理是一方面,還有一部分人群則是因為複雜的基礎病和極度孱弱的心臟功能並不耐受手術。
二尖瓣特殊的心內位置,決定了傳統的經導管介入手段難於抵達。透過股靜脈穿刺進入心臟的右心房後,需要有高超的操作能力穿透室間隔進入左心房,然後再來到二尖瓣。“加上二尖瓣並不規則的解剖結構,透過導管來進行生物瓣膜置換和固定的技術,目前國際、國內都在進行研發,技術並不成熟”。從血管上溯到二尖瓣的技術尚在開發,目前通行的手段就只能透過傳統外科手段來對這裡的病變進行處理。傳統的外科手段需要開胸、劈開胸骨、開啟心臟,創傷極大,外科微創手術也需要在肋間切開,開啟心臟,在心臟停跳下進行生物、機械瓣膜的置換。傷口有所減小,但也並非人人都能耐受。更為關鍵的是,這類置換、修補的二尖瓣,也有一定比例的衰敗率,而且相當部分患者(置換生物瓣)需要終身服用藥物抗凝、抗血栓生成。
中山一院李怡副教授團隊正在為患者實施二尖瓣鉗夾手術
三個患者
都成功實現了極微創修復
在兩家醫院接受治療的三名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手術前的生活質量都非常不好。嚴重反流衍生出了超常的心臟負擔,導致射血不足,讓幾人動輒喘息、胸悶
李怡團隊給患者全身麻醉後,使用MitraClip獨特的三層雙調彎導管,在超聲引導下,器械經股靜脈穿刺房間隔,將系統送入患者左心房,到達二尖瓣P2反流處,在影像裝置的引導下,透過評估二尖瓣反流位置、抓捕位置、反流程度,精準夾合,成功植入1個二尖瓣夾。術後,患者反流情況明顯改善,各項生理指標正常。
差不多同期,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內科團隊也成功為兩位患者實施該類手術。也是該院繼今年7月該院成功開展Dragonfly(國產二尖瓣鉗夾裝置)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後又一次成功開展微創二尖瓣修復術,標誌著省內結構性心臟病診治領域再次實現重大突破。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團隊正在實施手術
該手術由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王景峰教授指導,該院副院長、心血管內科陳樣新教授聯合團隊成員周淑嫻教授、袁沃亮教授、麥憬霆教授,以及心臟超聲、麻醉科、心導管室護理團隊等共同完成。
兩位患者分別是64歲的李大姐和51歲的陳叔,二人術前心臟超聲均顯示為二尖瓣脫垂並重度反流伴心衰。李大姐有過急性心衰發作,曾在中山當地醫院進行搶救,平躺時呼吸困難,嚴重時只能“坐著睡覺”,還會咳出粉紅色泡沫痰。陳叔則是被診斷為急性左心衰,是高難度的A3/P3區近交接區病變,一個月前開始感覺氣喘、呼吸困難,本人非常拒絕外科手術治療。
經術前對這兩例患者進行的充分病例分析、討論,結合患者的強烈意願,專家團隊決定為他們實施微創二尖瓣鉗夾手術。在患者全麻後,手術團隊在超聲引導下器械經股靜脈穿刺房間隔,將系統送入患者左心房,到達二尖瓣口,然後全程在經食道超聲引導下,透過評估二尖瓣反流位置、瓣葉脫垂位置以及反流程度等,精準夾合二尖瓣前瓣和後瓣的病變區域,手術創口僅3-5毫米。術後,兩例患者反流情況明顯改善。
陳樣新教授介紹, 與傳統治療方式相比,二尖瓣鉗夾術創傷小、安全性高,術中無需體外迴圈,術後恢復較快,數天即可出院。另外,在有效性方面,能顯著降低二尖瓣反流至中度及以下,治療效果不劣於傳統外科手術。
先進器械、藥物
國內已經能基本同步於國際
當前,國際上微創二尖瓣介入治療技術正在逐步發展,該技術在國內尚屬於起步階段。“此次我院成功獨立開展這項全球領先的先進技術,使我們在心臟瓣膜領域的治療水平更上一層樓,更多瓣膜病患者將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王景峰教授說道。
王景峰教授(前排左二)、陳樣新教授(前排左三)完成手術後
王景峰教授介紹,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內科團隊將繼續在心血管領域,尤其是結構性心臟病領域深耕細作,包括微創主動脈瓣置換、二尖瓣修復/置換、先天性心臟病封堵、左心耳封堵等,進一步提高診療救治水平,讓更多患者喜獲新生。
據悉,自2021年1月起,該產品上市後,中國大陸手術量已突破100例。該技術對患者症狀的近遠期改善效果在全世界已經有了充分的臨床證據,使更多的高危患者具備了手術條件,值得推廣和普及。
採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 張陽 黃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