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羅布泊位於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由於形狀像是一個耳朵,又被稱為“地球之耳”。對羅布泊最早記載可追溯到《山海經》。
在其中的羅布泊被描述為“幼澤”,在公元330年以前的羅布泊充斥著湖水綠洲,一片繁榮生機。孕育了西北側有“絲綢之路”咽喉之稱的樓蘭城,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樓蘭文明。
如今已經成為深埋黃沙之下的廢城,只有依稀的遺蹟還能讓人窺得其中的依稀繁華。而曾經生機勃勃、面積廣達三千平方公里左右的羅布泊,也乾涸已久,寸草不生。
羅布泊
有關羅布泊的神秘事件和各種傳說層出不窮,如著名的彭加木失蹤事件,就讓本就顯得恐怖的羅布泊增添了一絲詭異的色彩。
直到近幾十年來,這個“消失的”羅布泊又重新出現了碧波盪漾,宛如熱帶島嶼般清新的藍綠景色,其水量所彙集成的湖泊面積竟多達一萬多平方公里。
羅布泊的水“回來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羅布泊的水是怎樣乾涸的,又是怎樣再次出現的?
羅布泊的消逝
要知道,羅布泊曾經是我國最大的鹽湖。上個世紀初,人們對塔里木河道改建東流,使其注入羅布泊,成為了我國當時最大的鹹水湖。
使其湖泊面積達到5350平方公里,是史上羅布泊含水量最大的時期。而這個有“幼澤”之稱的一片綠洲之地。它是如何一步步乾涸走向生命禁地的“死亡之海”呢?
首先,從自然地理的因素來看,羅布泊所在的塔里木盆地區域深居內陸,季風送來的水汽很難到達內陸地區,本身屬於乾燥的沙漠氣候,極度乾旱缺水,夏季最高氣溫能高達四十多攝氏度。
而羅布泊身處盆地底部,地勢低窪,受到周圍高山地勢的阻攔,水汽更加難以到達,附近的雪山的雪線也在逐年退化,在如此高蒸發率的情況下,能流到羅布泊的融水少之又少。
因此羅布泊水資源日漸減少已成必然趨勢,是全球氣候環境變化共同造成的的結果。其次就是人為干擾因素。根據地質學家考察發現,羅布泊形成於第三世紀末到第四世紀末的時期,歷史悠久。
在東漢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中,那個時候的樓蘭就已經陷入了缺水的困境,為了緩解樓蘭的缺水困境,敦煌的穆勒召集各方人馬連夜橫斷塔里木河注濱河的徑流,引水入樓蘭。
這導致塔里木河中下段河道改變了流經地區,能流入羅布泊的水量減少了,也沒能挽救樓蘭的缺水困境,最終樓蘭因為斷水而滅國。
直到清代,羅布泊就算漲水也不過幾公里寬,嚴重縮水成為名副其實的小湖;而真正導致羅布泊滅絕的根本原因是近現代遺留的歷史人為因素。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社會百廢待興,各行各業持續發展。在西遷政策的影響下,為了能夠逐漸新疆建設兵團,大量的人口湧入此地,導致塔里木河的需水量繼續增大。
人們在塔里木河上大量修建水庫,毫無節制地使用水源。最終導致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幾近斷流,甚至嚴重影響到了沿岸農業的發展。
隨著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水的水量逐漸下降,水的補給遠不及蒸發量,羅布泊逐年乾涸。導致羅布泊周圍的植被和生物都受到了影響,逐漸乾枯萎靡,就連有著“防沙衛士”之稱的胡楊樹都成片死亡。
再隨著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逐年侵蝕融合,羅布泊終於變成了死氣沉沉的不毛之地,令人嘆惋,許多慕名前來探險的人都一去不復返。那麼,為什麼逐漸乾涸並一片死氣的羅布泊又出現湖泊了?
鉀鹽-羅布泊的生機
羅布泊雖然乾涸了幾十年,但地質學家一直沒有放棄對這裡進行勘探。直到近十幾年來,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漠上竟然出現了藍綠色的清澈湖泊。
原來,這要歸功於羅布泊的鉀鹽。據調查勘測發現,羅布泊乾涸以後,湖底便會形成一層三十釐米到一米厚的鉀鹽層。
而羅布泊有著全中國最豐富的鉀鹽礦藏資源。儲量超過了2.5億萬噸,而這些藍綠色的湖泊,就是鉀鹽開採遺留下來的產物。
鉀鹽是指含鉀類礦物的統稱,包括光鹵石、氯化鉀。其用途非常廣泛,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的鉀鹽都用於農業化肥的製造,主要產品有氯化鉀和硫酸鉀。
這是最主要的三大肥料之二,對農業的貢獻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鉀鹽在工業上的也發揮著廣泛的用途,可以用於陶瓷玻璃的製造,清潔劑的生產,紡織染色甚至化學藥品的生產,用途十分廣泛。
上個世紀的德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都是重要的鉀鹽原產地,在一戰後德國甚至控制了幾乎全球的鉀鹽市場,但是如今市場上四分之一的鉀鹽都來自加拿大。
而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對於鉀肥的使用需求量十分巨大。但是中國在此時還是以鉀進口為主,因為當時我國的鉀鹽資源並不多,不能滿足國內的鉀需求。
在羅布泊的鉀鹽資源被發現以後,許多地質勘察人員便來到此地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了更多的鉀鹽滷水儲蓄池,為了達到對羅布泊鉀鹽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除了用來製造農業化肥,人們還把這些滷水進行提純,加工成可以食用的鹽。於是人們正式開始了對於羅布泊鉀鹽資源的大力開採。
在開採過程中,由於鉀鹽礦通常以滷水層的形式深藏地下,要把鉀鹽礦開採出來的同時就勢必要將地下含鉀滷水抽取出來,再在地表將鉀鹽進行提煉。
這些大量的滷水被抽出地表後人們採取就讓其待在原地的方法順其自然地曬乾形成鉀鹽,而隨著滷水的排放流動,竟形成了天然的水渠。
而提煉鉀鹽剩餘的廢水,就順著天然的水渠匯聚在羅布泊底部地勢低窪的地方。但由於羅布泊土壤的滲透能力強,為了留住抽上來的滷水,人們在鉀鹽礦區域設定了專門的蓄水池。
並且在蓄水池底覆蓋了薄膜防止滷水下滲。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水便再次匯聚成為了湖泊,面積甚至達到一萬多平方公里,並逐漸呈擴大趨勢。
羅布泊的鉀鹽是如何形成的?
那麼,看似毫無生機的羅布泊,為什麼會形成如此豐富的鉀礦鹽資源呢?其實地質學家在起初發現羅布泊的鉀鹽礦時也感到十分驚訝,經研究發現了羅布泊形成鉀鹽的合理性。
首先,羅布泊曾經是塔里木盆地的湖泊,大量水資源的聚集給鉀鹽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和地理環境。這是因為鉀元素由於自身物理化學性質的特性使其能夠穩定停留在各種流動液體之中。
而羅布泊由於地勢低窪,曾經有大量發源於周邊群山的河流匯入羅布泊。水資源只進不出,而水中存留的大量的鉀元素也隨著水分的蒸發而停留在此地,逐漸堆積形成鉀鹽礦。
在羅布泊的水資源逐漸乾涸的過程之中,地表淺水層和滷水層的水逐漸蒸發,大量鉀鹽析出地表,從而富集,也變得更容易被人開採。
大量開採鉀礦會破壞羅布泊的地質結構嗎?
羅布泊作為我國目前最大的鉀鹽礦開採基地,吸引了許多開採部門前去開採作業。從2000年起,新疆自治區就成立了羅布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開始大規模的生產鉀肥。
這使羅布泊成為了我國第一大鉀肥生產基地,截止如今已經生產銷售了兩千萬噸左右的鉀肥。而羅布泊表層被抽出來的滷水越多,也就代表著地底的滷水層越少。
於是不乏有人擔心,按照這樣的開採速度,羅布泊的地質結構不會塌陷嗎?事實上,但凡是開採活動都會對羅布泊的地質結構造成影響,但“拋開劑量談毒性”不可取。
目前人們對羅布泊的開採程度並不會對其地質結構造成多大的影響,因為大自然有一定的淨化修復能力。
當地下滷水層被人為開採抽出的時候,根據滲透壓原理,其他地質層的液體也會從高往低流,填充滷水層的空缺。
不過,如果過度地進行開採,鉀鹽礦最終還是會乾枯,變成一堆無法繼續開採的死礦,造成永久性損失。
而國家也十分重視對羅布泊鉀鹽礦的開採和治理,進行有節制的開採,以保證礦區的動態平衡。
而同為鉀鹽礦開採地的青海察爾汗鹽湖,因為獨特的“鹽花”景觀和一座橫貫南北的鹽橋等壯美絢爛如同仙境的景觀,已經開發為察爾汗鹽湖國家公園,發展其旅遊業的經濟價值。
青海察爾汗鹽湖的發展方向也不失為鹽湖價值的開發多了一種新的啟示。
結語
羅布泊鉀鹽礦的發現,不僅挽救了這座荒蕪的死亡之地,還為我國緩解了鉀肥不足依賴進口的資源問題。隨著鉀肥生產量的不斷提高,在促進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同時也使得我國在國際鉀肥市場也有了一定的話語權。
羅布泊由曾經的繁榮到後來的荒蕪,再到如今因鉀鹽礦而煥發出來的新的生機。都離不開人與自然之間需要維持的某種微妙的平衡感。
而羅布泊辛酸的發展史也正啟示著我們人類對於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態度,如果自然資源被破壞,那麼人類的文明也會隨之消耗殆盡。因此,我們要珍惜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