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四百萬年以前,在遠古的土地上遍佈各種飛禽走獸。但是在當時有著一群古猿,雖然並沒有進化出攻擊性的器官,也沒有進化出可以保護自己的獨特的攻擊性措施,但仍然在一群兇禽猛獸當中生存了下來。
古猿會製造簡單的工具,甚至在長期的生活之中積累了各種生存的經驗,為了生存下來,這些古猿通常群居生活,漸漸地學會了儲存火種,臨水而居,這就是我們人類的祖先。
逐漸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程序越來越快,昔日的人類利用聰明的大腦,逐漸走向了食物鏈的頂端。但是在此之前,人類作為“手無縛雞之力”的物種,為何可以成為食物鏈頂端呢?
有人說:“人與動物的最本質區別就是人類會製造以及使用工具。”其實這樣說不完全準確,人類之所以可以稱霸地球,是源於地球曾經經歷過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五次物種大滅絕是怎麼回事
在遠古時期我們所熟知的地球霸主便是恐龍,如果恐龍沒有滅絕的話,以人類現在的科技都不一定可以打敗成千上萬體型龐大的恐龍。
而且如果恐龍還一直存在的話,人類也不一定有機會在漫長的時間中發展人類文明,那麼恐龍是為什麼滅絕的呢,這就牽扯到了地球歷史上的五次物種大滅絕。
在這五次物種大滅絕當中,幾乎每一次史詩性的災難降臨之時,有將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和動物都難以全身而退。
直到最後一次白堊紀的物種大滅絕,消滅了在地球縱橫1.4億年的恐龍,至此開始,哺乳動物等才有機會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可能已經悄然來臨
但是隨著人類工業程序的加快,對大自然造成的損害已經稱得上是觸目驚心,人類製造的垃圾遍佈地球的海底直到太空之中,有科學家甚至直言“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可能已經悄然而至。
據著名的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教授丹尼爾·羅斯曼表示,科學家透過研究歷史上前五次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的前後地球碳迴圈的規律,確定了一個“災難臨界值”。
也就是說前面的五次物種大滅絕前後大氣內的碳迴圈值都是具有相通性的,科學家根據這個資料發現,可能在2100年,大氣中碳含量將非常接近科學家所估計的數值。而一旦超過這個資料,可能地球就會迎來第六次的“大洗牌”。
地球早已敲響了“警鐘”
除了數值上的驚人發現,目前地球的變化,也彷彿在說明著這一個觀點。首先便是近百年間地球上物種的滅絕,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
從1900年開始,地球上僅滅絕的脊椎動物就有將近400餘種,而這個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正常物種衰亡的速度,甚至已經達到了同期物種大滅絕時物種消亡的速度。
而和歷史上不同的是,往昔導致物種大滅絕的原因無非是“天災”,氣溫的驟降,亦或是突降大火,而遠古時期的動物無力抵抗,而目前我們面臨的種種危機,卻是人類一手早就的苦果。
物種的滅絕
人類社會文明異軍突起之後,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的人類社會無疑已經進入了科技軍事以及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可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帶給大自然的創傷卻是愈發的嚴重。
人類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越來越重,不斷髮射的衛星造成太空中的汙染,難以降解的塑膠遍佈深山老林,海底甚至也有人類“到訪”的痕跡。
大量人類活動的軌跡也在剝削著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不斷地亂砍濫伐導致的森林面積正在逐漸減少,沒有樹木植被保護的土地開始荒漠化甚至變成一片沙漠。
人類搶佔了不少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
而且人類的活動軌跡也在逐漸地擴大,使得很多野生動物無家可歸甚至瀕臨滅絕,並且除了搶佔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還有很多的野生動物是因為人類的“貪慾”而逐漸走向滅絕的。
人類肆意的捕殺以及為了滿足商業目的而進行的捕殺,都在導致很多種類的動植物瀕臨滅絕。直至今日,大約已經有百分之五十的與人類同步從遠古時期進化而來的動植物已經滅絕。
而科學家預計五十年以後,由於人類的活動而滅絕的脊椎類動植物的數量可能將近整體數量的百分之八十。
人類導致了不少物種的消失和瀕臨滅絕
能源的告急
隨著人們對於發展經濟的迫切需求,以及對於傳統能源的需求,使得人們不再顧及環境的最大承受力,無休止的開發與採集煤炭和石油資源早已為將來的禍事埋下了伏筆。
甚至早就有科學家直言,就地球目前的資源儲備量,估計只足夠人類再使用四十年。無休止的開發與偵測早就使地球變得傷痕累累。
大量工廠排放的廢氣以及汽車尾氣也正在嚴重的影響著地球的碳迴圈,大量開採礦源以及石油煤炭也使得地球的整體質量正在逐年減少。人們對於能源的消耗速度已經遠遠大於正常情況下地球生產資源的速度。
“溫室效應”的來臨
隨著能源的消耗,大量排放的尾氣也在對地球造成著不可預計的損傷。過多的燃燒煤炭石油等能源物質帶來的又一重的損傷便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我們知道大氣當中含有很多氣體,而其中的二氧化碳氣體的增多,對地球的影響便是阻斷熱量的散發,因為二氧化碳氣體是具有保溫隔熱的作用的。
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的排出,無疑是給地球增加了一層“隔熱措施”,使熱量存在地球中無法被排出。所以二氧化碳也被科學家稱作是“溫室氣體”。
地球開始“變暖”了,根據科學家的觀測,北極與南極的冰川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逐漸消融,而全球變暖對於地球的損傷遠不止這些。
由於熱脹冷縮的原理,地球的整體海平面都極有可能上移,而這也導致地球上的一些低於海平面的土地以及國家很有可能即將遭受被海水淹沒的危機。
溫室效應不僅只是給沿海城市帶來覆滅的威脅,隨著冰川的融化,極有可能在原始冰川當中存在的超級病毒也將“復甦”,屆時人類社會有可能會遭受疫病的侵襲。
因為科學家採集了冰川當中凍結於四百多年以前的冰塊,並從中檢測到了一種原始病毒的存在,但目前我們也不清楚冰川的深處有沒有藏著對人類有著毀滅性打擊的病毒。
物種多樣性的喪失
物種滅絕從廣義上來說代表著自然界當中該物種的最後一隻已經死亡,不過其實有一些雖然還有極少數個體存活於世,但不再有可以往下繼續繁殖的能力的物種,也被宣告為該物種已經滅絕。
大到哺乳動物,小到一片浮萍,都在人類的影響之下面臨著重重地危機。例如中國境內流域曾經發現過的長江白鱘,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也是長江流域食物鏈的頂端的大型魚類,卻還是逃不過滅絕的命運。
長江白鱘的滅絕,和其他大多數加速滅絕的動物一樣,也源於人類的雙重打擊。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漁民對於長江流域的捕撈作業變得空前的強盛。
由於沒有相關的法律制約關於捕撈作業的規範,當時的一些漁民大肆的捕撈導致這種魚類的數量銳減,等到國家釋出了專項的指令開始保護長江白鱘的時候早已無力迴天。
儘管科研人員耗費了巨大的心力救助以及跟蹤保護它們,但是還是沒能挽救這一類可愛的生靈。長江白鱘並沒有像當初同樣面臨瀕臨的中華鱘一樣,在人類的救助下重新靈動活躍在大小的流域和灘塗。
而壓垮中華白鱘的不只是大肆的捕撈作業,還有交織在江面絡繹不絕的漁船,以及無法翻越的水泥建築而成的高大水壩。這些本不屬於大自然的產物,卻永遠地禁錮了這一靈巧的生物。
而這只是無數正在消逝的生物物種當中的其中一例,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人類的存在對於大自然的損傷是不可逆的。
還有誤食了塑膠製品的海龜,被塑膠纏繞致死的海豚,被過度捕撈而導致滅亡的魚類,被汙水廢水侵奪了生存家園的海洋生物。而這只是人類對大自然的“回饋”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面對上文中大自然給出的種種警示,我們也喊出了口號——“保護地球”。數億年前的地球已經飽含風霜,經歷了一次次的物種滅絕,大自然只是垂眸冷眼相看。
而需要切實做出改變是人類,挽救的並不是地球而是我們人類自己。對於生態而言,一個物種的覆滅勢必會帶來整個食物鏈的動盪,直至有新的物種出現填補這一空缺。
而對於我們人類而言,由於破壞環境而導致的物種大規模滅絕,並非天災而是人禍,既然是人禍,勢必就要用切實的手段去拯救瀕臨破碎的自然環境。
節約能源,低碳環保的生活已是大勢所趨,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損傷,才是人類自救的法門。而保護自然才是我們未來最應該實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