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取樣返回任務圓滿成功。這是人類探月曆史60年來中國人書寫的又一創舉,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帶回月壤。
舉世矚目。作為整個任務的核心,楊孟飛卻低調如常。身為中科院院士的他,經常跟自己的學生說,從事科研工作,切忌心浮氣躁,好高騖遠。
楊孟飛生長於人傑地靈的湘江之畔。憑著對數字計算的濃厚興趣,報考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在當時還十分陌生的計算機專業。那時,高考剛恢復不久,計算機科學剛剛引入中國。楊孟飛沒有一絲懈怠,到大學畢業時,硬是把當時國內所有能夠拿到的計算機技術成果全部研讀了一遍。“國家給了這麼好的機會,讓我去學習研究這麼先進的技術,是一種莫大的幸福。”楊孟飛說。
願得此身長報國,直上九霄攬日月。
1982年大學畢業後,楊孟飛考入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學習空間計算機及其應用專業,從此邁進航天的大門。在此後30餘年的科研中,他屢次提出創造性方案,解決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的諸多難題,從一名研究人員逐漸成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1年,探月三期工程正式立項,任務目標是實現月面無人取樣返回。時任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副院長的楊孟飛,決定從行政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擔任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從此,楊孟飛十年如一日,紮根科研一線。
楊孟飛是計算機控制專業出身,為了圓滿完成嫦娥五號科研任務,他還認真研學了熱控學、機構學,甚至高溫火工品專業的知識。十幾本厚厚的專業書籍,摞在一起差不多兩尺多高,為把知識鑽研透徹,每一章每一頁他都用心地學習,還經常與不同領域的設計師交流討論。
楊孟飛有一股韌勁,要麼不做,要做就盡全力做到最好。嫦娥五號是我國迄今為止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研製難度可想而知。為了突破地外天體取樣與封裝,月面起飛等首創性技術,楊孟飛經常通宵達旦,不斷提出完善方案。
“技術要見底、產品要見底、過程要見底”,是楊孟飛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對每個環節的質量要求極高,總是“逼”著研製人員把問題想透徹,做到真正可信。以至於在嫦娥團隊中流傳著一句話:如果誰能夠經得住楊孟飛的盤問,就算真正過關了。
正是這種追求完美,要做就做最好的“見底”精神,確保嫦娥五號按節點完成了研製工作。嫦娥五號飛控任務二十餘天,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特別是在取樣封裝階段,他整整48小時沒有閤眼,始終在科研最前線與一線設計師並肩作戰。
工作中,楊孟飛經常是半夜下了飛機就直奔研製現場,跟科研人員一起開展技術研討,第二天又繼續忙碌。生活中,楊孟飛也非常簡樸,出差的時候從來不帶隨行人員,經常是一個人揹著包就走。到了對方單位,也從不搞特殊化,與技術人員一起吃個簡單盒飯就開始工作,要是趕上週末或者節假日,他就到街邊店吃飯,絕不給對方單位添麻煩。
在楊孟飛的帶領和影響下,整個嫦娥五號研製團隊也烙下了他的性格印跡:腳踏實地,堅持以實幹創造新業績,在推進偉大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在他的培養下,年輕一代的航天人迅速成長,一大批青年人員被評為高階工程師、研究員,一支具有愛國精神、國際視野、能打敢拼的科研團隊,挑起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梁,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向著任務成功的目標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