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中,各種各樣的物質都有自己存在的條件。生命從本質上來說,也是物質的一種集合,那麼自然也會有存在的條件,一旦失去了這些條件,那麼生命就會失去正常運轉的可能,最後進入“死亡”的狀態。
人類從誕生以來,就一直在尋求生死的奧秘,希望有一天人能夠擺脫生死的輪迴。但如今的我們很清楚,人至今都還是一種被自然規律束縛的動物,我們依舊受到了生老病死的困擾,人類只能夠儘量避免我們因為一些“意外”而死,比如疾病、事故等等。怎樣讓人生活得更加安全、長壽,這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人類社會想要發展,就必須要有人對各種新事物進行探索。但很矛盾的一點是,很多探索未知的工作都充滿了危險,這似乎和我們的目的恰好相反。儘管我們要讚揚這些人的勇敢和冒險精神,但是我們同時也要對這些人的安全負責,研製出更多能夠保護他們的工具。
在眾多的冒險中,探索太空可能是目前未知最多、危險最大,人類的技術也相對最不成熟的一種。但偏偏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未來將會在宇宙其他地方,因為地球終究會限制我們的發展,它的一切資源都十分有限,我們必然要向著太空繼續進軍。因此,太空探索是一項風險和回報並存的行動。
宇宙中到底有什麼?
我們在地球上用肉眼觀察太空,可以看到無數閃耀的星星在散發光芒,將夜空點綴得熠熠生輝。但實際上,宇宙比我們想象中要空曠得多,那些能夠讓我們看見的行星也許相互之間隔著成千上萬光年之遠,太空的絕大部分空間是一片“空白”。
但是我們知道,在地球上被認為是空隙的空間裡也充滿了空氣,太空中雖然沒有空氣,但宇宙空間絕不是一片什麼也沒有的“真空”環境,它其中同樣有很多物質,只是不能夠被我們的肉眼看到。宇宙空間充斥著各種運動著的粒子,近年來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在這些地方存在著數量眾多的“暗物質”。
人類從上個世紀開始,就能夠對太空真正進行探索了。我們不光成功將人造衛星、空間站發射進了太空,還將人類自己,也就是宇航員送上了太空。儘管現在絕大多數人類還是隻能夠生活在地球上,但是至少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的眼睛來看到大氣層之外究竟是什麼模樣。
這些宇航員都是萬里挑一的頂尖人才,他們和地面的指揮人員一起,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任務,為人類的航天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那麼,他們在宇宙中究竟遇到了什麼?會不會發生一些危險?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宇航員在“出艙”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一些事。
宇航員的出艙任務
人類是一種脆弱的生物,我們只能夠在適宜的環境中生存。如果要走出地表這個“舒適圈”,那麼人類就需要藉助各種工具來保護自己。比如說,飛行員在高空中飛行需要在加壓座艙中,還需要有強度極高的機身和玻璃來進行自身保護;而人類在進行潛水的時候,也需要有潛水服和潛水艇,因為我們不能夠在水中呼吸,也沒有承受巨大水壓的能力。
這還是在地球的範圍之內,當我們離開地球,去往未知的宇宙空間的時候,人類的“生存壓力”只會變得更大。因此,宇航員在進行各種任務的時候也需要充分保護。
在所有的太空任務中,出艙任務算得上是其中最危險的一種,因為這時候的宇航員要離開飛行器,獨自前往宇宙空間,而真正能夠依靠的只有身上的宇航服。為什麼宇航員一定要進行出艙任務呢?
一方面是因為空間站等機械光靠機器維護很難做到最好,需要人工進行操作、修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如果我們未來想要在別的星球上進行復雜活動,那麼邁出太空艙這一步就必須做到,現在的一系列出艙任務都是未來任務的一種預演,如果現在都做不到,那麼未來就更不可能做到。
如果宇航員掉入太空怎麼辦?
既然出艙任務必要卻危險,那麼人類在各種出艙任務中有沒有出現意外事件?其實是有的。在上世紀的冷戰中,美國和蘇聯之間展開了各方面的競爭,其中也有當時最為先進的航天事業。蘇聯率先將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位宇航員送進了太空,而美國一直在後面緊緊追趕。
為了不讓美國人超過自己,蘇聯人只能夠不斷地向前進行探索,其中就包括了讓宇航員進行太空行走。1965年,蘇聯的“上升二號”飛船進行發射成功,宇航員列昂諾夫被選中進行出艙任務。
列昂諾夫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脫離飛行器,來到宇宙空間中的人類。然而,在他想回到飛船裡的時候,卻發現因為宇航服太過臃腫,自己擠不進飛船中了。在情急之下,列昂諾夫只能放掉一些宇航服裡充的氣放出來,才勉強擠進飛船裡去。
儘管這是一次有驚無險的歷程,但人們也不禁有這樣的擔憂:如果宇航員沒能夠進入飛船,而是直接掉進太空了怎麼辦?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人在太空中並不會“掉下去”,而是會在無垠的宇宙空間中漂流。全憑自己的力量重回飛船的機率為零。
為了不讓同伴最後在流浪中死去,其他的宇航員必須馬上做出行動:先將飛船上的繩索扔出去,讓脫離飛船的宇航員抓住。如果離得實在太遠,那麼就需要飛船中的宇航員親自出馬,在自己身上繫好安全繩,然後去救助同伴。
當然,這樣做有兩個人都遇難的風險,因此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宇航員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但不管怎麼說,宇航員在太空中脫離飛船並不是不可能回到飛船上,前提是地面指揮中心和飛船上的同伴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及時做出最佳判斷才行。
航天服對宇航員有多重要?
儘管我們說宇航員落入太空有被救援的可能性,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這位宇航員穿好了航天服,而且航天服完好地穿戴在身上。在宇宙空間中,航天服就是宇航員的生命,失去了航天服,人類在太空中無法存活超過十五秒。
主要是因為,太空是一個完全沒有空氣的環境,我們在無法呼吸的情況下,是無法堅持太久的。有人或許會問,我們不是可以憋氣嗎?但遺憾的是,在那種完全沒有空氣的環境中,如果有空氣在肺部積存,只會讓我們的肺膨脹並破裂,最終奪去我們的生命。
同樣也是蘇聯在1971年曾經發射了“聯盟11號”飛船,其中有三名宇航員在返回過程中因為沒有艙外宇航服,而座艙下方的排氣閥又意外開啟,最終窒息而死。
這個悲劇給全世界都敲響了警鐘,因此後來的所有宇航員在返回的時候,都需要穿戴好宇航服。宇航服不僅能夠給宇航員提供氧氣,還能夠調節溫度、增壓、供水,並且在外太空防止各種宇宙有害射線的襲擊,可想而知有多麼重要。
航天服的進步
我們能夠看到宇航員在太空中自如地移動,感覺身上的宇航服只是臃腫了一些,其實它有十分驚人的重量,只是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感覺不到。一般來說,艙外航天服的重量能夠達到上百公斤,上面有氧氣瓶、淨化器、各種電子裝置、物理防護等等。
儘管設計複雜,功能繁多,但是現在的航天服大約只需要五分鐘就能夠進行穿脫,這除了有宇航員自己日復一日的訓練,也有研究者們對於航天服的不斷改進。
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發展較晚,本世紀初才正式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但是,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進步速度非常驚人,如今已經建成了自己的空間站。我們從“神舟七號”開始第一次讓宇航員在艙外進行作業,到現在空間站宇航員頻繁出艙,我們的航天服也在不斷進行改進。
如今的航天服造價達到了數千萬人民幣,但是它的功能完全對得起這個昂貴的價格,能夠保證我們的宇航員能夠安全地在太空中完成各項任務。
結語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我們在未來必定還會不斷地改進航天服,畢竟以後的人類如果要進行太空移民,是不可能穿著現如今這樣臃腫的航天服進行建設的。
我們的航天服在未來更要向著多功能和輕薄化發展,並且還要能夠適應更多人不同的身體素質,因為航天在未來不是獨屬於最優秀的人的事業,而應該是全人類的事業。我們如果想要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那麼就必然需要在這方面不斷努力。同時,也相信我們的科學家能夠在以後為人類的宇宙探索做出更多貢獻。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國家也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弱國重新回到了強國的行列。在各方面,我們都想要更多地承擔起一個大國的責任,在科技方面走在時代前列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了第三個研製出自己的空間站的國家,相信在今後中國不會僅僅滿足於眾多的“第三”,還會在新時代裡創造出許許多多的“第一”,讓五星紅旗更多地飄蕩在其他星球上,成為人類科技和文明不斷進步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