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1593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出人類歷史上第一隻溫度計,自此以後,人類對溫度的變化有了一個最基本的認知。只不過在那個年代,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所以溫度計測量出來的資料和實際結果一直都存在較大誤差。
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無數科學家接連不斷的改進溫度計,終於讓誤差不斷的減小。除此以外,在新型溫度計展現出測量精確度的同時,還極大程度的增加了可測量溫度的範圍。
尤其是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攝爾修斯在1742年創立溫標的時候提出了0度的標準以後,無數科學家們開始猜想:宇宙中的最低溫度究竟是多少?在此種溫度條件下,環境和物質又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溫度
在溫室效應出現以前,普通人對於溫度變化的重視程度並不高,一般都會停留在冷和熱這兩個概念上面,簡單理解就是天熱減衣,天冷加衣。
隨著溫室效應的不斷加劇,人們才開始慢慢重視自然界中的溫度變化。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日常生活中稀鬆平常的一種感受,竟然能夠對生存環境構成影響甚至威脅。
地球溫度
眾所周知,地球除去形成時的原始熱量所組成的地核之外,主要熱量就來源於太陽。一旦沒有了太陽提供熱量,那麼地球也會在一段時間之後變成一個死寂的星球。
而對於溫度變化的感受,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晝夜溫差以及四季變化,其實也主要受到了太陽的影響。
首先是晝夜溫差的變化,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當太陽落山之後,就意味著我們會在短時間內失去太陽光的照射,那麼溫度自然會發生變化。
而某些地區晝夜溫差極大,則主要是因為區域地理位置的關係。其次就是四季溫度的變化,很多人都不小心進入了一個誤區。
我們都知道地球自轉為一天,公轉為一年,而地球的公轉軌道又恰好是一個橢圓形,於是不少人便認為地球四季溫度變化就是收公轉的影響。
可事實上,季節溫度的變化並不是由地球公轉的距離決定的,而是因為太陽對太陽的直射點不同。這一點其實很容易理解。
其一是我們地球自身的南北半球季節並不相同,當北半球處於炎熱的夏季時,南半球則是寒冷的冬季。如果和軌道有關係,那麼地球作為一個整體,自然不會出現這樣的區別;
其二就是水星,金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更近,然而水星夜晚的溫度最低可降至-172℃,這顯然不符合人們的習慣認知。
天體溫度
在地球有史以來的記錄之中,人類所記載的最低溫度為-111.2℃。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溫度並不在南北兩極,而是在西太平洋的一場熱帶風暴之中。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當十級以上的強風暴雲出現下沉氣流時,其氣溫會在雲層底部形成一個冷空氣堆,而-111.2℃的測量結果也正是從這些冷空氣堆中所得。
相較於這個溫度,此前挪威人曾經在南極站點測定的零下94.5℃就顯得略有不足了。可根據絕對零度-273.15℃的數值來看,這兩個溫度其實都不算是熱力學中的最低溫度。
它僅僅只是人類在地球上發現的最低溫度而已。想要找到理論中的最低溫度,我們只能寄希望與地外天體。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
即便是人類目前所發現的最低氣溫天體——回力棒星雲,其溫度也僅有零下272℃,並沒有達到熱力學中的最低溫度。
科學家們推斷,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由於在宇宙大爆炸時期,曾經有一部分熱量還殘留在其中。
絕對零度
以人類現如今的科技手段來看,根本無法讓溫度抵達絕對零度的標準。雖然在2013年的時候,德國,美國,奧地利等多國科學家協同實驗,終於將人類創造的最低溫度無限逼近於絕對零度。
瞭解絕對零度的人都知道,絕對零度表示粒子動能低到量子力學最低點時的物質溫度。在這個溫度下,粒子的“生命”才算是真正意義的停止。
想要理解這個概念很簡單,重點就在於粒子動能最低這個表述上。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之中,如果某一個人在嚴寒冰凍的環境中去世,其實僅僅只是代表他的生命已經停止。
但這並不代表人體內的所有粒子都已經停止了運動,只不過這些粒子的運動再也無法維持生命的運轉。不僅如此,在溫度到達一定條件時,外部抗性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
在沒有任何保暖設施幫助的情況下,人類很難在低溫下生存。可類似於青銅,鋼鐵這樣的金屬物卻沒有這樣的擔憂,這就是因為抗性不一樣。
只不過溫度如果持續降低的話,即便是鋼鐵也無法承受。挪威人當初在檢測到零下94.5℃時就曾做過實驗。
在這樣的溫度條件下,鋼板和泡沫一樣易碎,內部結構完全崩壞。很多人曾經會想人體冷凍儲存為什麼不是溫度越低越好,原因也就在此處。
那麼在絕對零度的情況下,又會出現怎樣可怕的情況呢?光是否也會禁止不動?首先以人類為例,假設人類能夠被儲存到零下196℃的冷凍室之中,那就有機會跨過時間的維度,最終在新世紀重生。
可如果是達到絕對零度值,那麼人類會在頃刻間死亡,甚至不會在當前世界上留下任何存在的痕跡。其次就是天體到達絕對零度時,天體以及天體上的所有物質都會消失於無形之中。
而所謂的時空也不再有任何意義。在絕對零度條件下,一切都將靜止,時間停止轉動,宇宙最終只會變成這個天體的虛空墳場。也正因如此,當理論變成現實,絕對是全人類的災難。
光傳播
光傳播也同樣如此,在時間沒有意義的情況下,光速想要逃離絕對零度空間自然也不現實。我們都知道黑洞吸收光的主要原因是在於自身無比強大的引力,將整個空間完全扭曲。
其顛覆我們認知中的三維空間,光的傳播路線自然就消失不見了。而在絕對零度的條件下,光的傳播同樣是不可能實現的。
只不過和黑洞不同的是,光是被“凍結”而並非被扭曲。我們都知道傳遞光不需要介質,但光的本質還是一種處於特定頻段的光子流,以波的形式傳遞釋放能量。
也正因如此,當光子流禁止不動的時候,光自然也就會靜止不動了。很多人對此可能不太理解,其實這還要從絕對零度的宏觀表示和微觀運動開始說起。
在熱力學的世界裡面,溫度其實就是物質內部的分子和原子等粒子進行熱運動的宏觀表示。以一杯熱水為例,當我們用手去觸控的時候,宏觀感受是水溫很高。
可在微觀理解裡面,這主要是水分子在外部加熱的情況下,內部粒子熱運動加劇。當我們用手去感受的時候,這種運動便找到了能量突破口,對我們傳遞能量。
而絕對零度,就是禁止這種能量的產生。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由於光子在量子場論之中是電磁場量子化的直接結果,所以光的粒子本身也是和其他的實物粒子一樣具有基本結構。
而只要是粒子結構,就不得不服從絕對零度的管束,在這樣的情況下,光自然就無法繼續傳播了。
絕對零度猜想
由於粒子運動是相對的,永遠不可能完全靜止,所以絕對零度根本無法實現。無論科學家們做出怎樣的努力,最終也只能無限地接近而已。
更重要的時,在絕對零度的條件下,氣體的體積和壓力將降至零,這根本不符合“極限”的標準。那麼當未來某一天真的出現絕對零度之後時,宇宙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在現代物理學之中,科學家們已經公認了137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當宇宙從一個體積無限小,質量無限大的奇點爆炸開來時,由於膨脹的影響,宇宙的整體氣溫是極低的。
一直到百億年之後,宇宙的平均溫度才逐漸升高。可根據現如今的科學資料現實,宇宙仍然在持續不斷的膨脹,星系,天體以及物質之間的距離也逐漸變得越來越遠。
在這樣的情況下,宇宙平均溫度逐漸降低就成了不可逆轉的現實。等到了一定程度以後,科學家們預言的“熱寂”就會出現。
以恆星為例,在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兩個不同的數值條件下,恆星最終的歸宿也會不一樣,那麼宇宙是否也會面臨相同的困境?
除去膨脹爆炸之後並形成一個死寂的宇宙之外,是否會不斷向內收縮,並最終回到“奇點”狀態?不僅如此,溫度又是否逐漸降低至絕對零度?
答案是:這些或許都是可能。也許在千百億年的時光過後,宇宙最終又會在奇點中積攢能量,等到達了某一個閾值之後,迎來新一輪的宇宙大爆炸。
又或許在千百億年前,宇宙早已經歷過了這樣的輪迴,我們無從得知。只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表示粒子動能到達量子力學中最低臨界點的絕對零度,在這個變化過程中絕對有一席之地。
在未來的相關科學研究之中,我們如果能夠了解並掌握更多的可能性,那麼絕對零度對我們認識世界及宇宙的規律一定會提供更大的幫助。
結語
截至目前為止,由於絕對零度本身只是一個理論數值,所以有關絕對零度的一些猜想都未能得到驗證,僅僅只是科學家們透過不同低溫條件下的物質變化趨勢做出的推斷。
至於這些推斷是否正確,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證明。對於普通人而言,相關的研究和探索或許太過遙遠,可事實上,這恰好是人類前進最基本動力。
不僅如此,絕對零度的研究除了能夠驗證理論猜想之外,對人類的現實生活也能提供巨大的幫助。當我們探索某些嚴寒地區以及嚴寒天體星球之時:
透過研究絕對零度而製造出的相關材料就能派上大用場。只要有了相關材料工具和探測器的幫助,人類自然能夠更加輕鬆地探索宇宙世界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