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喜歡太原這座城市,一方面因為和很多古城一樣這裡的遊客不多,整體看起來極其原生態;另一方面在太原城內藏著不少古蹟和博物館,尤其是山西博物院更是當之無愧成為山西排名第一的博物館,乃至在國內博物館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或許因為鳥尊太過於有名,以至於很多人都往往忽略了山西博物院的其他精品展品,比如有些小眾的戲曲故鄉展廳其實同樣藏著不少與眾不同的文物。
戲曲故鄉展廳面積不大,卻用戲臺模型,戲曲人物俑以及壁畫等給我們一次穿越古代的旅行,去領略中國戲曲之魅力,簡直就是我逛過的戲曲專題展中最豐富的一處。
可以說中國的戲曲起源於原始的宗教儀式,它們用歌舞和祝福來感恩神明賜予他們的食物和生活。
經歷漫長的歲月後,這種宗教儀式漸漸的演變成古代的戲曲,這種戲曲相較於原始宗教儀式在形態上更多元,比如唱、念、做、打都是中國古代戲曲中常見的表現形式,直到如今這樣的方式依然被傳承下來。
當然如果你喜歡古蹟的話,或許在山西不少的古村落中都可以發現古戲臺的存在,比如高平市王報村金代的二郎廟戲臺、臨汾市魏村牛王廟元代戲臺等都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批戲臺,而清代儲存下來的戲臺在山西境內更是多如牛毛,幾乎是隨處可見。
那麼為何山西境內會出現如此多的古代戲臺呢?而且這種數量幾乎佔據著中國古戲臺的半壁江山。
這種星羅棋佈戲臺的場景就不得不說到中國元代,這時期的戲曲文化達到了巔峰,尤其是山西讓戲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元代雜劇四大家中有3名是來自於山西,相對名氣小一點的山西籍雜劇家更是數不勝數。
更為出名的則是《西廂記》的作者董解元也都是山西人士,如此濃厚的戲曲創作氛圍,帶動了當地百姓的戲曲欣賞能力,因而山西才會如此多的戲臺,加之交通不便早前這些古建築少有破壞,因此如今的山西境內能夠看到如此多的古戲臺也很符合常理,讓山西為名副其實的戲曲故。
迴歸到山西博物院的戲曲展廳,進入展廳後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些陶俑,大都為唐代的陶俑,這些著唐裝的陶俑,手上拿著各種樂器,有的敲鑼有的打鼓有的在吹奏,可以看得出來應該為早期的戲曲形式。
中間部分為我們展示了山西境內戲臺的模型,比如我們剛才提到的金元時期的戲臺都按照比例仿造出來,供那些時間不多不能親臨現場看的朋友觀摩。
不過比戲臺模型更為珍貴的則是,旁邊那些從古墓出土的戲曲文物,尤其是磚雕、戲曲壁畫更是其中最耀眼的光芒。
我們先來看看這座出土于山西省侯馬市董明墓的金代戲臺,整座戲臺為仿木的歇山頂建築,中間平臺之上可以看到5個人物,這就是戲曲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物俑,從左到右為裝孤、副末、末泥、裝旦和副淨,正中的末泥為戲曲的主演。
不過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最可愛的角色副淨,滑稽的表演形態一眼看到就很喜歡。
除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之外,整座戲臺的建築構件也同樣非常逼真,東西各雕6扇格子門,其中點綴的花卉和人物裝飾極其精美。難怪央視的國家寶藏曾經都還非常長長的時間去介紹這座古墓出土的戲臺,可見其價值是如此之高。
相對小眾一點的侯馬出土的金代晚期磚雕墓同樣見證著中國古代戲曲文化,細細來看看浮雕部分,中間夫婦端坐在廳堂裡,兩旁站立的男女應該是侍從。
對面的一個仿木建築就是戲臺,也就是表演的地方,戲臺中的平臺之上同樣站立著副末、副淨、裝旦、裝孤和末泥等角色。
當然除了戲臺文物之外,山西博物院戲曲展廳中還可以看到不少壁畫作品,尤其是仿臨汾洪洞廣勝寺水神廟中的元代戲曲壁畫更是精妙絕倫,同樣是研究和領略中國古代戲曲最佳例項。
總體而言,山西博物院的戲曲展廳規模不大,遊客不多,可是小小的空間內卻展示著中國戲曲的魅力,讓喜歡人文的旅行者受益匪淺。(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讓世遺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