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胸外科的診室外,患者三三兩兩地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等待廣播叫到自己的號碼。
等久了覺得乏味,老張便和邊上的病友聊了起來。
老張:“你這是肺結節吧?多大啊?”
病友:“6毫米,聽說準備手術了。”
話音剛落,老張心裡咯噔了一下。
進到診室後,老張著急地問醫生:“人家6毫米就要做手術,我這8毫米,是不是也要做了?”
醫生答道:“不是所有的肺結節都要做手術的。”
什麼情況的肺結節要做手術?如何判斷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為了讓大家正確認識肺結節,39健康網邀請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崔飛,給大家科普一下。
一、大部分肺結節無症狀表現
肺結節是指肺部直徑小於3釐米的結節,CT表現為類圓形實性或非實性包塊。
隨著醫療裝置的更新換代,醫學界對肺結節的認識不斷深化,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如今到醫院做胸部CT的人不斷增加,發現肺結節的患者也越來越多。
崔飛醫生解釋,近年來,肺結節發現率從2015年的43%~70%升高至80%,沒有特定的高危人群。
“其實大家不必過多恐慌,因為據科學調查,正常人當中60%的人有肺結節,其中99%以上屬於良性,且沒有任何症狀表現,多是做了體檢或拍了胸部CT後才會偶然發現。”
他舉了幾個例子:比如一些肺內淋巴結、肉芽腫,或者患者以前感染過肺炎,留下了纖維化疤痕,在CT上都可以表現為肺部結節。但這些情況是不需要進行處理的。
“然而,如果是具有一定惡性傾向和表現的肺結節,是需要積極干預、治療或進行手術的,例如風險最多的肺癌。”崔飛醫生提醒。
二、如何判斷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
在早期肺癌的患者裡,大部分人沒有陽性症狀,如果出現症狀,往往是腫瘤長到了一定程度。
比如說,侵犯了支氣管的黏膜,就會刺激到患者出現乾咳;使一些小血管破裂,會導致患者咳血;侵犯了胸壁、肌肉、骨頭,則會導致胸痛等等。
“這些都是腫瘤正在發展的訊號。”
那麼,如何判斷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
很多人會以肺結節的大小為標準,崔飛醫生反駁說:“這是非常片面的。除了大小,還要觀察肺結節的形態和密度,是有實性的成分還是磨玻璃。如果是磨玻璃結節,一般建議在8毫米以上才處理,尤其是純磨玻璃結節,因此需要綜合多個標準去判斷。”
直到現在,肺結節的病因仍然未明,因此很難預防。
他提倡大家要定時體檢,如果發現有良性肺結節,無需過於擔心,遵照醫囑定時複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可;如果有惡性傾向,也切勿諱疾忌醫,及時干預才能大大提升治療效果。
三、肺癌手術“微微創”,術後快速康復
如果肺結節發展成肺癌,手術便會被納入治療的考慮範圍。
據瞭解,肺癌根治手術已經從過去的大切口發展到微創階段,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團隊進一步創新,從“微創”邁向了“微微創”。
崔飛醫生介紹道:“這是一個整體微創的概念。”
全球第一例肺癌手術,是1933年一位美國醫生做的左全肺切除手術,這位患者術後存活了36年。
“由此可見,外科手術對於肺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但受限於外科器械、技術及顯示系統的發展,手術會留下10~20釐米的大切口,有時候還要切掉一些肋骨。
崔飛醫生補充道:“所以說,我們以前的胸外科,不僅是胸部的‘胸’,也是兇險的‘兇’。因為還沒開始手術,僅僅是把切口開啟,患者可能就已經失血幾百毫升了,而且術後併發症也比較多,對身體的各項功能影響較大,術後生活質量大大下降。”
隨著腔鏡技術的出現,醫生可以把胸腔裡面的結構放大幾十倍來觀看。在它的幫助下,醫生能更精準、徹底地清掃淋巴結,切口縮小到幾釐米即可完成肺癌根治手術,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他表示,這是微創第一階段的概念,也就是切口的微創,但裡面切除的範圍並沒有縮小。
微創第二階段就是縮小切除範圍,肺結節發現得越早,切除範圍越小,對呼吸功能的保護性就越好;
到了微創的第三階段,也就是“微微創”,指的是手術不再侷限於區域性微創,而是整體的微創,涵蓋術前準備、術中麻醉以及術後快速康復,是整體理念的提升。
術前準備,包括減重治療等方面,將身體從亞健康調整到更好適應手術的狀態。
術中麻醉,則是在手術過程中不再人為地利用機器來干預麻醉,而是採用自主呼吸的麻醉模式。
崔飛醫生打了個比方:“一般情況下,如果汽車壞了,我們需要開到工廠去,停下來修理零件。而自主呼吸麻醉相當於車子一邊執行,一邊進行修理,不用停下來。”
“微微創”雖然對醫生的要求提高了,但對患者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從而術後可以快速康復,甚至有些早期肺癌患者,早上做完手術,晚上就達到出院的標準了。
“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說,治療肺癌比感冒好得快。”崔飛醫生開玩笑地說。
本文指導專家:
崔飛,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學者,專注於肺部結節的診治。